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俄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

时间:2022-08-14 03:56:56

黑龙江俄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究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筑,带来了大量俄国侨民,他们来到哈尔滨工作、生活,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是中国俄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对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增加中俄两国人民的之间的友谊,促进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适时提出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筑,带来了大量俄国侨民,他们来到哈尔滨”[1]办了各种工厂、学校,创立教堂,创办各种报刊杂志,并出版发行,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哈尔滨在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笔文化遗产是中国俄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开发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对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增强中俄两国人民的之间的友谊,促进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俄侨文化遗产的现状

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发展,俄侨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毁坏或流失,由于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还没有显示出其在历史认知、教育美育等方面的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2]。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俄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哈尔滨作为俄侨文化的主要承载区域,由于经费、保护意识等原因,俄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中。

二、对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加强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保护并合理利用好俄侨文化遗产,发掘其文化市场价值,则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环保经济的优先选择。

(1)历史价值。俄侨移居哈尔滨后,创造了丰硕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元素在哈尔滨的人文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有留痕,成为哈尔滨本土文化织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仍不失其珍贵的参考价值。俄侨文化遗产是当时历史信息的载体,一方面这笔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哈尔滨的历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它补充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2)艺术价值。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它反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审美观赏价值较高。如索菲亚教堂、秋林公司、黑龙江省博物馆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石子路面等。(3)科学价值。这笔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审美观赏价值,对研究俄罗斯历史文化、中俄关系史、中国东北史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

三、对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价值的开发利用策略

(一)俄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同旅游经济相结合,促使俄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在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扩大俄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应。俄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就是它的独一性与稀缺性,这就是特色经济发展之路,“它的差异化就是价值之所在,开发俄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开发出俄侨文化遗产中的特色与亮点。不仅要使用俄侨文化遗产的原有的特色焕发新春,”[4]还要保护它原有的韵味,不使其遭受破坏。这就需要在整体规划之中,要认真严肃地对待,才能使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真正地落到实处。

(二)开发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中,政府机构要主导,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主导的部门与机构,辅之于社会组织的参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建一个良性的大环境。如将哈尔滨建设成“北方最具欧陆风情的大都市”、“俄罗斯风情之都”,经营俄侨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俄罗斯客人来到哈尔滨旅游观光。将俄侨文化遗产转化为当地民众之利,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就化为了主体,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发地去保护,破坏的因素就转化为了保护的因素。所以,在俄侨文化遗产开发上,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远利用”的方针”[5],千万不能让俄侨文化遗产失去生存的土壤和气候,让观念和价值尺度迅速地转变。

(三)初期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费用,政府应是主要提供者。虽然政府提供的经费有限,但可以广开渠道,出台积极的政策,吸纳民营企业和涉外资金来共同开发哈尔滨的俄侨文化遗产。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使俄侨文化遗产的开发呈现良性循环,以资源利用的收入来保护资源和进一步开发资源。

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经费来源由财政解决,因此,政府仍是这一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提供的经费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广开渠道,吸纳民营企业和涉外资金来共同开发哈尔滨的俄侨文化遗产。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使俄侨文化遗产的开发呈现良性循环,以资源利用的收入来保护资源和进一步开发资源。

总之,要做好俄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使之成为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对促进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对俄文化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俄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14E096)。

作者简介:邹栋(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的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2):5.

[2]杨国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大舞台,2012(12):278.

[3]彭传怀.加强哈尔滨俄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9.

[4]司娟.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探析[J].名作欣赏,2014(15):165.

[5]薛存心.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3.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