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4 05:38:56

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摘 要 为了揭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探寻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本文采用自编量表以两所大学45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普遍良好,但年级间存在差异;外貌认知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在性别、年级、科系、籍贯、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外貌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良好人际关系会对人的健康、成功与幸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现实生活中,外貌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际关系。过去的研究表明,外貌确实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如西格尔和阿拉森(H.Sigall & E.Aronson,1969)指出外貌会影响人的吸引力与交往;吴林江(2012)认为外貌会影响人际吸引力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但外貌是客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明外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的主观认识影响人际关系的。曾有研究指出,人的主观因素会影响人际关系,如赵崇莲(2009)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与自尊对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要以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为中介;申武丹(2007)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我认识”的教育可利于大学生形成更好的人际关系等。因此,本文认为外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主体对外貌的认知影响人际关系的,即自我外貌评价或他人外貌评价转化后的自我外貌认知以及自身对外貌的关注度会影响人际关系,也即真正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不是客观的外貌,而是主体对外貌的认知。研究假设外貌认知与人际关系存在正相关,不同群体的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江西师范大学与南昌大学2所高校共45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回收量表426份,回收率为94.67%;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为90.67%。样本分布为男生173人(40.6%),女生253人(59.4%);文科134人(31.5%),理科292人(68.5%);城市133人(31.2%),农村293人(68.8%);独生子女102人(23.9%),非独生子女324人(76.1%);大一120人(28.2%),大二123人(28.9%),大三116人(27.2%),大四67人(15.7%)。

1.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自编外貌认知及人际关系量表收集数据,量表初稿共46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方式,从“1=完全符合”到“5=完全不符合”,得分越低表示人际关系越好。初稿试测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项目负荷值偏小、在两个以上题项上的因素负荷均高且负荷值相近、归类不当的题目删除,共删除了11个项目,最终量表共35个项目。再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外貌认知量表的3个维度,即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仪表关注,人际关系量表的4个维度,即人群中受重视程度、群体活动参与程度、社交技巧应用程度、与异往能力。最终外貌认知及人际关系量表%Z信度系数分别为0.789和0.854,各维度间相关系数见表1。表1表明外貌认知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各维度间相关均显著,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高。

1.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19.0对量表结果进行有关信、效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LSD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以及拆分变量后的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群中受重视程度、群体活动参与程度、社交技巧应用程度、与异往能力这4个维度上的均值分别为2.68、2.91、2.51和2.31,均小于中值3,说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不同维度上整体表现良好。大学生在不同性别(t=1.319,P>0.05)、科系(t=-1.699,P>0.05)、籍贯(t=-1.833,P>0.05)及是否独生子女(t=-1.338,P>0.05)方面,人际关系均无统计显著性。但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在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上,大一、大二学生均明显优于大三学生;(2)在社交技巧应用程度上,大一学生明显优于大四学生;(3)在与异往能力上,大一学生优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优于大四学生。

2.2 外貌认知与人际关系的线性回归分析

2.2.1 外貌认知与人际关系的相关(见表1)

表1表明,外貌认知量表的三个维度与人际关系量表的四个维度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即如果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越高并且比较关注自身的仪表,则其人际关系越好。

2.2.2 人际关系对外貌认知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外貌认知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人际关系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向后回归法确定最终方程。为了解外貌认知对不同类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首先对不同性别、年级、科系、籍贯与是否独生子女的数据进行拆分,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整理如表2和表3。

表2表明所有方程经检验都是有效的。表3显示出了两类结果,即纵向和横向。纵向:(1)人际关系受自我评价影响的群体有文科生、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大一和大四学生;(2)人际关系受他人评价影响的群体有男生、理科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和大三学生;(3)所有被试的人际关系都受仪表关注的影响。横向:(1)男生、理科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和大三学生都受到他人评价和仪表关注的影响;(2)文科生、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大一和大四学生都受到自我评价和仪表关注的影响;(3)女生和大二学生只受到仪表关注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表现良好,且不存在性别、科系、籍贯及独生子女的差异,仅存在年级差异。大一和大二学生人际关系最好,其次是大四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差的是大三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赵崇莲等的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影响人际关系的消极主观因素表现比低年级更显著;孙崇勇的调查研究发现,大三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最深;张静的调查显示,在总体人际关系方面,低年级优于高年级学生。之所以会呈现这种现状,原因如下: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新生,忽视高年级学生的现象。其次,不同年级学生与交往对象相处的时间长短差异。大一学生与交往对象相处时间不长,对彼此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人际关系良好;大三学生彼此相处时间较长,存在诸多相同利益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容易紧张,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再次,不同年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有所差异。大一新生为融入新环境,积极参加各类群体活动;而大三学生早已对群体活动失去了热情与兴趣;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不得不结交各类人士,为毕业后的就业、考研或考公务员提供便利,而面对老师与同学,即将离开的大四学生愿以一种更豁达、珍惜的心态对待,这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2 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外貌会影响人际关系。本研究结果认为,外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间接的,真正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是主体对外貌的认知。且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以大学生为例,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性别、年级、科系、籍贯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外貌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1)所有被试的人际关系都受仪表关注的影响。研究表明,越是关注自己仪表的人,其人际关系就会越好,这可能是由于人们需要从对自己仪表的关注中得到一份与人交往的自信,若一个人愈关注自己的仪表,就会更加注重衣着打扮,在与他人交往时,光鲜的外表会使他愈自信,其人际关系也会进一步提高。

(2)人际关系受自我评价影响的群体有文科生、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大一和大四学生。在我们的普遍认识中,文科生、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都较自信或自我,如,文科生思维较感性,更注重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城市大学生受到复杂、疏远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个人意识较强,变得相对自我;独生子女较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即使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这些群体也更多地注重自我外貌的评价。

(3)人际关系受他人评价影响的群体有男生、理科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和大三学生。男性较女性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若他人肯定了其外貌,必定会提升其自信,进而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理科生思维较理性,更愿意结合外界环境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因此其人际关系受他人评价的显著影响;农村大学生生活范围相对狭窄,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更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非独生子女自小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能够顾及亲他人的看法,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大三学生已拥有稳定的交际圈,很注重朋友对其外貌的评价,朋友的这种评价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信来源。

(4)女生和大二学生只受到仪表关注的影响。众所周知,女生天生就比较关注自己的仪表,因此其对仪表的注意更易影响其人际关系。大二学生正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过渡期,正从一种内在的、自我赋予的自信,转变为外在的、他人给予的自信,因此,其人际关系只受到仪表关注的影响,愈关注仪表,其人际关系相对愈好。

4 启示

在美容整形行业日益红火的今天,姣好的外貌,貌似成为了人际交往与生存的必需品,但研究认为外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通过主体对外貌的认知影响人际关系的,也就是说,为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所需要做的并不是花钱挨刀子,而是改变自己对外貌的认知,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E.Aroson(2005).Social psychology(5th ed).NY:Longman:373-412.

[2] 吴林江.人际吸引与大学生人际关系[J],2012.10.

[3] 赵崇莲,郑涌.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4):983-985.

[4] 申武丹,李宏翰,巫春英.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30-35.

[5] 赵崇莲,郑涌,李宏瀚,张建梅.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06):1431-1433.

[6] 孙崇勇.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86-90.

[7] 张静.职业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报),2010(1)114-117.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下一篇: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