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德成就人生用品行托起希望

时间:2022-08-14 09:47:41

1975年贺孝忠踏上了三尺讲台,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那一刻,“勤专业务、魅力育人”成了他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选择了就不后悔,决定了就不放弃。寒来暑往,30多年过去了,他饱尝过村小的辛酸,面对过初中的艰难,挑战过完中的岗位,接受过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教育局副局长等各个岗位的磨练。不同岗位的喜与忧、苦与乐,也让他摸索出了一条务实创新之路,总结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用他的话说,就是“奉献、关爱、细节、创新”八个字。八个字,做起来太难啦!他正是吃透了,用好了这八个字,才成功地把遵义县第一中学推向了历史的制高点,推动着遵义县教育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

一、细节成就完美 境界在于创新

多年的教书育人之路,不仅使贺孝忠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上,也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2005年,时任遵义县教育局副局长9年的贺孝忠,又接受了组织的重托,兼任了遵义县第一中学校长。

成就大业,就得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就得捕捉细节。遵义县第一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上任伊始,贺孝忠与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一场以师生仪表着装、师德师风为切入点的教育活动在遵义县一中拉开了帷幕。教育活动以师德、师风、学风、教风整顿为重点,组织学习了《细节决定成败》《公务员礼仪》《教育人生》等文章,此后组织出台了《师生礼仪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制度对进入教学区的男性师生不得蓄胡须、留长发,不得衣冠不整;女性师生不得穿低、透、露服装,佩带首饰,不得浓妆艳抹。很多人看来,这只是私人生活细节,但贺孝忠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是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山怕落石,事怕认真。动真格后,校园里衣着大方、言行得体、欢声笑语等极富朝气的局面很快出现了。师生精神风貌的改变,为推行新的育人理念、办学方针奠定了基础。他针对该校学生“最缺乏诚信,最怕吃苦,最不愿从小事做起,最贪图享受”等普遍存在的“四最”现象,提出“知识只能改变生活,品格才能决定命运”,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确立了“优化教育资源,实施精细管理,促进均衡发展,打造一流品牌”的兴校方略;倡导“突破思维定势,营造创新空间,优化育人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的育人理念;制定了“‘严’字当头,‘勤’字开路,‘细’字入手”的管理制度。随着渗透新理念的《班主任带班制》《非毕业班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通过整顿学习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后,2006年高考,遵义县第一中学一本和二本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了524人。其中5名考生冲进了贵州省文理科前10名,6名把北大、清华在遵义市的录取名额一揽而尽。2007年高考,该校再创新高,700分以上2人,600分以上达到了234人,比上年增加了124人;一本和二本上线人数分别为963人、1710人,比去年提高了33.9%和28.3%。其中,7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十名,1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比上年提高了66.7%。另外,还有一考生以714分摘取了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桂冠。遵义县第一中学也先后博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披上了“贵州省文明单位”和“贵州省绿色学校”的新装,赢得了“数学‘情境―问题’课题省级一等奖”,获得了“遵义市高中教育质量提高一等奖”等殊荣。

二、意义在于奉献 崇高在于关爱

“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既在其位,勿失其职。”作为教师、校长,既在其位,就要无私的奉献,这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贺孝忠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3年贺孝忠在遵义县第三中学任副校长。由于师资紧缺,每周他不仅要完成初中、高中四个毕业班的28节课时,还要担任班主任。繁重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事务,终于使他积劳成疾,被送进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救室。经及时抢救,七天后他终于醒了。当睁开双眼,几十个学生晃动的身影和焦急的神色、即将到来的中考和高考,以及崇高的责任感,促使他一刻也不想在医院里住下去,后来,经他再三请求,医院同意他转入了学校附近的县医院治疗。治疗期间,他趁医生不在时又拖着虚弱的身子,带着沙哑的嗓音,偷偷踏上了讲台。

2001年至2005年,是遵义县接受贵州省政府“两基、普实”评估验收和复评之年。100多万人的遵义县,人多地广、校点分散,经济和教育发展显失平衡,“两基”、“普实”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其间,又赶上教育局主要领导换届,这项重任就落到了贺孝忠这个副局长的肩上。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他没有退却,在理顺工作思路,制定方案后,带领同志们深入基层,还亲自负责包保了8个乡镇的巩固、提高工作。在他的严格督查和精心指导下,他包保的乡镇很快成了全县的示范点。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全县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不仅很快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还在此次复评、验收中夺下了省、市“两基”攻坚先进单位的桂冠。与此同时,他负责的该县的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应用提高工作也得到了教育部周济部长和省、市领导、专家组的高度好评,获得了“贵州省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学生是成就的希望,关爱是努力学习的动力。贺孝忠在遵义县一中兼校长时,一天,高二年级一名学生突然不假离校。问其原因,师生均不知其故。为此,他便驱车100多里,追到了这个学生家。几经周折,他终于说服了家长,把这个学生带回了教室,并想方设法解决他的生活困难。2008年,该生考上了中国华侨大学。贺孝忠又慷慨解囊,资助这名学生5000元学费。

教师是生命的源泉,关爱是安心工作的保障。领导关爱教师,教师将这份关爱感染和传递给学生,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另一半。贺孝忠十分重视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安排教职工和退休老同志进行体检。2006年底,他带领全校教职工体检时,一位教师被查出患有轻度肾衰竭,他立即劝送他住院治疗。两个月后,该同志病愈返校,一把拉住他,热泪盈眶地说:“校长,你救了我的命,救了我的全家,医生说如果推迟一个月发现,将会转成尿毒症。我代表全家感谢你!”

每逢节日,他总和班子成员一起去慰问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教职工生病,他必亲自看望,并安排车辆和人员进行护理。这种关爱换来了教职工间的真情和友谊,在单位形成了一种“局长关爱校长、股长,校长、股长关爱教师、员工,教师关爱学生”的爱的传递和接力,营造了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教育工作者之爱是一种广泛而博大的爱。2008年4月,他下乡检查工作,返回途中偶遇一起车祸。受伤者生命垂危,他与随行的同志下车积极组织施救,并用他的车将两名素昧平生的受伤者送到了县医院。扶危济困的事,在贺孝忠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每当他下乡检查工作,遇到特困学生或急需帮助的人和事时,他总会尽其所能给予帮助,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

采访中一位和他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这样描述道――很多年过去了,贺孝忠始终坚持一种做法:当班主任时,每天都站在教室门口迎送每位学生;做校长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口迎送每位师生;任局长了,每天站在教育局门口迎送全局职工。他总是用自己的笑容,表达着对同志、对学生的真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致力开拓进取 理论创新结硕果

如何凝聚全县力量,做强基础教育,办活职成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各项教育协调发展,创基础教育品牌,谱职成教育新篇等,均成了2006年岁末以来,贺孝忠任遵义县教育局局长后对遵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内容。他经过调研,针对县情,提出了以“奉献、关爱、细节、创新”为师德引领的“魅力育人”的教师理念;以“抓教育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为核心,确立了“全力、提速打造教育强县”的发展定位;以“突破思维定势,营造创新空间,优化育人模式,提供满意服务”为指导,构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行为规范;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确立了“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县城学校资源,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化”的具体目标。

他又以促“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确立了加快遵义县第一中学“示范升类”和县职教中心的“国重”申评为全县教育发展的三大攻坚目标。把“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养成教育、安全卫生”“校本教研、身心健康、教育督导、维权、信息交流”“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学校标准化、‘三关’工程、教育行风、支教帮扶”等制度的建设作为“四重、五关、六突破”摆到了工作的案头。目前贺孝忠正引领全县教职员工满怀信心地着朝着既定的总体目标一步步迈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这些年来他撰写的论文不仅先后被十余部教育教学类的书籍收录出版,他还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实施创新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五个问题》《沙滩文化之乡的新绿洲――县一中创建品牌学校的发展之路》《加强“两基”工作,确保通过“国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等数十篇文稿。2007年,他在《师德光辉照亮了我的教育人生》一文,此稿经《西部开发报》《贵州教育报》《遵义教育》等多家报刊转载,不仅引起了省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还被贵州省教厅派到了各地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巡回演讲。

春去秋来,33年过去了,贺孝忠为遵义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年来,他曾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及贵州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贺孝忠,这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之道,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上一篇:搭建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新平台 下一篇:浅谈广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