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人民币与日元之争

时间:2022-08-14 10:55:34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人民币与日元之争

[摘要] 由于国家利益的驱动,区域货币合作中也会面临货币竞争,东亚地区的人民币与日元之争不可避免。人民币在发展潜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区域内的贸易地位上具有优势,而日元在现有的经济规模、货币国际化程度及金融市场的建设上优势明显。总体上,目前并未有货币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有上升空间。

[关键词] 货币合作 货币竞争 人民币 日元

货币合作与货币竞争之间并非相互排斥,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可以说,国际货币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全球范围内各种层次区域货币合作的蓬勃发展,同时在货币合作进程中,也会有货币竞争存在,即争取成为区域内各方汇率钉住的“锚”货币。其实质是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国家利益的驱动。正在进展中的东亚货币合作也同样面临“锚”货币之争,由于东盟十国与韩国的经济规模较小,竞争主要在人民币与日元之间展开。

一、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竞争力的基础。经济规模的扩大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一国抵御金融冲击和抗风险的能力,也为本国货币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因此,货币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发行国经济实力的较量。而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经济成绩均是区域内的佼佼者。

从经济规模的绝对量上看,日本强于中国。2006年,日本GDP值达43674.59亿美元,占全球GDP总和的9.1%,而同期的中国GDP值为26301.13亿美元,是日本的五分之三。但在发展潜力上,中国优势很明显。2000年~2006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是9.57%,远超日本的1.66%。尤其是近四年来,每年GDP的增长率更是高达10%以上,中日两国经济的绝对差在不断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快速,而且比其他任何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都更加稳定。麦金农和施纳布尔(2003)的统计数据表明,就1980年~2001年东亚经济体GDP年增长率的变动系数来看,中国最低,为0.35,除中国和日本以外的东亚经济体明显具有共同的经济增长周期,变动系数为0.49,如果加入中国,其变动系数降至0.29,如果再加入日本,则其整体产出增长的变动率提高至0.38。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更加稳定,而日本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中国经济的稳定,日益成为抑制整个东亚地区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在日益一体化的东亚地区发挥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使其有条件成为未来区域合作的核心力量之一。

二、区域内贸易关联度

一国同区域内其他成员间的贸易量越大,关联度越高,成为本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导致对本币需求也越多,同区域内有关经济体开展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很注重与东亚的贸易投资往来,试图通过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的扩大来深化东亚地区对其经济的依赖,从而加强日元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异常活跃,东亚地区是其“热点”区域。2006年,日本对东亚地区的贸易额为5455.77亿美元,占全年总贸易额的44.58%;同期,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额为8395.04亿美元,是全年总贸易额的47.67%。从区域内贸易比重看,两国相差无几。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2006年,日本对东亚的出口额是2999.23亿美元,区域内的中国、东盟、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均在它的十大出口市场之列;从东亚的进口是2456.54亿美元,总体呈顺差格局。同期,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则处于逆差状态,额度为718.44亿美元,是中国的主要逆差来源。显然,东亚各方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更高,中国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也因此迅速提升。Roland-Holst(2002)运用动态预测模型,分析了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对东亚地区贸易格局及其模式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从2000到2020年的20年间,中国将成为东亚最大的贸易实体,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带动下,其经济扩张将为东亚其他经济体提供史无前例的市场机会。他认为,中国将逐步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角色,形成“用对西方国家的顺差弥补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逆差”的贸易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东亚地区现有的贸易格局和由此形成的“东亚美元本位制”,提高人民币在未来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币值稳定性

区域货币合作,是通过成员方之间相对稳定的制度性汇率安排,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金融风险,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客观上要求区域内的“锚货币”应具备稳定性,不能过于波动。货币的价值有对内和对外之分,一般用通货膨胀率和汇率这两个指标加以衡量。从货币的对内价值角度分析,稳定货币的对内购买力不仅要抑恶性制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一个适度的通胀水平上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中日两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通货紧缩。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回升迅速,增长强劲。而低迷数十年的日本经济直至2002年才重现一丝曙光,对东亚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成为其经济复苏的关键。日本的问题在于经济前景的不明朗,这直接制约了日元未来的发展。而中国自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直接拉升了CPI指数。央行的数据显示:2007年1月~7月份CPI达到3.5%,7月份当月的数字达到5.6%。中国已到了通货膨胀的边缘,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货币对内购买力的基本稳定。

至于汇率方面,两国货币表现大相径庭,这可从图得到很直观的体现。东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实际钉住美元制,与美元间一直保持超稳定的状态,汇率始终保持在1∶8.27左右。2005年实行汇改后,汇率稳中有升,波幅不大,2005年人民币升幅为2.43%,2006年是3.13%。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平稳运行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在资本项目上的未完全开放,而资本项目的管制、人民币还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的一个突出劣势。至于日元,由于受其国内经济影响,对美元的波动频繁,已取代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成为左右东亚经济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东亚金融危机中,相较于中国负责任的态度,日本的表现差强人意。它不顾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庞大贸易顺差的情况,多次纵容乃至引导日元下跌,致使东亚其他国家对日元稳定失去信心。

四、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经济主体在选择交易币种时,不仅关心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和货币价值,还会考虑到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货币的使用也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一种货币的交易规模越大,其交易成本就越小,由此带来的收益就越大。换言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是影响其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的数据整理而得。

李瑶(2003)用货币国际度指数公式(I=λ1I1+λ2I2+λ3I3)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作了量化分析。考察的指标分别是本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I1)、本币境外流量指数(I2)和本币储备占比指数(I3)。对应这三个指标,以2000年底数据及同期汇率为基准,与中日两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数为224和237,流通或持有人民币、日元的国家数分别为21和173,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和日元大约有80和840亿美元,两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M0分别为1570和5150亿美元。经过测算,人民币与日元的国际度指数分别是0.19和1.17,作为参照,同期美元的国际度指数是10.25。相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实力而言,两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与此极不相称,人民币尤其如此。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除极少数国家外,人民币目前在境外的流通还没有取得相关各国、各地区官方外汇储备的地位。因此,相对于美元、日元,人民币在东亚其他成员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五、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

一国货币是由发行国的中央银行发行和调控,在金融体系的支持下流通的。因此,一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该国货币的竞争力。日本金融体系的构建远早于中国,迄今为止已建立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东京外汇市场是世界上重要的外汇交易场所之一,对日元扩展国际流通空间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崩溃暴露了日本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不良债权数额庞大,直接金融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培育缓慢。尽管到2002年后半期,日本金融体系的整顿出现新的转机,但问题的解决决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期内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发达的金融体系并非易事。而中国的金融改革更是任重道远。金融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低下,金融资源浪费严重,直接融资内部机制失调,多层次市场发展滞后等多种问题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累。金融领域的重重问题,脆弱且僵化的金融体制,已成为人民币竞争力逐步增强的显著制约因素。显然,人民币在发展潜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区域内的贸易地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日元在现有的经济规模、货币国际化程度及金融市场的建设上优势明显。就目前而言,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竞争仍将持续。为提升人民币竞争力,中国应当借助东亚货币合作的契机,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合作,坚持自己渐进式的发展策略来谋求成为区域内的核心货币,以获取在货币金融领域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1]Hefeker, C. and A. Nabor. Yen or Yuan. China’s role in the future of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H W W A Discussion Paper No.206, 2002

[2]陈雨露:东亚货币合作中的竞争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与制度变迁 下一篇:论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