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特殊性与矫正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14 02:08:3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特殊性与矫正模式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由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语言障碍等因素影响,对于少数民族罪犯在进行矫正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罪犯的基本权利前提下,变通试行针对民族地区特有的矫正模式,增强被矫正者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矫正目的。

关键词:民族地区 罪犯矫正 司法变通

一、罪犯矫正的概述

(一)罪犯矫正的一般概述

罪犯矫正作为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西方,是指通过监禁隔离、教育感化、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培训等措施,使罪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而进行的活动。[1]罪犯矫正存在监禁矫正与非监禁矫正这两种形式,通过对监狱内的服刑人员进行的监管和矫正,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矫正和改造。

(二)罪犯矫正的新动向

2009年社区矫正在全国全面试行,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罪犯矫正以“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在非监禁刑的推行,使罪犯在认罪服法的同时,积极面对现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二、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特殊性研究

(一)西部民族地区的犯罪特点

不论在犯罪原因、犯罪手段还是入狱后的心理特征的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犯罪有诸多不同之处。从笔者通过对川南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在凉山地区犯罪案件中,所反映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以及心理特征等均与汉族罪犯存在差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犯罪类型上,传统的侵犯财产犯罪和人身权利犯罪比例较大,其中侵犯财产类犯罪占41.8%、人身权利占35.25%、犯罪占9.9%、职务犯罪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其他类型犯罪占13.05%。各类刑事案件虽然处于平缓发生的状态,但犯罪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是在犯罪主体方面,青壮年、农牧民或无业人员等犯罪主体较多。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涨。女性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多发在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或涉毒案件。总的来说,犯罪人群年龄段较为分散,文化程度集中在文盲、小学和初中阶段。

三是犯罪的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近年来,川南地区犯罪问题相当严重。从调查情况来看,其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攀枝花地处川滇结合部,是中缅边境至与云南通往四川的要道,通过攀枝花市过境运输及贩卖案件上升势头明显。大多没有经济来源且到处流动的彝族罪犯进行运毒、贩毒,更有家族式经营的趋势。

(二)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特殊表现

近几年各地犯罪案件的数据统计来看,案件总数、难度相应增大,案件类型、犯罪手段更加新颖,而专业化的业务培训相对缺乏,,干警的知识构架与思维方式也变得相对陈旧,整体呈现出“人少案多”、效率与质量的突出矛盾。在实践罪犯矫正工作中,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矫正对象的监管不便。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实施犯罪后,当地既不是其户籍所在地又无固定居所,难以找到接收社区对其进行日常监管,这不仅加重了民警及司法所行政人员的工作任务,也不便于对罪犯进行再教育的矫正工作。

其次,语言障碍影响矫正工作。在川南各司法机关,彝族工作人员的比例较低,通晓彝族语言的也只是部分。因语言沟通不便,许多罪犯不愿与监管工作者进行交流沟通,服刑的少数民族罪犯对非本民族的监管民警难以认同,造成罪犯无法真正地接纳矫正工作者,使得矫正工作的开展遇到阻力,进而矫正活动增加了难度。

最后,民族地区人才紧缺、资源匮乏。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交通相对闭塞。大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职后,因生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便会出现基层单位刚培养了新人,却留不住人的现象。人才流失是民族地区各基层普遍存在的紧迫难题,在走访的Z县Z乡,甚至存在只有派出所,但派出所内没有工作人员的一种形同虚设的现实窘境。

三、民族地区罪犯矫正制度构建与完善

(一)构建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意义

在民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罪犯的和民族风俗习惯,消除少数民族罪犯与监狱民警、矫正工作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开展针对地域特殊的矫正方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罪犯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影响因素,构建适用于民族地区的变通性的矫正理念和制度。

(二)罪犯矫正模式的特殊化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X县X村因其地势原因,导致社区矫正在实践中运行实施较难,当地村委及乡干部因地制宜的变通了矫正方法,由罪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担负起矫正工作者的部分职责,对罪犯进行日常管理、个别教育,使他们感到因犯罪所受到的宽容待遇,从而较好地消除了犯罪人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再排斥社会、仇视社会,帮助矫正对象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面对现实。

(三)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罪犯矫正机制

专门设置少数民族警察岗位,有意识地考虑民族成分和少数民族语言等因素,完善民警队伍民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动员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对罪犯的帮教工作,建立广泛的帮教网络。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现状,除了依法设立矫正工作的专门机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参与,吸收部分社会志愿者共同对罪犯进行矫正和改造、为罪犯矫正提供帮教场所。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名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罪犯矫正的特殊性与矫正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X2013SP39。

参考文献:

[1]中国劳改学会编.中国劳改学大辞典[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621.

[2]辛科.犯罪学[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08(1).

[3]黄斌.少数民族罪犯权利保护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4).

上一篇:论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多方举措 促审判质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