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终止早孕流产物的病理观察

时间:2022-08-14 09:11:42

米非司酮终止早孕流产物的病理观察

【摘 要】目的:通过米非司酮终止早孕而得到流产物,观察其病理特征。方法:选自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服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终止早孕所流出的胚囊共50例,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研究,通过HCG免疫化学方法对流产胚囊进行免疫组化测定;另选自本院同期收集的早孕人工流产标本共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种方法流产物的病理区别。结果:两种流产物镜检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米非司酮;早孕流产物;病理观察

在对早孕流产患者进行终止早孕措施时,常采取保守治疗。本文对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孕而得到的流出物进行病理学研究,另一方面也使用HCG免疫组化方法对通过药物流产所得到的胚囊进行免疫组化测定,了解药物对于胚囊的绒毛还有蜕膜等方面的影响,深入观察其药物流产的机理。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流产物标本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集的经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胚囊共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通气收集的早孕人工流产标本共5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本次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标本来源选择标准如下:(1)年龄在29~39岁之间;(2)经检查没有发现肝、肾功能不全;(3)没有高血压或者哮喘病等症状;(4)B超以及HCG测定确诊其孕龄均不大于49天;(5)所有早孕妇女近3个月月经周期无异常表现;(6)没有服用过甾体类激素药物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

1.2 给药方法

观察组早孕妇女在第一天晚8时服用剂量为50mg的米非司酮,以后每隔12小时服用一次剂量为25mg的米非司酮,第三天早晨8点再服用一次剂量为25mg的米非司酮(用米非司酮前后均禁食2h)后1小时来院服用米索前列醇,剂量为600ug后等待观察,观察时间为6~8小时,等待胚囊排出,胚囊平均排出的时间为3小时,1例患者3小时内未顺利排出胚囊,再追加剂量为200ug的米索前列醇,1小时后排出胚囊。对照组接受负压吸引流产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完全排出的胚囊,其中观察组早孕孕妇在首次服用米非司酮之后的第八天、第十五天以及第四十五天接受定期随访。

1.3 病理检查

在胚囊经药物流出之后,对胚囊的体积进行大致检查,胚囊直径最小的为(0.9×1.2)厘米,直径最大为(4.0×4.5)厘米,其平均直径为(2.1±1.1)×(2.3±1.5)厘米,将其及时固定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当中。胚囊的直径较小的,则取其完整作为研究标本,如胚囊的直径较大,则取其一半或者其中一部分;对早孕人流标本进行同样的固定和取材处理,所有胚囊均进行HE染色[1]。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镜下检查,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米非司酮终止早孕流产物的病理表现主要有:(1)绒毛间质水肿。本次研究中绒毛正常的有19例,其余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异;(2)绒毛表面滋养细胞退变。其中有42例患者滋养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症状,有8例患者滋养细胞保持正常;(3)蜕膜组织蜕变。其中有23例患者蜕膜正常,没有发现蜕膜的患者有4例,蜕膜出血或者蜕膜退变的患者23例。

3 讨论

米非司酮作为受体水平的一种拮抗剂,其通过与人体的孕酮受体结合而起到一定的阻断孕酮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子宫肌层的活动,促进其收缩,使得人体的宫颈胶原蛋白纤维分解,从而有效地促使宫颈成熟。人流术不全残留的绒毛仍然有生物活性,侵蚀子宫壁造成子宫内膜修复不良引起持续出血而米非司酮能抑制滋养细胞增殖,促进滋养细胞凋亡,其对绒毛的作用是直接的。米非司酮促使妊娠滋养细胞、蜕膜变性坏死,绒毛剥离宫壁,排出残留的妊娠物[2]。

正常早孕人工流产所得胚囊本身没有水肿表现,但是直径相对较大,间质是疏松的原始间充质,间质细胞表现为星芒状,在胚囊的小血管里面能够发现有核红细胞绒毛表面出现两层的滋养细胞。蜕膜细胞本身呈现为多角形,发育状况良好,腺体表现出高分泌状态。没有发现底蜕膜,这主要是因为刮宫的关系使得底蜕膜和包蜕膜之间难以辨认,存在大量红细胞以及少量的炎性细胞[3-4]。

在本次研究中,米非司酮终止早孕流产物的绒毛仅有少量表现正常,大部分胚囊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肿,而水肿绒毛表现出增宽增大,甚至还能够看到有梭形纤维细胞,在间质里面的小血管大部分消失。表面细胞滋养细胞还有合体滋润细胞出现退变,在光镜之下能够发现细胞滋养细胞浆整体表现出混乱和稀少,而合体滋养细胞核则有固缩表现,部分胚囊难以分清二层滋养细胞。完全排出的胚囊标本能够发现存在底蜕膜,本次研究中有少量标本底蜕膜在绒毛的外周形成包围的趋势。

米非司酮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终止早孕药物,直接作用于蜕膜组织和绒毛,对绒毛的作用甚至大于蜕膜作用,蜕膜的不彻底性导致蜕膜残留概率较高,因此使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较长,可在药流之后再使用微量的米非司酮促使蜕膜以及绒毛流出,对流产物进行病理观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桂英,郑丽萍,李艳明.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所致继发不孕的对比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17(28):136-137.

[2] 戴君芬,唐庆玲,潘春花. 抗炎生化汤联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2,21(17):118-119.

[3] 金彩荷.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酮终止瘢痕子宫妊娠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65-2066.

[4] 黄爽,黎月洁.米非司酮在产科临床中应用的观察[J].妇幼保健,2012,11(10):326.

上一篇:石家庄市2016例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与儿童期疾... 下一篇:乙脑病人的现场处置防控和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