锦州地区保护地土壤的次生障害及防治

时间:2022-08-14 11:37:48

锦州地区保护地土壤的次生障害及防治

摘要:通过对锦州地区蔬菜保护地土壤抽样检测发现锦州地区保护地多数使用年限较长,土壤含盐量和酸碱度等次生障害因子达到或超过作物生长障害临界值,分析其发展原因以及对作物的生理影响,提出治理土壤次生障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次生障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66-2

1 锦州地区保护地土壤的次生障害现状

通过对锦州地区的北镇市、凌海市、黑山县以及市郊的太和区等区县的现有保护地抽样检测,抽取多个地点不同种植年限的温室或大棚表层土壤,测定全盐含量、PH值和电导率,综合得到表格中所示的统计数值。

根据土壤学意义的分类标准,土壤全盐量≥5.0g/kg即为强度盐化土壤,若全盐量/>8.0g/kg,则为盐土;PH值低于5.0为酸性土壤,若低于4.0为强酸性土壤,并且根据吴多三等的理论,土壤电导率达到1.0ms/cm以上即达到土壤盐障害的临界指标。根据以上条件判断锦州地区的多数保护地棚龄在十年以上,土壤障害因子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土壤障害,土壤结构被破坏,表层土壤板结硬化,作物苗期不发根,生长缓慢,更严重的甚至有绝收的情况发生。

2 保护地土壤的次生障害发生的原因

2.1土壤的盐渍化发生原因

而在保护地生产条件下,人为封闭了蔬菜作物的生长环境,棚室内的温度和土壤表层温度均较高,降水的淋溶作用被阻隔。由于采用经常性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棚室内的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造成作物的根系和作物所需各种养分均集中于表层土壤,而且保护地生产的特点是集约化、反季节,重茬、连作不可避免,生物产量高,蒸腾作用强,带动盐分向表层土壤运动积累;其次,在保护地栽培模式下,种植者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增加投入,采取过量施肥方式造成土壤中养分过剩残留于耕层土壤中,以上种种原因造成超出作物吸收能力的过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另外,地下水位的高低和矿化度状况也是影响保护地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因素,盐碱土高发育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在这类地区经过多年培肥改良的脱盐化肥沃土地作为保护地使用后,可能迅速出现返盐化现象,因此在盐碱土地区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应格外注意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2.2土壤酸化发生原因

一般情况下,露地农田发生盐渍化主要伴随碱化现象,而保护地表现正好相反,伴随的是酸化现象,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施肥原因:绝大多数化肥都是以盐的形态施入土壤,作物对化肥的阴阳离子吸收并不均衡,保护地种植作物多为蔬菜和水果等喜钙作物,它们对施用的钾元素奢侈吸收,并且选择性吸收土壤溶液中的钙离子,例如氯化钾和硫酸钾等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钾被作物吸收以后,残留大量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与土壤中的钙、镁、钠、氢离子结合形成各种可溶盐和游离酸;施入土壤的氮元素除被作物吸收和少数以铵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固定以外,大多数被氧化成硝酸根离子残存于土壤中。其次是灌水原因,由于保护地不定时灌溉,并且灌水量大,可溶盐盐基淋失。在盐基缺失和大量强酸性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土壤产生了许多游离酸,土壤PH值下降,随着保护地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酸化会持续加重直至形成酸性障害。

3 土壤障害对保护地作物的生理影响

由于不同品种作物的对盐和酸碱环境的抗逆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当保护地的土壤盐分浓度升高,PH值降低时,各种蔬果的生理病害表现不完全相同,但发生生理病害的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和PH值降低,对作物生长影响越来越大,其障害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土壤溶液盐浓度在3.0g/kg以下时为第一阶段,此时土壤仅仅轻度盐化,PH值范围在6-8之间,土壤酸碱性基本呈中性,大多数作物在外观上不表现病害,只有草莓等少数抗逆性差的作物有盐害表现,大部分五年以下保护地棚室处在这一阶段。

土壤溶液盐浓度达到3.0-5.0g/kg时为第二阶段,这时土壤为中度盐渍化,PH值范围5-6.5之间,土壤呈弱酸性,这阶段多数作物不太明显表现障害症状,但已经产生了间接的生理病害,根系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当棚室内气温升高时,植物表现萎蔫现象,增加灌水量也不能消除这种现象,并且作物易感染其他病害(如番茄易发生脐腐病),产量和产品品质下降,并且土壤干燥时,表层出现坚硬的结皮层,多数棚龄5-10年的保护地处于这阶段。

当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到5.0-8.0g/kg就进入第三阶段,这阶段土壤为强度盐化,PH值范围4.0-5.5之间,呈现酸性,多数作物均可表现生理障害症状,主要症状: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叶片短小萎缩,夜色深绿,叶缘翻转,生长点处叶片叶缘黄化卷缩,中部叶片边缘出现坏死斑,严重时连成片并呈现好象镶金边症状,根系发黄,不发新根;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白天植株萎蔫,夜间到早晨恢复,循环往复,直至枯死绝产,土壤干燥时板结硬化,团粒结构被严重破坏,棚龄10-20年的保护地土壤多处于此阶段。

当土壤的含盐量超过8.0g/kg时障害进入第四阶段,此时土壤达到盐土标准,呈强酸性,PH值范围达3.5-5.0,绝大多数作物的幼苗不能成活,即使勉强成活也生长缓慢,叶缘干枯坏死,根系生长点受损,植株逐渐枯萎死亡。棚龄超过二十年的保护地土壤一般处于此阶段,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改良土壤措施,基本不可以再进行生产应用。

土壤的次生障害对作物的危害程度除了作物本身的抗逆性以外,还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类型和土壤的温度:土壤水分对盐分有稀释作用,适当灌水可以减缓土壤次生障害发展进程,减轻盐分和酸度对作物的危害程度;相同含量的盐分和酸度,在沙土地上容易对作物产生障害,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上相应的障害可能会轻一些;在地温较低的环境条件下,蔬果作物的根系活力弱,对障害的抗性降低,尤其是蔬菜苗期地温低时大量施用化肥,可能加重盐分障害程度。

4 保护地土壤次生障害的防治

4.1避免在盐碱地种植

在锦州的滨海盐土发育地区和内陆盐碱土地区慎重发展蔬菜保护地,避免在盐碱土地块上建造温室或蔬菜大棚。

4.2合理施肥

过量施用化肥是保护地土壤中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或养分平衡施肥法,对施入土壤的化肥精确计量,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针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的问题,有计划地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如磷石膏,石灰等,这样既可以中和土壤中的游离酸,又可以补充因作物选择性吸收造成的盐基缺失,缓解突然土壤酸化障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3合理灌溉

蔬菜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不均衡,主要在表层积聚,这与土壤中水分运动密切相关,“盐随水来,水去盐存”,土壤中水分上升运动和表层蒸发以及作物蒸腾是盐分在保护地土壤表层积聚的主要原因。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推广微管灌和滴灌、渗灌等先进、经济的灌溉技术可以防止土壤下层盐分向土壤表层积聚。

4.4深翻、轮作和休耕

在保护地蔬菜收获后,通过深翻可以使表层和深层土壤充分混合,有效缓解或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进程;蔬菜保护地连续几年使用后种植一茬露地蔬菜或粮食作物,对恢复地力、减轻因重茬连作而引起的蔬菜生理病害和细菌病害有显著作用,在锦州地区最好的轮作方式应采用菜粮轮作,可选择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和玉米,因为锦州地区的无霜期较短,轮作水稻难以成熟,所以最佳选择应是和生长期较短的玉米轮作;在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保护地,也可采用休耕的方式,以自然气候条件进行除盐培肥地力。

4.5施用粮食作物秸秆

造成蔬菜保护地土壤次生障害的盐分组成主要是可溶性的硝酸盐类,采用灌水泡田的方式可以把土壤中的大部分盐类淋洗到地下水中去,但是这种方式造成土壤中的氮素养分大量损失并且污染了地下水环境;对比灌水泡田方式施用粮食作物秸秆对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更有效,除豆科作物外,所有禾本科作物秸秆碳氮比均较高,施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的同时消耗土壤中的氮元素,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并且秸秆分解后形成有机质,培肥地力的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达到了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多三,计惠娟,杨宝英.土壤盐类浓度障害对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J].蔬菜,1987,(3):1-4

[2]Abid Subhani,黄昌勇.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1999,25(5):505-506

[3]杜连凤,刘文科,刘建玲.河北省蔬菜大棚土壤盐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肥料,2005(3):17-19

上一篇:嘉鱼县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与利用 下一篇: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