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四题

时间:2022-08-14 06:50:19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四题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空前的,具有国际性意义。但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只字未提这种文本到底应该如何教,这便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难处。现就课标中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句话,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仁,同时也希望给实践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在教学把握上的“指向”。笔者想从这句话的几个关键词展开来说。

第一个关键词:简单。但“简单”不是“容易”

五、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在认知水平和解读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提供的文本简单一些实属应该,但笔者认为,简单也是要有分寸的。分寸的把握应与年级匹配。确切地说,简单应该是适宜。也就是说,提供的非连续性文本,对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刚好”的。这其实跟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一样的,即文本的难易应该与学生的程度“一致”。可是,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看,有的教师真的把“简单”看简单了,权当做“容易”来对待和把握了。如五年级的一堂课,教师提供的文本是类似于如下的五个材料:

笔者认为,这样的文本材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容易了。不但不利于学生当下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后续学习也会形成障碍,因为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求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这无疑就很难实现有效的阅读衔接。

第二个关键词:找出。但“找出”不是“概括”

这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与阅读连续性文本的根本区别所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是重要的训练项目,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即第三学段,概括能力已经成了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所以,到了高年级,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可以轻视、怠慢和“绕开此道”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它要做的事情是“提取”,即“找出”。也就是说,非连续性文本的整个阅读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视觉上(当然也需要大脑的配合)通过作用于文字(即书面语言)把所需要的信息找出来。所以,“找出”既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手段,也是目的。

当然,“找出”也并非机械地没有任何技巧地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死抠”。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够以“高明”之举,让学生找得轻松,找得有趣,找得有效。如一位教师教学《暑假出行小能手》一课,呈现了《2012年蓝巨星夏令营招生方案》这一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教师便利用“火眼金睛”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有价值信息。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然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其陈述到底是对还是错。

1.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夏令营。( )

2.活动从7月10日开始,到8月7日结束,中间分三期,每期共七天,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期。( )

3.报到第一天下午三点之前,火车站将有教练来迎接。( )

4.如果临时想调节班次,可以QQ咨询或电话问询老师。( )

5.温馨提示每个营员必须准备一件道具。( )

这些判断题都跟《2012年蓝巨星夏令营招生方案》这个文本中的“有价值信息”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对这些判断题作判断的过程就是“提取”(即找出)文本中有价值信息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既是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过程,也是课堂的有效生成过程。可见,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上,教师的教学策略运作跟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个关键词:有价值。但“有价值”不是“有意义”

可以说,任何一个文本,一旦进入课堂,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是针对文本的构成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没有连续性文本在“文脉”“文意”和“文路”上的鲜明性,但是,非连续性文本毕竟也是“文本”,其整体性抑或完整性也是明摆着的。它的每一个部分(或者说每一个板块)都是作为文本的整体构成而存在的,所以,绝对不可以说这部分有意义,那部分没有意义。而价值呢,就有区别了,它是文本中“最有用”的部分。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文本“所告知”的真正驾驭,文本中的有些文字是可以“视而不见”的,但有些文字就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便是那些“最有用”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上便有了“找”这个字。

举个例子。某教师执教《有趣的硬币小魔术》一课,用了三个文本:《硬币的“缩身术”》《随心所欲的硬币》《硬币的“隐身术”》。其中,《随心所欲的硬币》这个文本是:

随心所欲的硬币

硬币竟然能够像孙悟空一样随心所欲地变大缩小,是不是很神奇啊?现在就要让你亲眼见识一下硬币的魔法。

工具百宝箱:

一把镊子 一盒火柴 两根长钉

一块泡沫 一枚硬币 一支蜡烛

魔术步骤:

1.把硬币放在泡沫上,在硬币边缘插上两根钉子。

2.移动硬币,调整到两根钉子之间,硬币正好可以通过。

3.点燃蜡烛,用镊子夹住硬币,放在蜡烛上烧一会儿。

4.把硬币放在两根钉子之间,试着让硬币通过钉子之间的空隙。你会发现硬币变“胖”了,无法再通过钉子之间的空隙。

5.硬币冷却后,又能通过钉子间的空隙了。

魔术中的科学:把硬币放在蜡烛上烧了一会儿,硬币受热膨胀,体积就会比原来的大。这时把硬币放到两根长钉之间,自然会被卡住。稍待一会儿,硬币因冷却恢复了原状,便又能从钉子间通过了。

显然,文本的“有价值”部分应该是“工具百宝箱”和“魔术步骤”。但是,“最有用”的文字呢,无疑是在“魔术步骤”里头。譬如,步骤1中的“边缘”,步骤2中的“正好”,步骤3中的“烧一会儿”,步骤5中的“冷却后”。因为,如果不对这些“最有用”的文字加以关注和把握,魔术就会失败。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需要很好地领会“有价值”,并需要悉心地“找”。

第四个关键词:信息。但“信息”不是“旨意”

一般地说,非连续性文本是没有“写作动机”或“写作目的”的,即它不含“旨意”,这也是与连续性文本的一大区别。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教师只要关注文本的“是什么”“怎么样”就行,“为什么”大可不必操心。虽然对有的非连续性文本来说,也可以通过把玩把它抽象出个“子丑卯寅”来(譬如上文提到的《随心所欲的硬币》中的科学道理),但是,它是多余的,它不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内。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白纸黑字”,就是那些能够为“人”(自己)、为“事”、为“理”、为“活动”等提供帮助的“字面上的话”。当然,这些话也没必要反复去读,甚至读到“有感情”的份上,只要能够“找出”即可。

(浙江省常山县教研室 324200)

上一篇:利用开放性问题促进数学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课文”文化价值的追寻及课堂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