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推敲后的“不足”

时间:2022-08-14 03:14:46

摘 要: 一节公开课,往往是教师精打细磨、反复推敲出来的,常让听者受益匪浅。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不免存在不足。作者结合实例分析教学中常见的不足:拘泥于预设;浮躁的浅阅读;脱离文本的热闹;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关键词: 语文公开课 常见问题 四个方面

公开课,是教师精打细磨、反复推敲出来的,常让听者受益匪浅。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很多令人感动的课堂中,也常有“不足”。现我结合实例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公开课中常见的问题。

一、拘泥于预设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看作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课堂上如果学生稍稍偏离预设的“轨道”,教师或无所适从,或把学生拉回“正轨”,然后带领学生继续预设的教案。

下面就是一位老师在上《蚂蚁和蝈蝈》时死抱住预案的“模板”不放的片段:

师: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蚂蚁和蝈蝈又是怎样过冬的呢?请接着往下读。(生读课文)

生: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蝈蝈过冬的情景我们过会儿再看,有谁知道蚂蚁是怎样过冬的?

生:(欲语无言,沮丧地低着头坐下了。)

不难看出老师的预设是:先教学蚂蚁过冬的情景,再研究蝈蝈过冬的场面。当学生先说出蝈蝈过冬情景时,老师如果抓住这一契机,依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蝈蝈过冬的场景,然后问:“为什么蝈蝈会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象夏天的场景,再来与蚂蚁过冬的情景继续对比,更具有教育意义。

可惜,老师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按预设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竟然不予理睬,白白错过了一个生成的契机。在这种教学状态下,“生成”何处扎根?又怎能开花结果呢?请不要用僵化的教学程式禁锢学生的思维,请让预设开心地“约会”生成,“约会”精彩;请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语文世界尽情地畅游,去真情地对话文本,真实地展示自我。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当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又绝不能拘泥于预设。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审时度势,让课堂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二、浮躁的浅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些阅读教学由老师领着学生分析理解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读悟,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读书”,诸如老师领着读、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班级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整节课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另外在学生一遍一遍读的同时,还不时地让他们谈感受,说理解,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充分。这样的朗读效果又如何呢?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莫说有感情了,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和准确都达不到。如前不久听到的《天鹅的故事》一课,当讲到第五节(第五节描绘的是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冲向冰面、奋力破冰的感人场景)时,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节,体会一下。你觉得老天鹅怎样?

生:勇敢。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膛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指一学生)你觉得呢?

生:坚强。

师: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老天鹅“接着第二次、第三次……”扑向冰面。

师:同学们用心体会了。下面你能通过读,把你心中的老天鹅形象告诉大家吗?

(自由读后,再指名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组织、引导只在浅层面上进行――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读,原因是害怕自己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殊不知,像这样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读,由于知识经验、生活体验的限制,对文字的感悟较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更少,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更达不到《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脱离文本的热闹

现如今有的教师对把新课程的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于是游戏、表演、采访、画画、给动画片配音、辩论会等,在课堂上被充分运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的教师也感觉很轻松。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又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云房子》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生:老师,我也想造一座云房子。

生:(七嘴八舌地附和)我也想造。

师:(很爽快地)行,我们也来造一座云房子。请小朋友们拿出卡纸,4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造的云房子漂亮。

生:(有的作画,有的剪纸,有的粘贴,兴致勃勃。)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创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

生:(踊跃上前台长贴“云房子”。)

师: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介绍你们造的云房子。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个蘑菇。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朵花。

生:我的云房子像一只小白兔。

……

乍一看,整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手工;学生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贴,看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却只是剥离文本的游戏,只有身心的娱乐,却无文化的涵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无从谈起,也没有任何创新价值,更谈不上有什么教学效率。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感悟语言文字,品味文本精髓,拓展思维空间。

四、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千百万化,幽默风趣。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教师的幽默不当,会适得其反,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给学生留下不良影响。如某老师教学《秋姑娘的信》。由于刚接触到自然段,有的学生对自然段还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当老师让学生说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时,有一学生兴奋地说有8个自然段。于是老师就分别找8位学生进行分段读,当第7位学生读完后,老师“幽默”地说:“大家注意了,让我们安静地听××给我们读第8自然段。”事实上,课文只有7个自然段。老师着实幽默了一下,但让这位学生感到无地自容。当学生苦于得不到正确答案时,老师可以关怀地询问:“课文有第8自然段吗?”既给学生一个台阶下,维护其自尊,又为其他同学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虽然老师的教学语言可以风趣,但是必须以尊重学生、保护其自尊心为前提。

如此等等,虽然只是教学中的枝节末梢,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探析 下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