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旱地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关键技术措施及成效

时间:2022-08-14 05:57:32

彬县旱地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关键技术措施及成效

彬县地处咸阳市北部,位于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该地区属典型旱作农业县,土壤深厚肥沃、条件好,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为582.3 mm,且1/2以上集中在7—9月。冬小麦是该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平均产量约4 152 kg/hm2,常年播种面积约1.8万hm2。小麦生产对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2009年以来,该县开展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将其关键技术措施及成效总结如下。

1高产创建关键技术

1.1播种

一是选用良种。主推品种为西农928、长旱58、运旱20410。二是深翻改土,精细整地。在夏闲期深翻蓄水、耙耱保墒的基础上,播前10 d左右浅耕或旋耕,做到地上地下无土块、无根茬、无杂草、上虚下实、地面平整[1]。三是做到适期半精量播种。9月15—20日播种,播量150~180 kg/hm2,全面实施机械趁墒条播技术,播深3~4 cm。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防治地下害虫[2]。

1.2肥分管理

根据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相配合。按照每生产小麦100 kg需纯氮3 kg、五氧化二磷1.5 kg、氧化钾3 kg计算施肥量。一般产量为4 500 kg/hm2的地力水平施纯氮172.5 kg/hm2(折合尿素375 kg/hm2)、五氧化二磷108 kg/hm2(折合普磷900 kg/hm2)、氧化钾30 kg/hm2(折合硫酸钾60 kg/hm2),改“一炮轰”为氮肥后移,即70%氮肥作基肥,30%氮肥作追肥。早春地面解冻后根据苗情长势进行耧施化肥,一般施尿素112.5~150.0 kg/hm2,破除板结,促进苗情转化升级[3-5]。

1.3田间管理

一是预防冻害。春霜冻害多发生在惊蛰之后小麦返青拔节期(3—4月),低温冷害一般在4月上中旬发生。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追肥,并叶面喷施有机活性复合肥如天达2116、碧护等,加强管理,促进小分蘖快速生长,可减轻冻害损失。二是化控防倒。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小麦拔节前叶面喷20%的壮丰胺或多效唑溶液,对降低基部节间长度、提高茎秆弹性和增强抗倒伏能力有良好效果[6]。

1.4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返青期至灌浆期及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等,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达到追肥、杀虫、防病的综合效果。冬前化学除草。在中耕除草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小麦化学除草,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0 ℃以上时(小麦分蘖期)进行,用75%苯磺隆15~18 g/hm2对水450~750 kg,或10%苯磺隆120~150 g/hm2对水450~750 kg。小麦在蜡熟期及时收获,效果最佳。

2高产创建措施

2.1提高产量,良种良法相配套

高产创建的目标是要提高产量,应当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实现产量的提高。通过示范活动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小麦增产增收。立足实情,通过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扩大示范区域,有效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最终实现全面增产增收。同时,彬县坡川塬并存,地处黄土塬梁沟壑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坚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成果相结合。目前,小麦是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存在诸多困难,为了把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推向新阶段,应当突出县域农业特色,进行生产实践尝试,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坚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成果相结合的途径。

2.2强化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创新

高产创建的核心是加强指导,集成技术,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品种技术、增产增收,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探索有效模式,对技术进行集成转化利用,推广配套关键技术,广泛宣传、发放培训材料,通过挂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效果,促进技术集成应用。此外,高产创建的突破口是技术创新。农民在实践中受到缺水的自然现状困扰,盲目施肥,当务之急就是破解生产难题,充分利用水资源,力争实现肥料投入均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创新研究,实现技术发展飞跃。

2.3加强协作,优化服务

各级部门应多方协调合作,提高服务水平,重视高产创建活动。要发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效益,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实现多方协作,共同推进,采取政策激励、行政手段、技术支持等多种途径。高产创建是投入和产出等生产过程的综合成果,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应当推广技物综合型示范推广模式,以物质投放来辅助技术服务,以利益驱动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示范质量和辐射带动效果。

2.4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入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要实现大幅度推进,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从而加强旱作农业技术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通过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技术和项目进行集成,进一步建立种植大户带动的模式,树立典型进行扶持,提高生产资料的物化投入效果。

2.5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

通过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加快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使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才能使农业技术被农民最终接受并且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一方面积极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另一方面在高产创建活动过程中进行广泛宣传培训,从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3成效

3.1总结出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彬县目前耕作制度和实际情况,总结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探讨了提高其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实现技术配套,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基础。通过百亩核心攻关田、万亩示范片的典型示范,大力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

3.2完成创建目标

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彬县在底店镇和水口镇累计建立万亩示范片4个(次),面积2 825.31公顷次,平均产量4 950~5 250 kg/hm2,比全县平均产量增产778.5~1 014.0 kg/hm2,增值1 588.5~2 068.5 元/hm2,总增产2 532.2 t,总增值516.6万元;在张家堡村和晁家塬村累计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田4个(次),面积75.73公顷次,平均产量5 400~6 300 kg/hm2,比示范镇小麦产量4 795.5 kg/hm2增产604.5~1 504.5 kg/hm2,增值1 233~3 069元/hm2,总增产79.9 t,总增值16.3万元;示范带动全县小麦1.46万公顷次,平均产量4 993.5 kg/hm2,比全县平均水平增产790.5 kg/hm2,增值1 612.5元/hm2,总增产11 541.3 t,总增值2 354.3万元。总之,项目区高产创建成果显著,农民种植小麦信心大增,为今后整县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辐射带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2011年全县小麦平均产量为4 152 kg/hm2,比2010年增加282 kg/hm2,增幅为7.3%。二是培养扶持了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重点技术实现全部入户,示范区农民每户掌握新技术3~4项,调动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了周围群众学科学、用技术、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情。

4参考文献

[1] 燕敦方,张浩.小麦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75,84.

[2] 郝明杰,谭丽萍,纪平忠.旱地春小麦200 kg/667 m2规范化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18-119.

[3] 赵广才,刘利华,张艳,等.肥料运筹对超高产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华北农学报,2002(4):82-87.

[4] 罗鹏,祁峰,汪庆昌,等.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种业导刊,2007(4):22.

[5] 姜孟辉,张拴庄,薛世川,等.肥料合理调配对土壤养分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S2):286-289.

[6] 王法宏,李升东,张宾,等.2009年山东省小麦早春旱情分析及春季麦田管理意见[J].山东农业科学,2009(2):99-100.

上一篇: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初报 下一篇:垫江县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