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超越,打造精致课堂

时间:2022-08-14 06:15:53

从细微处超越,打造精致课堂

【教材学情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实用类文本。而学生认为本文就是说明文,只是换了个说法。这一说法激发了教者的探究兴趣,也确立了本文的教学设计切入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对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了然于心,自读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掌握文体特点。

3.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深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者用幻灯片显示一组精美的建筑风光图片,让学生在对建筑美的品味中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方向

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它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区别?

(设计说明:从体裁特征入手解读文本是本文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文体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便于仿例写作。)

【明确】自然科学小论文(学生一般回答说明文),对第二问,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明确学习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那么什么叫“中国建筑”?

(设计说明:初读本文,会有文不对题之感,强调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确文章写作对象。提示学生,在“中国”与“建筑”之间加一个字来明确概念,应加“的”还是“式”?)

【明确】第1段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涵盖的区域,第2段指出这个体系“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已经基本形成,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所以这里的“中国建筑”是指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应该是“中国式建筑”。

(2)图文共赏析,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请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然后,幻灯片显示图片:一幅四合院设计图,一幅木结构梁架示意图,一幅故宫博物馆外景图,请同学结合文本,分组探究图中可以反映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随机体会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的特点。

(设计说明:对课文的解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梁思成先生笔下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目了然,但是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不容易读懂课文,图文匹配法使得文本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国建筑史》及王其均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深入学习。)

(3)中国建筑的这九点特征是并列关系,那么能不能随意打乱它们的写作顺序呢?

(设计说明:从写作顺序上体会本文的科学性,让学生意识到文章条理清晰合理的重要性。)

【明确】不行,文中先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然后介绍结构特征,最后介绍装饰特征,在写作顺序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介绍又是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写的。条理是非常清晰严谨科学的,与我们作为游客的由外到内的观察视角不同,展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家的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气度。

(4)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在第14段里,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一说。“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什么是中国建筑的“语法”呢?

(设计说明:文章用了四个自然段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通俗易懂。学生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教师只点出最重要的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紧凑更高效。)

【明确】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也就是中国建筑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原因。

(5)探讨“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1.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而形式的不同正是缘于各民族建筑的“文法”的不同。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课文对“可译性”的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关键是为什么要谈“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一问题,这正是本文真正价值之所在。这种“挑刺”的问法易激起学生求证的欲望。)

2.各民族建筑之间“可译”可能给各民族建筑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明确】从利的方面讲可以促进本民族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的交流,让本民族建筑特色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弊的方面分析,这也可能导致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被其他民族建筑的风格和文化替换而至于消失。

3.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由第20段第一句可知,作者希望“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在新建筑中尽可能融入中国元素,保持建筑的中国特色。

4.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幻灯片显示反映建国初期,不少人在建筑风格方面一味追求西化,大量毁损中国传统建筑的情况的背景材料。)

【明确】学生可畅所欲言,一般会从民族大义的角度讲要热爱本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从实用的角度讲中国传统建筑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了,建筑风格应与时俱进;从文化的角度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其文化内涵超越实用价值,应妥善保护。

重点应该是体会到梁思成先生的爱国热忱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至此,学生可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区别了。

(6)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1.“小”。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较短(先对一般学术论文而言)。

2.科学性。材料真实可靠,观点实事求是,语言简洁、严密、明晰。

3.创造性。能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四、布置练习: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范畴 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征 “小”

成因 科学性

意义 独创性

上一篇:试析苔丝悲剧成因中的自身弱点 下一篇:学生朗读指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