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的个性存在

时间:2022-08-14 05:53:58

摘 要: 网络的诞生,提供给人类一个截然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空间,而该虚拟空间的形成,标志着人类一种新型生存方式的产生。在虚拟网络社会生存,个体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言论他物。这种因网络人而产生,却又淋漓表现网络人的语言所透射的正是网络人区别于现实人的个性生存。本文试从精彩纷呈的网络语言呈现中展开对网络时代个性化生存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生存 网络人 个性

电脑网络社会的规模化形成,对人类生存方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突破,标志着一种新型生存方式――虚拟空间个性存在的形成。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表明: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特有的生存本性,即反映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活动。①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也是人改造自身的活动,人正是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创造了人化的世界。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个性存在就是实践及其创造的人化世界发展到今天的结果,它凸显了实践活动的内在性因素。人的现实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人类现实社会里的生存,而人在网络世界的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特性以外,还具有虚拟的本性。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抛入他人的语境,人无论用什么方式了解世界、参与世界,都是一个习得语言的过程。反之,世界的被了解和被参与都需要语言来传递。网络是继纸张、广播、电视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生存于网络的个体,同样借助语言来表达自我生存认识。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透射的是网络人的超语化、无我化、情绪化、平民化、叛逆化的生存形式,与现实人的生存形式有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由于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截然不同所造成的。网络作为现时代“自动化”标准的象征,不仅充当了当代人的生存手段,甚至无形中悄悄地置换了“生存”本身。而实现这种置换的前提便是网络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言语天地,我们也唯有从他们的言语中去探询其一反传统的生存形式。

一、超语化生存――消费速食,引领时尚

在网络上信息,如果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吸引尽可能多的网络人,所采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方式。笔者所谓的超语化生存,是指以一种超越原有言语形态而在网络世界独立存在的生存形式。网络缩略语是网络人超语化生存的充分体现,在此以常见几类缩略语为例展开分析:

1.音译型。如:FT=faint(晕倒),3X=thanks(谢谢)。

2.数字型。如:56=无聊,1573=一往情深。

3.符号型。如:∶8―) (这是眼镜族专用的笑脸),∶―S(表示语无伦次)。

4.土生土长型。如: TMD(他妈的,标准国骂),SBY(傻x,淫骂)。

5.技术型。

一方面,个体在超语化状态下表现自我,表明在信息时代一切东西都在信息的意义上速食化了,迅速吞咽,迅速消费,几乎成为人们的宿命。外界施加给个体的这种“迅速”压力迫使其信息产生也是迅速的。

另一方面,网络人利用语言展开交流,却又在网上超语地生存着,其前后并无出入。速食文化消费倡导简约,追求时尚,却需要用简约的语言、时尚的手段来表达丰富的含义。网络作者不甘心做一位寂寞的叙述者,他急切渴望得到迅速交流乃至产生冲出网络的冲动,于是便借助新颖奇特的缩略,借助生动形象的符号传出“>―

二、无我化生存――解脱现实,闯荡虚拟

创造网络语言的网络人都是匿名的,网络人不但游戏他物,他们同时也在刷新自我,网络人创造了虚拟空间社会缤纷的自我,然后以这个虚拟身份存在于网络,言论他物。从这个角度来说,网名的创造本身就是最初的网络语言诞生,网名这种特殊语言衔接着一个虚拟与现实的自我。

漫步网上,那光怪陆离的网名足以让你大开眼界:痞子蔡、宁财神、安妮宝贝、挪威森林、李寻欢……这些是网络文学界的大腕,他们无一不是遮掩现实姓名,在网上“无我”生存。个体在互联网这个精神家园里,早已背离了中国传统的命名方式,创造网名这一语言的过程不再受到任何物质束缚或精神压力,在命名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极大的探索和创新。

其形式上所表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英文型:lovehotdog microsoft……

数字型:007 1191234……

英文数字型:make911 wave120lucky2008……

汉语型: 帅鸽春心荡漾蓝色生死恋……

奇特型:@爱@美女---*高烧-40℃……

从内容上看则有以下几种:

自然类: 寒冰天山白雪满江烟雨……

动物类:波斯猫哈巴狗东北虎……

明星类:罗纳耳朵周杰伦布什令狐冲……

其他类:泻停疯浓H2SO4帅得想毁容……

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个体一方面期望撩开帷幕的一角,实现与对方的全面交流;另一方面个体又要利用网络遮掩现实自我,释放原始本我,以保持特定空间下的特定交流。网络们畅游在虚拟天地里,随意“播种”,随意“丰收”,无须承担任何言语或社会责任。比尔・盖茨关于网络的名言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其实还可对上一句:在网上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是一条狗。

事实上,虚拟个体以匿名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自在自为,是以最“无我”的手段来实现最“真我”的交流。他们借助网络不具现实破坏性的虚拟功能释放激情冲动,甚至部分地放弃对本我欲望的控制,通过网络语言来真实传达对生活的感受。选择“天山白雪”作网名的人,必定对天山上的白雪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借之表达自己,是何等纯洁的象征;给自己冠名“令狐冲”的仁兄势必崇拜英雄者的豪情与气概;至于以乔丹、周杰伦等称呼自己的网络人在无意识中被时尚征服了,他们遮掩现实,在网上圆了自己的明星梦……网名是透视真实的一个窗口,它突出体现了现代人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满足了一个物质自我,却无法满足一个精神自我的特性。个体极度渴望在现实中得到最诚挚的交流和最充分的认可,不能实现则匿名登陆,真实表现。

三、情绪化生存――颠覆理性,分享感觉

情绪的作用是对一切已熟悉的意义的厌倦与怀疑,是它使意义与声音分离,使声音成为空无的声音。②网络邂逅的互动交流排除了日常对话的“面具焦虑”和书面表达的思维延时,对话双方的话语更多的是受情绪而不是理智的支配。因此,网络语言所体现的是现代个体的情绪化生存。网络人追求的是畅神和逸趣、自适而快心,而网络恰巧能提供按照个人主观嗜好和独特个性来表现人的全部情感的权利,此以海院论坛中部分言语为例,以期生动说明:

论坛主题之一:考证书有用,没用?

啊 正: 在读大学的时候考这证书那证书,到现在工作了才发觉有用的不多,计算机二级足够了,如果不去搞软件别的就不要再考了!各位师弟师妹,努力学好英语,考个4级或者6级比什么都好!

SHMILY: 是的,找工作的时候证书比自己的老娘还管用,比老婆还亲密,社会就这样。但回家煮饭,洗衣,身体不舒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证书等于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亦 佳: 证书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互不信任的结果!

――风――:呵呵,社会就这样,看开点吧!

MYTH1984:英语四级都这么有用??

――风――:废话,起码能拿学位!

学子对考证有无用处的一番跟帖,皆是直言不讳,强烈地表现着学校理性规章制度下学生的真切情感,所有参与跟帖的网友则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享受着这份独特的感觉。他或许是一种发泄、一种体验,或许又是一种满足、一种欣慰。网络人以强烈的情感流浸润于网络,以活泼的情调、情感和情绪驻足网站,激荡网名的心灵,体现出生命力的激情波动和挥放。网络语言所充溢的情感热流是活力也是动力。

四、平民化生存――歧视等级,崇尚民主

网络世界,表明身份象征、等级区别的因素已全然消失。唯一的不平等也许只在于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将受到老练网民的一点轻视。互联网技术把自身的逻辑和规则施加给传统语言,可能导致某些审美意味的缺失和言语规范立场的“沦陷”,但它却关注和反映芸芸众生平等的生存状态,满足了社会公众交流、渴望民主的欲望。网络语言体现的是个体心灵的对话,这从本体上拓展了语言的发展空间,激发出了社会地层的话语权利,从而开辟了现代语言的新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说《风中玫瑰》中有一段:

“西施弄浆范蠡荡舟,美女功臣皆下海;红袖当垆青衫掌勺,佳人才子早经商。”

这样的拼接言语尽显了网民的平民心理。

在网上,言语权限归全体所有,平民话语有机会同高贵、陈腐、臃肿、媚雅、世袭等话语并行。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自从他置身社会的那天起,他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而且具有社会人的身份,在单位他可能是领导,在家则可能是儿子,对妻子而言他是丈夫,在学生看来他又是老师。应该说经过几千年的磨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的人们已经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转换。但社会地位的差异是广泛存在的,而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新时代的等级。打工仔期望过把董事瘾,种田汉想要荣登经理室,大头儿子也希冀凌驾于小头爸爸之上……因而当个体奔赴虚拟空间之后,他们全然抛弃既有社会角色定位,以幻想中的平民身份参与公众交流,正如网络黑可可在作品中所说的:

白天是发丝不乱的公司职员,跟其他职员一样的面孔与表情,而到了BBS,我可能是红装慵懒的江南采莲罗裙女子,也可能是溪头卧剥莲蓬的烂漫顽童……

网络个体平民化生存体现的是现代人的地位缺失心理,渺小者向往伟大,伟大者苛求渺小,一个是感叹空有满腹经纶,一个是深觉高处不胜寒,为此双方都疲惫不堪,奢望着一个无欲世界能让自己休息一番、玩弄几回,下网后又各自回归角色,重新“作战”。由此可见,平民性的生存只是现代个体的生存底线,而绝非其生存行为。

五、叛逆化生存――游戏传统,追求自由

渴望自由是人的生存本性,而现实生存却在不同程度上压抑着个体的自由本性。网络是迄今为止最富个人化色彩的媒介,高度个性化的言语交流充斥着现代人传统生存状态,虚拟环境给予的是一种自由空间,个体既是自由的传播者,也是自由的受众者。虚拟的自由性在于它不仅超越现实,虚拟了现实的各种可能性,而且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了对于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虚拟所打破的是束缚身心自由的坚冰,为现代人实现心灵自由插上了科技翅膀。然当人一旦得到自由,他便敢冒天下之大不违,言语行为突出、背叛,由此所体现的叛逆性往往也是最深刻的。由网络小说《悟空传》中玄奘的几句“名言”便可见一斑: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神,都烟消云散!

此种游戏性语言颠覆了典雅、高贵、仰慕的价值观,成全了戏弄天地、傲视群雄、反叛传统的心态。

现代入网者大都怀着好奇、休闲、交友、打发无聊、派遣孤独等游戏性心情发言的,这种“亚健康”的精神状态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社会束缚,撕开了虚拟逶迤、道貌岸然的生存面具,回避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上网者只按虚拟社区的游戏规则扮演好自己的网络形象,而无须承担其他责任。以这样一种心理定势参与网络,便是以类似巴赫金的“狂欢化”方式规避正统观念,藐视主流文化,消除本质主义,直至嘲讽或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采用非正统的、前卫的、后现代的价值观来看待世界、社会和生命。

《左传》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魏源集》之“立德、立功、立言、立节”四不朽等兼是汉民族古代言语的道德准则。③所谓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等在虚拟世界的叛逆个体身上已所剩无己。且不论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否伴随着一种新的道德价值的确立,仅就其叛逆生存的出现而言,它已经表露出背离传统道德的迹象了。它究竟是否会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的表征,笔者认为,个体的叛逆生存恰是其传统生存发展的一种演化,它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若干年后或许又被列为另一种传统生存模式了。由此所带来的必将是人民生活观念和言语行为的刷新。

笔者认为,网络人所有的生存形式皆是一种时尚个性的生存,这种生存形式与现实有巨大差异,但它在不知不觉中又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存,这在大学生身上是可以找到充足例证的。我们手机短信的言语内容,我们见面时的时尚问候用语,乃至我们洞察社会时的个性评论,它无一不透露出一种全新的生存形态。至于时代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个性的认可,它所需的正是虚拟空间所追求的那种时尚、自由、新奇、平等、叛逆等等。新的生存方式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旧式生存。一百年以后,或者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再来看我们的现在,必定又是一个尤为“原始”的生活,人类追求幸福生活方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笔者所阐释的虚拟世界的个性存在并不是与人的现实社会生存相对立的,它只是人类现实存在的延伸和补充,是现实社会生存的发展和突破,网络人的任何生存形式都是以现实社会的生存为基础的。因而我们无须主观地去否定一面,或者肯定一方,而应客观地分析它的存在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P103.

②萌萌.情绪与语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P36.

③陈汝东.语言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P26.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语言文字学,2002-11,P109.

[4]虚拟生存:.

[5]海院论坛.bbs.省略.

[6]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省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改革中的价值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