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

时间:2022-08-14 08:50:34

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对老子思想的政治化诠释

[摘要]政治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基于自己特殊的社会身份,在其《道德真经》注疏中将老子的政治思想全面转化为帝王思想,着重强调“理国理身”。

[关键词]道家思想 政治思想 唐玄宗

对于《老子》思想的诠释,历代各家皆有不同,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每一种诠释,毫无疑问皆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反映。例如,众所周知,河上公注的《道德真经》注重养生,而王弼的《道德经》注文则偏向谈玄。唐玄宗李隆基的《道德真经》注疏也毫无例外的打上了他所处时代的烙印,并且由于作者的特殊社会身份,而使其老学思想的独特性更为突出,这就是以“理国理身”为内容的老子思想政治化倾向。

首先应当承认,对老子思想进行政治化的阐释,决不是对其原本思想的一种歪曲。通读《老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大量内容涉及政治。粗略统计一下,在总共八十一章中,至少有三十五章谈及政治。另外,在老子对于“道”、“德”的阐述之中,亦饱含着对执政者的警示。这就无怪乎有些老子研究者,将《老子》视为一部政治书籍。我们不能同意《老子》单纯为一部政治书籍的定性,因为这样就无视了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但是,《老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政治,则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先秦,稷下学宫的部分学者便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政治理论――黄老思想。该思想在汉初社会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及至李渊建唐,新王朝面临的境况,也是百业凋敝、满目疮痍。因此,唐初诸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唐代社会呈现蒸蒸日上之势。然而随即而来的“武韦之乱”影响了这种发展。至玄宗登极,社会经济已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奉行“无为之治”也是适当其时。然而,唐玄宗没有像以往帝王那样,只是行“无为”之政,他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新的阐释,提出了“理国理身”的老学思想。

“理国理身”思想,并非至唐方才出现。在唐代,也不是唐玄宗首先提出来的。《旧唐书》中记载:“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司马承祯)兄承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子之言,即斯是也”。从司马承祯的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理国理身”的含义――“理身清高”即可“理国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国犹身也”。唐玄宗对司马承祯是颇为欣赏的,后者的观点极可能对前者的老学思想产生影响。史书中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公禄卿韦滔至其所居修金斋,复加以赐赉。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

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统治需要出发,唐玄宗在其《道德真经》注疏中极力将老子思想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阐明《老子》一书的本旨在于“理国理身”

在《御疏•释题》中,唐玄宗借回顾老子著五千言的经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引《老子》原文为证:“老子者,太上院元皇帝之内号也。玄玄道宗,降生伊亳……在周室久之,将导西极。关令尹喜请著书,于是演二篇焉。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尽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故《经》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又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无事而人自富,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欲而人自朴。’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故《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曰:‘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二、将《老子》中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帝王思想”

这是唐玄宗将老子思想政治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其注疏《道德真经》的最根本的目的。在《御注》中,他明确地指出:“圣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会归只在于侯王。”另一表现是在注疏中,将《老子》原文中的一些与帝王没有明显对等关系的称谓,解释为帝王、君主。例如,(1)对“圣人”的解释。《老子》第二章经文:“是以圣人处元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御疏》卷一中释为:“是以者,说下以明上也。夫饰智诈者,虽拱默非无为也。任真素者,则终日指而未始不晏然矣。故圣人知诸法性空,自无矜执,则理天下者,当绝浮伪,任用纯德,百姓化之,各安其分。各安其分,则不扰,岂非无为之事乎?言出于己,皆因天下之心,则终身言未常言,岂非不言之教耶?”将“圣人”与“理天下者”相联系。

(2)对“君子”的解释:《老子》第二十六章经文:“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御疏》卷三中释为:“君子者,谓人主也。言其志可以君人子物,故云君子。辎,屏本也。重者,是轻者原也。此举喻也。言人君常守重静,犹如所为之不离辎重行者。若失辎重,则无所取给,必遭冻馁。人君若好轻躁,则臣下离散,必生祸患,故云‘终日行不离辎重’。”对以下几节经文的解释也完全是以帝王为中心的。

(3)对“大丈夫”的解释:《老子》第三十八章经文:“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御疏》卷五中释为:“大丈夫者,有道之君子,即上德之君也。”其前文对“上德之君”的表述为:“上者,举时也。德者,辩用也。谓上古淳朴,无为而理,体道之主,任物自然,是上古之淳德”。显然,这里指的仍是帝王君主。另外,在注疏中有大量内容表述为对帝王为政的告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理国理身”的方法

关于这一点,唐玄宗讲得非常清楚。除了前文所引《御疏•释题》中的集中表述外,在其他多处亦有表述,如《御疏》卷一释经文“是以圣人之治”时言:“圣人治国,理身以为教本。夫理国者,复何为乎?但理身尔。故虚心实腹,绝欲忘知,于为无为,则无不理矣”。他所推崇的“虚心实腹”,以及“守雌柔弱”皆是《老子》原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唐玄宗用这样的方法来说明,《老子》本旨确如其所言,“在乎理国理身”。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司马承祯列传.

[2]《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司马承祯列传.

[3]御注道德真经卷三.释经文“天无以清将恐裂……”.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一篇:论高校就业状况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