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梦想开始起飞

时间:2022-08-14 09:02:48

58岁,梦想开始起飞

是否都有一个创业梦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肯定的是,这个梦永远不会太迟。

人生能有几回梦

李忠明今年58岁,膝下无儿女,在上海市北工业新区3层朝西的房子里有条不紊地主持着“海规生物科学技术公司”11个人的创业生活。远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妻子每每询问他的情况,他总是先告诉她:血压不高,血糖也不高,还在上次的高尔夫球练习中打出了不错的成绩。李忠明笑着解释说:“人说留学生回国创业有3难:位子、妻子、孩子,我没小孩,妻子也知道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她担心我的身体。”

究竟是什么“想做的事”让已近退休年龄的华人学者放弃自己熟悉的安逸生活,回到上海,重新开始呢?通过几天粗粗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那就是为了实现一个学子一生中最大的也许是最后的一个梦想。

如果不创办“海规生物科学技术公司”,李忠明这辈子也没有感到过缺钱。1970年上海医科大学医学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那时的他,一是缺少对未来的预期,二是缺英文书。远在西部贫困的农村接受“再教育”,对能不能回上海,将来是当医生还是搞科研,他根本没敢想;他唯一意识到的是专业知识不能丢,认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不用肯定荒废,太可惜了。而在那个年代,能公开阅读的只有英文版的《选集》,他就利用这种方法不间断地磨练自己英文阅读的能力。结果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以后,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考试中英文拿了89分,是他4门考试中的最高分数,顺利地考上医学微生物专业的研究生。3年后更是如愿以偿地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那时中国有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长春,兰州,辐射全国,专门从事预防百日咳、破伤风、白喉、麻疹和结核病等疫苗的生产。曾在课堂上听导师讲疫苗学听得如醉如痴的李忠明没命地投入疫苗的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直到1986年的一天,所长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我从美国带回了一个博士后的机会,所里派你去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疫苗评审和研究中心深造,你去准备一下吧。”当时的李忠明有刹那的眩晕:在上海从初中到大学,在甘肃背诵英文版毛选,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灯下苦读,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挥汗如雨的工作,年已40的他又得到了在当时非常宝贵的留学机会。

在美国学习、工作,李忠明的第一感受是OPEN(开放)的科研观念。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区域性流行病都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国际问题”,反映到科研上即表现为美国的科研机构常常投重金深入研究一些表面上本土不流行的所谓“全人类”的疾病。例如美国的软件巨人比尔·盖茨捐出巨资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来支持针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和开发能预防疟疾、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新疫苗。而疟疾和结核病在美国并不流行,每年不过几万人受感染。美国FDA的官员们生活得怎么样,我们短暂的访谈没能波及,但在美国FDA这段长达十三、四年的认真的科研和严谨的新药管制生活的确把很多新的东西刻在了李忠明的脑海里。第二,就是美国FDA所奉行的“游戏规则”,说白了就是对知识产权的高度尊重与保护。且不说FDA的审核是美国新药打开国内国际市场的金钥匙,FDA的官员离职2年内禁止从事或参与相关商业活动的规定,也是对药品知识产权的有力保障。

既开放又重规则,李忠明在完成博士后的研究以后留在FDA继续工作,成为FDA资深研究员。他用这样新的眼光审视了自己的前半生(如果以创业为生命的分界点的话),得出的结论很简单,虽然已年近50,但自己第一次真真切切有了独立选择的机会,第一次有了自己设计梦想的可能性。

有梦才有人生

一、二十年的岁月都搭在疫苗的研究、生产和管理上,放弃它李忠明舍不得。艾滋病疫苗在美国和中国都是科研的重点之一。而对结核病疫苗的研究,美国虽然因为它的“国际性”而高度重视,但却根本不可能在其本土完成,因为每年几万例散布在美国各地的病人不可能完成疫苗的临床试验。反观中国,从卡介苗的应用后,对结核疫苗的研究就基本止步了。而结核病对中国人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每年都有20余万的病人因结核病辞世。为了了解结核病疫苗研究在国内的进展,从1995年起李忠明不断回国走访国内的相关院所,却始终没有发现有较强的力量投入在结核病新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上。疫苗是大规模传染病的克星,但在美国做研究却不可能有结果,在中国有市场需要却研究力量薄弱,李忠明隐隐约约知道自己的下半生要做什么了。

20多年的研究和管理经验告诉李忠明,这个历史性的“空白”的确存在,也的确是“全人类”的问题,但正因为空白之大,填补起来必须要有巨大的勇气和耐力。思前想后,李忠明突然意识到梦想与年龄无关,相反,有梦想才有真正的人生。这是个造福人类首先造福中国的梦想,也许在自己手里可能实现不了,但自己既然发现了它就必须去做,这是使命。

就在他谋求和国内建立更多联系的时候,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计划出版“当代科学前沿”系列书籍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以多年的学术积累和最前沿的学术视野为底蕴,他广泛联络和组织国内的高校和有关专家,主编完成了堪称国内第一本疫苗学专著的“当代新疫苗”,并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书成之日,也是他归国之时。他已于书成的两年前从FDA抽身出来,在另一家美国生物科技公司任职。2003年3月,他带着和妻子十几年在美国的10万美金积蓄,回到了上海。

梦想起飞的季节

21世纪的上海,21世纪的中国,的确是梦想家的乐园,是创业者的天堂。2003年初李忠明回到上海,想起出国前申请科研用的试剂要一级一级批下来,常常试剂到手已经成为过期失效的往事,不禁有些苦尽甘来的味道。今天的上海,在美国能买到的试剂、仪器在中国基本都能买到,而且很多已经有了自主产权,是自己独立生产的,在价格上也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创业的有利条件,也是创业的起点。李忠明选择了市区领导支持、留学生政策非常优惠的上海市北工业新区成立了自己的“海规生物科技公司”。

“海规”者,“规规矩矩做人,规规矩矩做事,遵守游戏规则,研制规范产品”的留学生企业是也。李忠明将公司取名为“海规”而不是“海归”,音同而字不同,一字之差,显示了他的良苦用心。有知识在手,有梦想在心,李忠明在美国和中国的游戏规则中都显得从容不迫。在回国创业的当年,他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和上海市人事局的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几乎在他回国创业的同时,我们的国家遭遇了“非典”的袭击,李忠明义不容辞地参与了上海市科委2003年度的SARS疫苗研究攻关课题。2004年,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又承担了上海市科委研究和开发预防结核病新疫苗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结核病新疫苗的小动物实验已经获得了重要的进展,我国第一个用于肺结核疫苗的基因疫苗配方已经出炉。今年底,将在武汉大学的P3灵长类动物中心的猴子身上试验最新研制出的候选结核病疫苗配方。1年以后,有望证实疫苗的有效性。这种新疫苗将弥补空白,能够预防成年人肺结核。基因疫苗是疫苗的第三次革命,它为预防艾滋病和结核病等无法预防或预防效果不理想的传染病带来了希望。海规生物科技公司的企业生产是建立大规模纯化和制备核酸疫苗的技术平台,承担了由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邵一鸣教授委托的研发艾滋病核酸疫苗中试生产工艺,以及由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樊明文院长委托的研发预防龋齿病核酸疫苗的生产工艺。海规生物科技公司在上海市科委和闸北区科委的帮助和支持下,已经向中国科技部申报了大规模生产核酸疫苗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李忠明与曾经共同编书的院校故友在新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共识,建立了更加深入了联系。在人才合作方面,他为密切大家的合作特别创造了“星期六工作法”,星期六交通畅快,他还能利用这个时间和兼职的科学家集中探讨和解决科研中的重要问题。相应地,员工的休息日安排在周日和周一。

同时李忠明从未放弃与中国企业界的接触。而此时的中国,除了政府对高科技的重视和扶持外,民营企业大量游资也正在寻找突破口。记者在上海看到的李忠明,是在上海市侨商会召开的“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商机推介会”筹备会上认真出谋划策的李忠明,是在上海欧美同学会“21世纪中华学人与上海发展”论坛上就新疫苗问题侃侃而谈的李忠明。他跻身于上海本地企业家中,不论是方言土语还是礼尚往来都游刃有余。尤其是除了正式论坛以外,他在言谈中很少系统地谈及自己,反而是的的确确在帮上海本地的企业家出主意,出一些具体而实用的主意。而上海这块生养了他的土地也的确张开了宽阔厚实的臂膀重新拥抱了这位在海外漂泊18年,如今已经两鬓染霜的游子。浙江和上海各行业的企业家已经或准备参股支持他的新疫苗研发,他反过来要对企业家们解释:“留学生有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是缺乏资金。几百万的确不够做疫苗,但研发是有阶段性的,每一步花相应的钱就足够了。”在商言商,李忠明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计划随着研究成果的成熟分阶段地进行融资。

梦想起飞了,没有轰轰烈烈,没有鲜花掌声,没有“人生何处不青山,何须埋骨桑梓地”的少年豪气。如果说回上海,回中国创业还有更深一层原因的话,李忠明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亚洲疫苗中心在十年前被韩国争去了,但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不断爆发的传染病,韩国明显有它的不足。如果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和开发预防SARS、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等新疫苗方面能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用于临床的话,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就是当然的亚洲疫苗研发中心,对中国,亚洲,以及全人类都是伟大的贡献。”

上一篇:让学生积极练习耐力跑 下一篇:专家意见:十年等待,一朝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