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8-14 08:16:14

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河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农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治理这些问题成为河南省贯彻农业发展,巩固河南粮食大省地位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据此,我们结合河南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55-03

目前,河南省农业发展受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依然落后,农业的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口资源受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仍。总之,河南省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亟待加强,农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虽然这些年经过河南省政府的努力,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污染、水土流失等许多农业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和耕地被占。河南省水土流失严重,以河南省淮河流域为例,其总面积为 8.83 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 2.63 万km2,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不严格,政府对耕地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许多村民对耕地重要性的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一般都拥有多套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2.土壤盐碱化。河南省一些大中型灌溉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过量灌溉产生大量田间渗漏,加上灌溉渠系渗漏和排水系统不健全,依靠地面潜水蒸发来平衡水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和耕作层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增加了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向上运动的速度和地下水蒸发量,使非盐碱土或轻微盐碱土变成盐碱土或强盐碱土[1]。据统计,河南省灌区内不同程度的盐渍化耕地面积达 79 864 m2,主要分布在新乡、原阳、封丘、长垣、濮阳、开封、商丘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

3.水土和大气污染。河南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地膜以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使相当一部分化学物质作为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加之农民由使用有机肥转为化肥,使畜禽粪便难以处置,造成江河、湖泊、水库的水富营养化。另外,河南的秸秆焚烧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郑州、开封、濮阳、漯河、周口五市“可吸入颗粒物级别为四级”,属于中度污染。焚烧秸秆本身造成的烟雾,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同时,焚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河南省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经济收入以及自然环境四者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不断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传统农学思想。以此为纲,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其间产生了间作套种、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多极优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系统思路以及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推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用养结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思想。

1.“三才”论。《管子・禁藏》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这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只有做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谐与协调,才能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兵强的局面,《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农业文献。其中《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则是农业技术论文,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自然气候条件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它们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三才论”农学思想及价值观念 [2]。

2.中国古代农耕实践的系统思路――间作套种、优化组合。《齐民要术》中记述说:“将豆科作物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既可增进地力,又可增加产量;在葱地中套种芫荽,随时供食用,也不会妨碍葱的生长;在桑树下常常刨一刨,种些绿豆、小豆,这两种豆很肥美,又保持土壤润泽,对桑树有好处。”这些正符合系统自适应的机理,多种作物既相互影响,协调同步,又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显示出一种整体效益。

3.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而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情况,是由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具有了朴素的用养结合思想,使地力常新的可持续系统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农业主要采用精耕细作、轮作、重施有机肥等保持和提高土地肥力,如采用耕肥等耕作措施,精细整地,这些对改善和保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等状况有决定的作用。

传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河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积极发扬间作套种、优化组合的系统思想,对于开展集约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外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国外许多国家采用一系列方法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首先,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为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如瑞典的有益于环境的“KRAV”标志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丹麦的食品生产必须符合许多规范和标准才能取得国家认可的市场标记。其次,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制度,即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评价产品生产和消费诸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方法强化了保证初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最后,是较高的市场价格,即在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时,考虑了环境保护支出、自然资源消耗和使用清洁生产方式的额外费用等来保证环保农业的有效实施[3]。

2.以科技开发为突破,追求产业创新。科技是许多国家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美国国会立法拨发专款,责成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大农业区建立为过剩农产品寻找非农用途的研究开发部门。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成的四个研究中心取得了数以百计的创新成果。技术创新的非农产品缓解了农产品积压的压力,并帮助农民从农产品出售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为农业科技研究注入了动力。

3.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许多国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吸纳国内外资金,以解决落后农村地区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如通过吸引国际或国家的一些专项环境基金;如全球环境基金、波兰国家环境保护基金等提供启动基金再吸引额外的资金;如立陶宛为进行可持续农业改革,制定了多项重要的国家试点规划并建立了实施该规划的基金会,该基金会在竞争基础上为其成员分配无息贷款和拨款,并调拨环境保护建设设施、环境教育活动、生态监测和其他活动的有关经费。

四、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与生态化的双重使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跨度大,只有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借鉴上述国外的先进经验外,还应当做到: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促进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河南省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进行生产,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我们要结合省情,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有豫东和豫北平原区“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豫南丘陵区“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豫西山区“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和城郊区“综合型”生态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投入与推广,包括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等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走技术生态型农业之路 [4]。

2.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科技走向农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设立一些科技服务站;二是通过市场配置,用政策优惠鼓励科技企业投入到咨询服务行业中。只有用科技去武装农民,用科学去指导农民才能使农业可持续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科技的推广就需要政府、民间学术团体、农业从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以政府行政领导、民间学术团体倡导、农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的立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来保证科技的传播。河南省要依托星火计划等国家政策,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因地制宜的借鉴他地的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特派员制度等,来保证农业科技的广泛、有效传播。

3.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河南省目前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圈的宏伟蓝图,在这个蓝图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许多城市扩张与保护耕地相冲突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耕地,从而继续保持河南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

4.加快步伐早日实现农业的“三化”。实现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从粗放型农业向生态环保可持续农业转变。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教益,避免以透支农业资源和简单扩大生产规模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其次,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农村城镇化是农业工业化的基础平台,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更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解决了他们的技术和教育的问题。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重点要放在点多面广的小城镇上,要选择一批基础较好、布局相对合理及发展较快的实力型或潜力较大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开发;要加快中原城市集群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最后,农业工业化是实现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用现代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和运作现代农业,是未来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河南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根本出路。但是农业工业化的同时要防止石油农业等高污染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模式,走合理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孙保营.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河南农业,2008,(11).

[2]盛邦跃.试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农业理念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3]陈士军.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07,(4).

[4]张淑萍.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8,(12).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gricultur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Henan

YAO Xi-chang,LIU Chi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Henan Province,how to deal withthese problem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hing,which contacts with our implem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e the grain big key link of Henan Province,the idea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taken a great effect in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areas.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Some feasib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f our province.

Key words: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agriculture;countryside;the circulation of land

上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广播电视功能提升问题 下一篇:多目标战略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