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油礼换来的“教皇国”

时间:2022-08-14 08:56:41

公元754年的一天,罗马教皇斯蒂芬来到巴黎城郊的圣德民修道院,为加洛林王朝的缔造者矮子丕平施涂油礼和加冕。在接受加冕之后,丕平履行了自己先前曾向教皇许下的诺言,先后于754年和756年两次出兵意大利,从伦巴第人手中夺回拉文那总督区和其他一些城市,献给教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可谁又能料想就是丕平的这次赠赐促成了“教皇国”的建立。

矮子丕平的父亲查理・马特曾担任墨洛温王朝的宫相。丕平子承父业,在任期间几乎总揽法兰克的统治大权。然而丕平还想得到更多!因此,对王位的觊觎自然水到渠成。但是根据日耳曼习俗,王位只能传给有王室血统的人,而渴望得到国王名号的丕平又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谋杀当时的墨洛温国王。因此他决定主动寻求教皇的支持,希望教皇能够承认自己为国王。于是在749年,丕平派遣使者问教皇扎迦利:“是实际统治法兰克的人做国王,还是有国王之名而无真正权力的人做国王?”面对这种颇具暗示意味的问题,教皇心领神会,回答说:“真正掌握权力的人称王更合适。”两年后,教皇任命丕平为法兰克国王,而墨洛温末代国王则被送进了修道院。理由是神学权威圣奥古斯丁曾宣称:“验证一个人的国王身份,是要看他能不能维护秩序和公正。”但很显然,这只不过是教皇支持丕平称王而立的幌子,更重要的现实原因在于教皇希望丕平能够为当时处于伦巴第人攻击下的罗马教会提供保护。

在帮助丕平当上法兰克国王之后,教皇斯蒂芬亲自前去会见丕平,请求他保护罗马教会。原来,从6世纪开始就一直盘踞在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不仅建立了伦巴第王国,此时又攻占了意大利中部。几任罗马教皇都一直受制于伦巴第国王。为了摆脱困境,教皇们甚至曾提出,不管哪个法兰克人,只要能够在意大利将他们解救出来,他们就把教会在法国的全部权力让给他。到754年,当教皇斯蒂芬再次请求丕平保护时,丕平答应说他将会出兵意大利来保护罗马教会。在得到丕平的承诺之后,欣喜的教皇斯蒂芬又为国王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涂了圣油。同时,为了消除法兰克王位可能会面临的威胁,斯蒂芬还规定,法国人永远不得拥立另一个家族的人为王,否则将给以惩罚。

若时光能够逆转,我们重回这段历史,便会发现,罗马教皇当年举行的涂油礼确有着非凡意义。涂油礼是罗马教皇及大主教模仿古犹太教仪式,为西欧各国国王加冕的一种宗教仪式――教皇或者大主教把圣油涂洒在国王的前额、前胸、后背及身体的其他部位上。在旧约中,扫罗王(《撒母耳记上》10:1),大卫王(《撒母耳记上》16:13)和所罗门(《列王记上》1:35)因受了涂油礼,故能立身于其他国王之外而成为神;所以,涂油礼的价值在于能为接受加冕的国王罩上一轮神圣的光环。纵观丕平一生,他曾先后两次分别接受了大主教卜尼法斯和教皇斯蒂芬的涂油礼。18世纪法国文学家伏尔泰道出了这位国王不厌其烦地接受教皇的涂油礼的动机:“罗马教皇要比德国主教更为神圣,更有权威,更为有效。圣彼得的继承者也比别人更有权力使篡位行为合法化。”因此,丕平每接受一次罗马教皇的涂油礼,自己的国王身份就会多一层特殊的精神和道德色彩。尽管涂油礼对丕平的权力扩张意义不大,但至少使得民众更加崇敬他而有利于统治的稳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涂油礼,而不是皇帝血统将这位基督教国王置于一个万人瞩目的位置。

丕平将意大利中部一块土地献给教皇之后,教皇为掩盖其领土野心,伪造了一份所谓的《君士坦丁赠礼》。这份文件诡称罗马帝国皇帝为感谢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治好他的病,将拉特兰宫和王冠、主教法冠、紫色斗篷等转给教皇西尔维斯特,而且为了增添教会的尊贵和荣耀,把罗马城、意大利和西部地区的所有宫殿和区域交割给神圣罗马教会永远拥有。教会之所以伪造这样的文件是想表明,“教皇国”所拥有的地盘并不是一个世俗国王慷慨馈赠的礼物,而只是借助一个世俗国王之力恢复的“失地”而已――既然是“物归原主”,教皇自然就可以受之坦然,拥之泰然了。

罗马教皇通过施涂油礼来主持的加冕礼有两次最为著名,一次是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为法兰克国王即丕平之子查理举行加冕礼,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另一次是公元963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同样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而罗马教皇的“教皇国”则成为天主教会的中心,一直存在到1870年。现在的梵蒂冈就是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

如果就像伏尔泰所说:“丕平需要教皇,但教皇斯蒂芬更需要丕平,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是教士来乞求武士的保护。”那么,历史上的“丕平献土”是丕平与罗马教皇的一次交易。这次交易可以说是罗马教皇拿自己施涂油礼的权力作为筹码换来了丕平的馈赠――“教皇国”。

本栏目主持人 高铁军

上一篇:当今科技的“潮”与“消” 下一篇:文学与历史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