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

时间:2022-08-14 07:28:29

听了一场讲座,是建筑人熟悉的方式——玲珑幽默和大智若愚,资本难以反抗和技术把质,造物是必须的,人工再造比自然高级。从以假乱真的效果图一路走到动漫式的绿茵杨柳莺飞燕舞,也许听众的正确思路,该是去思索新颖的图画表现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语言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会更通俗?更亲切?更日常?……但或许是更动漫、更海市蜃楼、更远离现实。嘉宾十分敏锐,提出的几个问题,我想是每个文化人或是普通人都萦绕于心但尚未知觉:其一,你们建筑师一方面希望控制物的混乱增长,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制造混乱,你们在新的制造里如何面对这纠结?其二,你们和开发商一起,用一道道隔墙规定了人们的生活,但为什么非要给那些住宅画格子呢?每一套格子对应一种生活,但这生活究竟是给谁的呢?其三,现在我们面对那么多超出需要的设计的物品,我们该如何适应和使用?但或许是更动漫、更海市蜃楼、更远离现实。嘉宾十分敏锐,提出的几个问题,我想是每个文化人或是普通人都萦绕于心但尚未知觉:其一,你们建筑师一方面希望控制物的混乱增长,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制造混乱,你们在新的制造里如何面对这纠结?其二,你们和开发商一起,用一道道隔墙规定了人们的生活,但为什么非要给那些住宅画格子呢?每一套格子对应一种生活,但这生活究竟是给谁的呢?其三,现在我们面对那么多超出需要的设计的物品,我们该如何适应和使用?

三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直接的回答,但让我很受触动。一件艺术品成为商品,其中最纯粹的是付款人对这件物品真实质朴的喜爱,而这质朴的感性认识慢慢积攒,将有机会修改既定的价值判断。质朴并非盲目,是关切自身的本真感念。遗憾的是,再普通的住宅作为商品,也是非常昂贵,无法用购买来检验商品的价值与艺术性。面对市场给出的户型——即生活方案,购买者少有选择和改变的自由。在中国式街道景观里,营建生活的那一点点最凸显的自由,就体现在人们自行搭建的五花八门的阳台护栏,为了争取面积、保护财产、堆叠杂物,也为了晾衣物、养鸽子、种花草,是生活愿望的侧面写照。生活的理想常常比一套划分好的户型格子更丰满。作为设计者,也需要对住宅的思考有着自由的开始和自由的着陆。从哪里开始呢?也许就像被这些问题困扰的人们一样,从甚至有着切肤之痛的体验开始,从有一点自由支配权和资金的居住空间营造开始。这或许是在纯净的学院理论之外、在宏大的城市形象工程之外,另一种寻找本真体验和积攒衡量标准的可能角度。对自己生活有着斑斓设想的人们的意见总是值得尊重,而我们也能透过这些斑斓的设想,看到那些营造家园的人们对滋养其生活设想的文化所保有的信心。

记得在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里,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是评论博尔赫斯的。卡尔维诺写,“我在博尔赫斯那里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这个理念,与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应该说是背道而驰。换句话讲,二十世纪文学主流是在语言中、在所叙述的事件的肌理中、在对潜意识的探索中向我们提供与生存的混乱对等的东西。但是,二十世纪文学还有另一个倾向,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少数人的倾向,其最伟大的支持者是保罗·瓦莱里(我尤其想到散文家和思想家瓦莱里),他提倡以精神秩序战胜世界的混乱。”

这段话总是引起我去判断究竟什么是“与生存的混乱对等的东西”,什么是“以精神秩序战胜世界的混乱”。但正如保罗·瓦莱里也不是通过屏蔽生活的复杂性来建立精神的秩序,而是有着“智性和感融的象征主义技法”的诗人(江弱水语)。而关于如何“以精神秩序战胜世界的混乱”,有一段杜甫的诗意也如此贴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回到建筑创作上来说,不拒绝丰富的生活体验,却需要凝练出扎根于生活的设计法度:避免讨好视网膜的形式符号,而要通过回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需求,使之成为建筑的艺术,才可能抵达“毫发无遗憾”的境地。

如果“顺流而下”是追随欲望流动、不假思索地跟随时髦风尚,“逆流而上”则是整合需求和空间、关注现实问题的独立探索。具体而言,在关于住宅设计的思考里,对生活的混乱给予关注,对复杂的功能给予精确的规划,为形式赋予时间……用这些去抵抗当下某种脱离切身需求的形式迷恋,或许是一种“逆流而上”的理想。

上一篇:“两个天堂”企业办公室 下一篇:土耳其,游走在东西之间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