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预防措施分析

时间:2022-08-14 10:20:55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预防措施分析

摘 要 本文就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以及喘振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避免或减少失速于喘振的发生。

关键词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喘振;预防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158-02

0 引言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能够调节的范围较广,低负荷的区域工作效率比较高且反应的速度比较快,使得动叶可调轴流通风机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中。但是由于风机在工作时工作点常出现不稳定的运行,容易导致风机发生失速和喘振等现象。

1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现象

1.1失速现象

轴流风机叶片通常是机翼流线型,当冲角

1.2喘振现象

由于瞬间内风机能头及流量发生周期性、不稳定反复变化,使得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产生喘振现象。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具有驼峰型曲线的性能,使得其存在峰值点,而峰值点左侧是喘振区,右侧是稳定的工作区。一旦风机工作点掉落到喘振区,就会发生喘振现象,给设备以及建筑物造成危害。

1.3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发生失速现象时仍可继续运行;而出现喘振现象时无法正常运行。失速主要是由于叶片结构产生出空气动力的工况,有规律可循,且影响的因素有叶轮自身、气流以及叶片的结构等;但喘振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造成的。失速与喘振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失速可以诱发喘振。

2实例分析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原因

2.1实例分析失速原因

针对某电厂4号机组中,由于风机的保护系统出现跳闸现象,使得辅机出现减负荷动作的故障,导致一次风管的阻力增加以及一次风量的减少,引发了B侧出现风机失速现象(见图2)。

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压力通常在P。处,而A、B两侧一次风机运行的工况点分别是A。、B。但当出现减负荷动作故障时,系统的压力将从P。升到P1,且工况点也会迅速的跳至A1、B1位置。若要维持母管的压力在设定的值上,可以通过自动系统同时调小风机两侧的动叶,此时,工况点将从A1、B1变至A2、B2处,全压以及流量降低后,逐渐靠近失速区;若B侧的风机先到达临界点,则失速现象就会产生,此时母管的压力突降,且出口的流量以及电动机的电流呈急速下降趋势,此时,只有将风机两侧的动叶调大,才能保持母管的压力。

当风机工况点转向A3时,风机B侧仍为失速现象,且流量逐渐增加,母管的压力降到P3。此时通过将两侧动叶的角度手动调小,才能使B侧的风机能够进入到稳定的工况区。

2.2实例分析喘振原因

某发电厂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型号为API—18/9.5型,且是第一次发生喘振现象,其发生喘振现象后的工况点,见图3:

正常情况下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管路系统的阻力曲线应是曲线1,其开度为47.4%,风机出口的压力应是P1,且风机运行工况点为1。而由于杨絮积蓄过多,增加了管路系统的阻力,此时管路系统的阻力曲线突变为曲线3,且开度为68.4%,出口的压力变成P2,并接近曲线峰值,工况点3接近喘振区。此时,应立即手动调小动叶的开度,及时的避免发生喘振现象。

3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现象具体预防的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其一,一旦确定风机出现失速现象,操作人员应立即对其进行手动的调节,调低风机动叶的开度,并将p-qv曲线调低,以此将临界点降低,确保风机工作点重新回到稳定区,回生电流,使其风机电流保持在正常值。与此同时,将母管中的风门开大或者将另一侧的风机处理减少,以此降低管道的阻力以及母管的压力,保证喘振风机的负荷,使其两侧的出力处于平衡状态。

其二,降低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运行时动叶开度之间的差值,使其出力平衡。定期清理管路系统,减低系统之间的阻力。

其三,风机失速现象较为频繁时,应改造风道系统。主要是通过将弯头管路的直角变成圆弧角,或者在分级的入口处安装导流板。

4 结论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失速以及喘振的发生,确保风机运行的工作点处于安全区域。与此同时,还应要求工作人员对其产生的机理以及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和了解,以便能够很好的对其预防和处理,避免风机运行点脱离流线。通过总结轴流风机失速及喘振具体的处理措施,提升机组运行的安全和稳定,保证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少栋,李春曦,王欢,祁成.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其预防措施[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0,26(7):33-37.

[2]李海送.动叶可调轴流通风机动叶漂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14(9):117-119.

[3]梁国柱.电厂锅炉动叶可调轴流送风机失速分析及处理[J].广西电力,2012,35(3):56-57.

上一篇:大直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在赵各庄选煤... 下一篇:影响浅地层剖面图像的主要因素及改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