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西方对话之路

时间:2022-08-14 06:28:13

丝绸之路――东西方对话之路

丝绸之路的名称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中国与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含,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中国与西方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考古等问题遂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并陆续著书立说,使丝绸之路研究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

“丝绸之路”一名虽然晚出,但这条贸易通道却早已存在。近年各地发现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中西方交流即已开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俄罗斯阿尔泰山西麓巴泽雷克(Pazyryk)大墓发现的公元前5~前4世纪的中国铜镜和丝织品等即是证明。

丝绸之路的兴衰

汉初,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二次使团人数达300人之多,足迹更为广远,到了大宛(费尔干那)、康居(以今塔什干为中心的游牧王国)、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亚王国)、身毒(印度)等国,使西汉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从此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元光二年(前133)以后,汉武帝刘彻连年派大军进攻匈奴,并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得以沟通西域,进而派兵远征葱岭以西的大宛,获得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汗血马,又在敦煌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筑造了很多烽燧及亭障,以防匈奴南侵。公元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G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路畅通。王莽当政时和东汉期间,西域虽因政局波动暂与汉廷中断联系,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很大影响。东汉初,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抵条支(波斯湾),临大海而返。与此同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的联合打击下,西迁到黑海北岸,引起了西亚和欧洲民族的大迁徙。

丝绸之路使得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此后,任何文明的发展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

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绸之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南北朝时,中原大乱,河西的地方政权借助丝绸之路繁荣经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北魏、北齐的都城中聚集着不少商胡。

隋朝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盛时期。隋炀帝杨广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西域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从今天保存的裴矩撰写的《西域图记序》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丝绸之路通向东罗马、波斯、印度的情况。

唐朝兴盛,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唐代长安、洛阳等重要都市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

从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降低。蒙元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丝绸之路的走向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大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楼兰在古盐泽(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北部(今罗布泊已近干涸,古楼兰遗址几全为荒沙所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乌垒、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G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G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G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73),汉明帝刘庄北攻匈奴取得伊吾(今新疆哈密),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后,汉与匈奴曾互争伊吾而多次交战,终于迫使北匈奴西迁,汉政府遂开辟了“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新北道即《魏略》中的“中道”,以别于天山以北的“北新道”。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因经吐谷浑境,故称“吐谷浑道”或“河南道”。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即北新道。从疏勒西行越葱岭抵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其都城贵山约当今柯柬德。自此向西为粟特、大夏。大夏都城监氏城即今阿富汗巴尔赫;自疏勒往西穿阿莱高原亦可直抵大夏。大夏之西为安息,其都城为番兜(和椟)。自粟特西南行达安息东边重镇木鹿,亦西抵番兜。自此西南行过阿蛮,抵底格里斯河岸边的斯宾(安息晚期的都城),渡河数里即商业重镇斯罗。自斯宾顺流而下可达波斯湾头的条支。自斯罗西北行可达古叙利亚的安条克,《魏略》名之曰安都。自此再南下,越西奈半岛可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此城在汉代或称y。后汉时,罗马势力已占有近东、北非,汉人对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的罗马帝国东部称为大秦。另外,沿汉的南道“自皮山西南往乌g,涉悬度,历Y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悬度为今之达丽尔,Y宾即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乌弋山离为今锡斯坦。这条路东汉时称作“Y宾乌弋山离道”。从乌弋山离西南陆路行可抵条支。又,从Y宾南行至印度河上游,沿河南下可达河口处罗马人名曰Barbaricon的海港,即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

在上述丝绸之路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近年来一些学者更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由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称为“西南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道”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交通有意义,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了。

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上一篇:向社工员致敬 下一篇:苏拾平:谈两岸出版嫁接与市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