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阅卷者”

时间:2022-08-14 09:39:06

近日恍悟:电视人与观众的关系并非对等。如果将电视人视为应对广大受众文化诉求的“答题者”,那么,节目便是“作品”,观众便是“阅卷者”。

阅卷者是个特殊的复杂的庞大人群,他们松散地活跃在千家万户的客厅里,面对琳琅满目的电视作品,他们似乎越来越缺少耐心,手持着遥控器从“调台”到 “扫台”,停留于某个频道或节目的时间也由几分钟变成“几秒钟”。

而且,不同时段的观众、不同年龄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心情、不同环境,往往也会给出不同的评判结果。有资深电视人举例说,某位老兄喝了小酒之后,回到家中,调到某台,恰好看到某节目,然后他一口气提出了几条整改建议来。如果你真按照他说的去改,那些忠实的观众还会看吗?而他,本来也就偶尔看了这么一次。

不同阶层对电视作品的评判有不同标准、不同的评判结果——可以理解。而一些评判,如果来自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对电视人而言就不可忽视或小视了,因为这种评判往往左右电视人的命运,如同高考试卷的分数高低一样。当然,一般观众的主流意见、强烈反应也会产生积聚,直至左右管理者的看法。不过,这些毕竟是间接的,可选择性的,就像高考作文公布后,高分作文的批阅总有方方面面的议论,但是并不能改变结果,至多只是提醒“评审”下一次要加以调整或改善。

高考、中考作文的批改,大致是有规律或套路可循的,而电视产品的制作,往往面对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的审美取向,作为电视人,既要适度迎合受众需求,又要尽力引导受众诉求,切换为电视人常用术语:节目既要收视率,又要影响力,既要关注度,又要美誉度。电视人因此常常忐忑纠结,左右为难,难就难在“度”的把握、“量”的把握。

具体到日常的某个时段的某档节目,面对社会各界的评判,电视人既要直面挑战,又要曲线妥协。电视台现在的节目安排就是对受众收视习惯、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晚间黄金时间是电视剧、民生新闻,有如一口下去两眼冒火的“二锅头”,这是寻常百姓、家庭妇女的最爱;晚间“铁锡”时间则是高端人文节目带,类似需要慢慢品味的“碧螺春”,这是都市夜归人群休息之前的喜好。

你若不做让步,倒过来编排试试?电视台目前的栏目结构,也是基于对受众收视行为、媒介素养以及电视竞争生态的一种平衡,高端的节目总是“高处不胜寒”,少量制作、限量引进,属于填充时间的“边角料”,好听的说法可能是提升频道形象的“调味品”,而那些琐碎的、通俗的、浅薄的总是大量供应、批量生产,他们才是各地荧屏上的“主菜”“猛料”,因为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开阔的市场需求。

电视节目制作的技巧把握,是一个常态的动态的过程,每个时段,每档节目的叙事策略、结构安排、表达方式都要顾及目标受众以及不同层次的随机受众的反应,时时要有“二锅头”还是“碧螺春”的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们的考试,也许紧张刺激,但都不过是“小儿科”啦。

上一篇:雅虎邮箱慌乱逃亡 「说好的一辈子呢 下一篇:《中国最强音》:再造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