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利益关系之失调

时间:2022-08-14 09:47:34

试论社会利益关系之失调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出现了较严重的利益关系失调现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贫富差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利益;贫富差异;原因;对策

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思想观念的差异、制度的因素,特别是阶层利益关系的失衡,又出现了许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隐患,其中,贫富分化的现象可以说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一部分人的相对富有,也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相对贫穷。尽管政府作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客观地说,收效并不明显。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这种差异呈现在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利益关系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贫富差别

近20年来,衡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是反映一国社会分配状况的指标,也是衡量居民收入差别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区间为0~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Best)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Normal);超过0.4就算进入警戒状态(Warn);达到0.6则属于随时可能发生社会动乱的危险状态(Danger)。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9。1988~1990年,全国基尼系数由0.341上升到0.343,平均每年上升0.001;1990~2000年,全国基尼系数由0.343上升到0.417,平均每年上升0.007;2000~2003年,全国基尼系数由0.417上升到0.448,平均每年上升0.010;2005年,全国基尼系数上升到0.496。2007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48。2007年8月8日,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减少不平等,中国需要具有包容性的增长》的新闻稿并公布了《亚洲的分配不均》的研究报告,在22个纳入亚行研究范围的国家和地区中,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数值是0.4725,仅比尼泊尔的0.4730低微小,远远高于印度、韩国、台湾。亚行指出,从1993到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07扩大到0.473,已达到拉丁美洲的平均水平。尽管基尼系数不是绝对的,运用它时必须考虑具体条件,如测算区域、人群大小、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等因素。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基尼系数的上升速度是非常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社会蓝皮书》: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20%最高收入者与20%最低收入者实际上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而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最高收入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

二、城乡差别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7:1,而随着市场化改革在城市的推进,城乡消费差距比例不断攀升,2007年扩大为3.32:1。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数字中直观地看到这种状况: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0元;2000年为6280元;2005年为10493;2006年为11759;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86元、2253元、3255元和3587元。可见,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还可以从家庭恩格尔系数对比中感受这一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2000年为39.4;2005年为36.7;2006年为35.8;同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分别为:58.5、49.1、45.5和43.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7)

据统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1990年为824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绝对差距9646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1990年为2.20:1。2004年为3.21:1;2005年为3.22:1;2006年为3.28:1;2007年为3.33:1。我们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挤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隐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

三、区域收入差别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2007年在第二届中国东西互动发展论坛上说: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的东西部发展差距仍在增加,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了西部的2.2倍。据统计,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东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西部地区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人数覆盖率不到5%,仅为东部的十分之一。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71.3%,人口占3%。而GDP却只占全国的17%;而东南沿海5~6个省的GDP超过全国的50%。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下降为75%,西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70%下降为59%。

2007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23623元。最低新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0元,相差2.33倍(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收入最高的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222元,收入最低的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相差4.44倍。

四、行业收入差别

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和最低收入行业工资差距是1.38倍。2007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最高与最低行业之比已扩大为4.88: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高收入行业表现为垄断性。2005年电信、金融、水电气供应、石油、烟草、电力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他们的收入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所处行业不同,收入差距太大,这在当前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是最近10年来,我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更是高得惊人,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据有关部门测算,在行业收

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而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由于收入差距及其他原因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出现分化,而社会结构分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差距的扩大。200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在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位列群众最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之首的就是:“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按照学者李强的观点,分化造成了“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结构紧张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经济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过大的反差,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收入差距的拉大,容易造成人们心态的失衡,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当社会中的贫困群体、失业群体、残疾人士等所谓的弱势阶层难以接受和承受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时,社会稳定的局面就会因此失衡。事实上,近十年来,数量急剧上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程度越来越高,行为越来越激烈也印证了这一点。据公安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发生的中,经济利益引发的占到60%。可见,利益矛盾已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性矛盾和主导性矛盾。正如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指出的,社会矛盾多数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

利益关系的变化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同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这种必然结果,决不能漠视不问,任其发展。否则,将对改革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就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贫富差距是不现实的,但关键的是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社会大多数人群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并针对地区间和部分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确定了“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应该说,这些举措对各种社会群体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其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与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优化社会结构;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分配秩序;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保证劳动者权益;积极扩大就业;加大扶贫的力度;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有秩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教育公平,解决代际公平的问题;建立统筹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公共权力约束与监督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控制和缩小城乡与地区间的差距;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作用;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等等。

2005年2月,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利益失衡的现象最终是会逐步回归到平衡状态的。

上一篇: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创新教育论略 下一篇:理工院校人文学科现代汉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