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合一艺海无涯

时间:2022-08-14 02:28:39

记得听到噩耗,我从南京赶回上海时,家父王家阳等已经在处理后事了,家里每天像走马灯一样人来人往,随后安徽的外甥冼玉章,广西南宁的幼年班学生廖冬青,北京的幼年班代表李学全等陆续来沪,还有一些上海的亲朋轮流到家里陪伴,每天送唁电的邮局工作人员要敲上十几次门,王师母就坐在客厅里,接待探访者,把同样的噩耗,告诉不同的人。我真的很心疼,因为我知道,每说一次,就等于再加深一次她的悲哀,有时一个下午客人不断,她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不过,陪伴在她身边,我听到了很多回忆,因为几乎每一个来慰问的朋友学生都会重温一段当年和先生、师母相处的日子,对于先生师母给予的帮助说一声感谢,我不曾想到过,从小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居然有过那么多不平凡的往事。

有一天下午,同时送来了两份唁电,一份是中国音协的,一份是时任音协主席吕骥个人的,王师母告诉我们,王人艺和吕骥是小时候一起玩的伙伴,只是后来一个北京一个上海,另外,王先生有一个习惯,只要是朋友当了官,他就一定不主动去联系,免得别人以为他有什么所求。其他在外地的老朋友也都发来了唁电,黎明晖、黎莉莉、黄源澧、江定仙、章彦、司徒华城、韩里、卞敬祖等。

上海音乐学院组成了以贺绿汀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副主任是丁善德与桑桐,委员有:张敦智、李名强、陈良、郑石生、管荫深、孙道临、尹政修、常受宗、赵双、丁芷诺、罗光鑫、汝洁、王羽、吴国钧、赵基阳15人,所有的正副院长及附中、附小校长都位列其中,因为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的这30多年中,本科、附中、附小都曾留下了先生的心血、都有先生辛勤培养的学生。

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的中厅举行,以当时的规定,王人艺先生的级别是不能借用大厅的。来参加送别的人很多,厅里站不下,就站到了外面院子里,花圈放不下,就顺着院子摆到了路口,除了院方的党政领导和音乐学院的同事,王人美的爱人,著名画家叶浅予、黄自先生的遗孀汪颐年、黎锦晖的遗孀梁惠芳、明月社的同事黎锦光、交响乐团的同事黄贻钧、陈传熙、尹政修、司徒海城等都来为老友送别,学生辈的更是不胜枚举,除了王先生执教过的,还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正如邓尔敬先生所写的那幅挽联:人好尚余口碑在 艺高无奈弦脉息。

追悼会结束之后,大家最关心的是师母的生活,师母是知识女性,但她长期以来却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王先生认真教书,她仔细持家。先生从来不写信,所有联络亲朋、学生的事情都是由师母完成;先生从不做饭,但喜欢留学生一起吃饭,即便是在很困难的时期,师母总是能够想方设法“变”出些好吃的来;期间,先生只领生活费,家中无法开销,身体欠佳的师母就到街道生产组糊纸盒、传呼电话亭喊电话来补贴家用;师母没有孩子,但是对于学生们就象对亲生的儿女一样关怀……大家达成了共识:学校里面给的生活费与原来先生的收入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决不能因为先生的去世,而让师母的生活受到影响,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这样,师母的晚年有了保障。

1985年秋,在王人美和幼年班北京同学的一再邀请下,王师母决定去北京散散心。她住在王人美家里,王人艺是他们共同的亲人,姑嫂二人有着说不完的话;她还探访了久别的黄源澧、廖辅叔、章彦等老友;中央乐团原幼年班的一批学生,挨家挨户请师母吃饭,每天一家,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1986年初,师母离开北京,去南京王家阳处小住,1986年夏才回到上海。

1987年,我从南京回上海参加高考,回到武康大楼和王师母(我称呼为婆婆)一同生活,直至1996年1月11日她去世,享年80岁。

1996年2月15日,我和王人艺先生的两位侄子王心方、王心支,学生潘寅林、沈西蒂等共同护送王师母的骨灰至无锡青龙山公墓落葬,11年后,先生和师母又在一起,而且永不分离了。他们的墓碑上隽刻着由刘国杰先生手书的一段碑文:

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王人艺先生,精于琴、意于教,九鼎大吕,桃李满天下。与夫人同湘生,偕白首,高山景行,阳和共风雨。

(全文完)

上一篇:斯洛文尼亚的民间音乐 下一篇:北京唱响欧洲经典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