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14 08:11:33

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民健身对增强国民体质、推进社会和谐、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全面了解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均衡协调发展,根据2013年度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会将于5月下旬听取和审议我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做好这项工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3月至5月上旬,听取了省有关部门关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赴杭州、舟山等地就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听取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群众体育组织、省人大代表及专家的建议意见,实地视察体育设施利用情况,还赴广东学习考察全民健身工作经验与方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成效

从总体看,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全民健身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局面。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我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3.29, 比2005年提高1.31,高于全国100.39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列第五位。

(一)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省、市、县三级政府不断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国务院和我省的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在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服务和国民体质监测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省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明确目标任务,并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省级财政(含体彩公益金)“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为22324万元。2013年省级财政(含体彩公益金)预算安排13227万元用于全民健身专项支出,较2012年增长26%。省体育局以体育“创强”为抓手,要求市、县、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地搞好当地体育组织和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体育活动,推动城乡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全省有省级体育强县(市、区)45个,体育强镇(乡)913个,城市体育先进街道158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991个,体育创强工作的做法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各地积极发挥报纸、电台、广播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做好重大群体赛事、全民健身月(日)、科学健身以及慢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预防疾病的良好氛围。截至2013年3月,省卫生厅共开展健康日活动1677次,发放宣传资料2875715份,媒体相关报道达490次,有效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注重城乡统筹,努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体育场馆设施,创造全民健身良好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体育强省建设目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高度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部门把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举措之一,切实把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以推进,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严格落实大型体育设施场所的布局。国土资源部门不断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力度,据初步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重要体育场所设施建设项目共59个,供地总面积4219亩。2008年,我省启动了省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作,到2012年底,我省已建成部级全民健身中心(基地、健身步道)13个,部级“雪炭工程”1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主题公园)12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8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117个,全民健身路径已经基本覆盖全省城乡社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体育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广大群众身边的健身环境。

整合现有场馆资源,鼓励资源共享开放。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我省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创造条件,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类公办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鼓励其他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各市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效办法,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基础上有序开放。其中,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作为浙江省体育创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已创建省级体育强县(市、区)、体育强镇(乡)和体育先进街道(社区)的单位,开放率均达到了70%以上。各级政府还加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力度,进一步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杭州西湖区充分发挥辖区内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签订共享协议书,建立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机制。建德市还将本市机关单位所属的公共场地,在业余时间对公众开放。

加快场地改造建设,提升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水平。2006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小康体育村建设;2011年,我省又启动了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的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创建,我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2年底,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中关于“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建设小康体育村17627个,新建省级村级体育俱乐部1500个,新建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500个,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将体育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高度重视体育设施建设。武义县根据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兴建休闲健身绿道,目前已开通绿道20公里,成为当地健身、旅游的示范点。杭州江干区深入实施新一轮全民健身工程,到2012年底,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0 m2。

(三)突出活动载体,不断推进健身活动有声有色开展

创造条件,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近年来,我省相继举办了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省首届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省老年体育特色项目展示大会等,将群体赛事从省运会中剥离出来,激发了群众关注和投身体育的热情。根据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分浙东、浙中、浙西、浙北和浙南五个片区开展的全民健身片区联动已成为浙江省群众展示体育区域特色的大舞台,八年来省内片区联动县级参与面达到了100%,展示和竞赛项目达到300多个,累计参与人数近百万人次。另外,各地举全市之力,积极引进各类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活动。建德市克服资金少、人手不足等劣势,近五年来先后举办了13次部级以上的体育赛事。通过举办一些高级别的体育赛事,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品位和体育文化软实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多措并举,着力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近年来,各地通过结合创建省教育强县(镇)、建立文体活动示范区和体育特色学校等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育教学设施。2012年我省小学、初中、高中运动场馆达标率分别为87.4%、92.8%、97.4%;体育器材达标率分别为94.6%、94.9%、97.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保证机制、完善体育科目测试制度、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布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监测评价体制,着力抓好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落实。从2008年起,实行全省学生阳光体育联赛计划,重点开展篮球、乒乓球、足球三大联赛,以“万班、千校”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打造“阳光体育”联赛品牌;认真组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2011年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能测试总成绩合格率达93%,优秀率较上一年略有提高。2012年国家抽检我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规定的结果为百分之百。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服务民生,大力组织推广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各地在体育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我省大力鼓励排舞运动,或自发或有组织地在广场和社区开展大规模的表演和比赛,目前约有300万人参与其中,成为广泛流行于城市和农村的体育健身项目。舟山定海区全区乡镇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月(日)活动及小型体育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实现了基层体育活动常态化。省总工会通过举办职工运动会和广播操、排舞、气排球等省级比赛,引领基层开展健身活动;开展农民工文化家园建设,定期开展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各类健康有益的职工业余文体活动。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山区、海岛等特色体育活动。舟山市坚持海洋特色,成功承办了浙江首届海洋运动会,以及全国海钓锦标赛、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全国风筝锦标赛等海洋特色鲜明的体育赛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该市海洋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健全网络体系,逐步提高群体工作社会化程度

体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展。目前省、市、县三级已全部建立体育总会,各类乡镇体育社团组织在我省部分县(市、区)逐步建立,全省共有各级体育社团(包括单项运动协会和行业体协)2978个,团体会员24833个,个人会员近150万人。此外,全省各地社区体育俱乐部、农村村级文体俱乐部、职工体育俱乐部、老年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形式应运而生。省体育局积极组织召开专题现场会总结推广各类基层体育组织新形式,并开展先进创评活动,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和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逐步落实,体育骨干队伍继续扩大。我省目前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类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12万余人,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建立了12个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3个非奥项目发展培训基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培训。如嵊泗县每年举办2-3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占全县常住人口比例接近千分之四。

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向基层延伸。我省把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乡镇卫生院建设结合起来,目前全省已建有23个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900多个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嘉兴南湖区国民体质监测与健康服务指导中心以体卫结合的方式运作,由医务人员实施监测,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空间,也让卫生与保健得以结合,为群众提供更有效的健身指导。省体育局研究制定了《浙江省3-69周岁公民体质健康评价等级标准(试行)》,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为多个单位进行了体质监测和运动风险评估,这些做法有效加快了我省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赢得了广泛好评。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省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成绩明显,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本适应。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仍不平衡,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与先进兄弟省市相比也有一些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全民健身普及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为31.1%,离“十二五”3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各地普遍反映健身锻炼人群以老年人、中小学生居多,中青年以及在职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不及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现象。据卫生部门统计,我省18-44岁年龄段人群中,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0.07%、10.28%、2.40%,其患病人数占成年居民患者总数的58.69%、25.15%、23.30%,是一个庞大的患者群体。2011年浙江省高校新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逐年上升,柔韧、力量和速度素质下降明显,耐力素质指标出现下降趋势。中青年群体体质下降和慢性病罹患率高与体育锻炼相对不足有重要关系。

(二)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地方的体育公益金使用不够规范。表现在:一是财政投入总体不足。各地普遍反映,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杭州市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杭州人均全民健身经费仅为1.5元,很多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无法推开,处于“有钱就办、无钱就算”的状态。建德市努力从有限的经费中每年拨出20000元补助创建示范街道,8000元补助创建四星级社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组织开展群体活动的需求。二是体育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60%的要求。根据《体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体彩公益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从体育销售总额中按不低于30%的比例提取资金;年度公益金收入总额的 60%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调研中发现,我省2010年至2012年体彩公益金提取比例基本达到30%,但是部分县(市、区)的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还达不到规定比例,一些县(市、区)还用体彩公益金来平衡财政预算,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三)体育场地设施无法满足群众开展健身活动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我省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仍然偏少,人均拥有量偏低,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需求与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到2012年底,我省体育场地总面积为7754万m2,人均场地面积1.43 m2,较2003年的人均0.98 m2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部分先进兄弟省市如广东人均1.57 m2(不包括高尔夫球场和绿道面积)相比还有差距,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尤其在城市社区,受到土地用地指标的限制,门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场地还非常缺乏。二是学校及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学校开放体育设施涉及到教育秩序的稳定,尤其是涉及到校园安全、健身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责任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调研中许多学校担心,社会上一些不法人员借到学校锻炼为名,损坏学校体育设施,发生斗殴事件,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到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新建了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也因涉及到维护成本、人身安全问题,很难做到向群众全天候开放,出现资源不足与资源空置浪费的矛盾现象。三是城市新建社区体育场地用地指标难以保障。2005年国家就明确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规定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时应预留一定的健身活动场所用地。但我省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配套细则,这一政策没有真正落地。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因为省里缺乏相应的操作细则,一些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土地指标难以落实,致使部分社区、街道举群众之力兴建的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停工或者成为违章建筑。

(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足,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目前我省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调研中反映,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平有限且年龄老化,同时由于体育指导员社会地位不高,纯属义务岗位,因此实际自愿成为指导员的人数较少。体育指导员的缺位导致部分群众健身技能和知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健身指导。在嵊泗调研时了解到,很多群众不知道怎么跑步才能有益健康,吃完晚饭看见别人跑自己就跟着跑;有些群众不知道什么运动适合自己,盲目跟风运动,结果导致健身效果适得其反。二是部分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不足。教育部2012年专项督导检查情况显示,我省还存在体育教师缺编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部分学校存在非专业体育教师兼课状况,体育课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三是优秀体育管理人员不足。全省各县(市、区)体育局有部分单设,但许多与文化、教育部门合并,有的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内仅设体育科,且体育科工作人员只有1-2名。乡镇文体站一般也只有1-2名兼职人员同时负责文化和体育的具体工作,时间精力受到较大限制。尤其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海岛,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教练员以及爱岗敬业、创新务实的体育管理人才很缺乏。调研中了解到,江干区所有社区(村)设立了文体辅导站和体育俱乐部,配备文体指导员1名。广东省政府专门给全省所有村配备一名文体协管员,并通过财政每年每人补助2400元。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造成上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对全民健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体、重竞技轻群体的思想仍然存在。而体育公共服务尚未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基层政府开展体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尚未树立健身意识,健身活动还处在“要我练”而不是“我要练”的状况,没有把健身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少中青年存在“现在身体好可以不锻炼,等到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再锻炼”的错误认识。二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法律法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法制意识不够强,视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为“豆腐法”、“软法”,认为其可执行可不执行。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一些地方,全民健身被视为是体育行政部门一家的事情,缺乏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大群体格局”尚未形成。一方面是有些职能部门尚未真正参与到全民健身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则是体育行政部门在一些涉及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工作中无法有效参与。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把对全民健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实现“中国梦”、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和“健康浙江”的高度,深刻认识全民健身在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和防治慢病中的作用,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省政府要督促市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法律法规,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对基层单位综合考核指标,及时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评估,完善我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寻找差距和不足,切实推进。各级政府要加强部门配合协调,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纳入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大讨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建议省政府学习借鉴广东、青海、湖北等省的做法,研究恢复开播浙江电视体育健康频道。要通过示范创建等方式,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在全社会起到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要研究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全民健身事业公益性的基础上,推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依法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作为专项支出列入本级体育行政部门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加强对体育的财政投入,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严格体彩公益金的管理与使用,不得以体彩公益金替代政府财政投入,并确保将体彩公益金的60%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及时安排拨付。依法公示体彩公益金年度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扩大投资渠道,进一步宣传、落实财税、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将体彩公益金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贫困地区体育事业发展。要积极创新理念,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将部分慢性病的体疗费用凭医师处方给予医保支付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要大力加强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和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省政府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公共体育用地。要建立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在城市社区改扩建过程中,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建议推行宁波市的做法,开展优质工程评奖,将体育设施建设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要突出抓好农村全民健身工作,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纳入我省民生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推广借鉴“杭州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一步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学校体育场所的开放步伐;因地制宜,统筹、整合、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设施、环境设施和旅游设施,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体育项目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四)要进一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群体工作水平。省体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不同群体、年龄层次的健身标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指导健身活动有效开展。进一步落实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通过补贴、奖励等手段,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实行网格化服务,加强健身活动科学指导,组织和开展好群众性健身活动。要推广体卫结合的“南湖经验”,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覆盖全省、面向基层、功能多元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并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提升人民群众健身意识。要培养学生科学健身观念,充分保证校内校外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体育技能,树立终生体育理念。解决部分地区和学校结构性缺员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施正常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重新核定编制,有计划、分阶段配足配好体育教师,建立学校体育教师专项督导评价制度,加强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上一篇:四川产业结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优化 下一篇:崇州:产业促跨越品质铸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