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

时间:2022-08-14 12:20:48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

环境保护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宣传不到位,对环保认识有待提高。近年随着环境污染影响形势恶化,事故不断发生,引起全世界,环保意识在增强,环保措施在硬化,环保工作已从污染治理发展到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此从环保基本情况、基本政策、生态经济等方面介绍些基本知识。

一、认清环境现状,增强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能在全世界形成共识,是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确实存在严重的危机,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繁衍的大问题。尤以震惊世界的8大污染公害事件,更能说明污染的危害性。当代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淡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全世界有62个国家将近22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3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__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并于97年汛期出现黄河断流,长达226天,720km。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我省淮北地区较为典型。可以形容为水多、水少、水脏,水不均。一条条大河视为地球的血管,河流的污染可以喻为地球得了“白血病”。

2、温室效应地球变暖。气候变暖的原因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人为活动造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所至。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是旱涝加剧,公害频发,物种减少,疾病增加,海平面上长。97年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创百年历史记录。地球变暖喻为“地球在发烧”。

3、酸雨现象。由于人类向空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雨水变酸。当降水PH值低于5.6时称为酸雨。它可使土地、湖泊变酸,水生物减少甚至死亡,腐蚀金属和建材,危害作物和森林,损害人体健康。我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亿。酸雨现象可以说是“地球在流泪”。

4、森林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森林称之为地球之肺,湿地称之为地球之肾。从世界看现有森林只有20世纪中叶的50,人均森林面积为工业革命开始的1/80。我国近期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人均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7,林种第一,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全世界湿地200万平方公里,中国约26万平方公里,总的趋势面积在缩小,功能在弱化。

5、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全世界约有9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带,直接接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每年有708万公倾耕地消失,600万公倾土地变成沙漠。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6、土壤酸化盐渍化,面源污染严重。由于耕地过分开发,化肥、农药过多使用及各种废料到处抛弃,在对土地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面源污染尤以我国为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

7、生物种类减少。由于环境的恶化,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00余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物种灭绝将使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链将严重受到损害,地球物种面临第六次大灭绝。

8、海洋过渡开发和污染。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速度减少,人类向海洋倾泻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磷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又通过鱼类转移到人类身上,损害人类健康。1999年我国近海岸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9、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资源的价值在于他们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传统的经济快速增长依赖于资源的消耗,粗放经营和掠夺式开发都造成资源快速消耗,掠夺式开采和粗放经营称之为“端祖宗碗,吃子孙饭”。

10、臭氧层破坏。由于工业废气和氯氟烃的排放,严重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形成了极地臭氧层空洞,称之为“肺穿孔”病。平流层中的臭氧已经损耗了将近1/10。臭氧每减少1,皮肤接受到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4。

环境问题举世关注,这是当代环境特点的决定的。一是从区域环境问题扩展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其影响危及全人类的安全,问题的形成与全人类的活动有关,问题的解决也是全球的。二是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现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都市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水体污染、森林破坏、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和占有耕地等现象,也是在发展中国家急速发展。三是个别环境问题扩展到全面环境问题,全球气温变暖,打破了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引起全人类忧虑;酸雨问题越过国界,称为“空中死神”;危险废物在全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三十年艰苦奋斗,环保成效明显

二十世纪中叶不断发生的世界公害,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吁呼各国政府和人类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环境,造福于人民。中国在重视下派团出席会议,并于73年8月5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第一次承认中国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30年来我国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绩。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健全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为环保工作专门出台法律八个,条例若干个。它们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在《土地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森林法》、《水法》等法律中都有资源保护的内容,在97年修改的新《刑法》中专门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二)与时俱进地确立了环保工作方针。

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确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于民”环保工作“三十二”字方针;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

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这一方针从战略上为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环保发展道路,这一方针的核心是“协调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全一致。(三)“三大政策”奠定了环保立法管理基本准则。

1、“预防为主”政策。这是吸收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制定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沉重,不但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治理费用更多,时间更长,因此是不可取的。后来将其完善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正确环保理念。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这是借鉴70年代西方国家“污染者负担”做法提出来的,将这一政策精神拓展到自然环境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总体意思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强调必须发挥政府职能,对排污者加强管理,才能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由此实行了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

(四)八项制度建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八项制度在有关环保法律中确认,因此即是制度,也是法规,具有强制性。具体制度是: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排污申报与许可证制度、⑤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五)“九七”达标,彻底整治了企业污染严重现象。

1996年国务院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控双达标”的目标要求,重点整治“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和“两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气污染,对15种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小企业实行关停和取缔,97年12月31日,国家环保局对淮河流域1556家重点达标排放情况采取了名为“零点行动”的执法检查,取得了淮河污染治理的重大进展,当年底全国关停67000家“十五小”企业。

(六)探索科学发展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1987年受38届联大委托,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带领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在全世界调研,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得到全世界认可,其含义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中国也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6年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把生态建设纳入环保工作重中之重,安徽省随之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出台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建设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七)国务院发部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主要精神和新的政策要求。

《决定》结合我国环境现状,明确了未来环境保护的目标。国家从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社会需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改善环境质量的长期性相统一,提出了未来15年环境目标:到20__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这是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水平相协调的目标,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目标,也是一个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决定》科学阐述了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在基本原则中。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原则中要求:协调发展,互惠共赢,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决定》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单列一章,从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等3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决定》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是保护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

《决定》从下决心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出发,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七项重点任务从整体上相互关联,必须全面推进;从阶段看必须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尽快尽早解决环境问题。七项任务有五项是污染防治问题,因此也是重中之重,污染防治又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决定》重申了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违法开发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决定》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入手,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管理体制;二是依靠科技进步,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环保投入机制;三是健全社会监督,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四是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五是落实政府保护环境领导责任制,完善科学评价发展的考核办法;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健全协调机制,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决定》是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任务、新目标、内容丰富,特色明显,尤其是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

三、树立生态意识,发展循环经济

1、什么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危机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经济。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经济运行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2、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无公害食品是指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

的,符合通过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是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添加剂等。

有机食品是指采用一种有机耕作和加工方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通过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认证,并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3、生态省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

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经过全省人民近20年的努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较变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使我省成为人民生态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步骤:

起步阶段(20__—20__年):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初步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生态产业,推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产品。树立生态立省的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形成生态省建设良性决策机制,为全面开展生态省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面建设阶段(20__年—2015年):生态省建设走健康轨道。树立以绿色资源,生态产业群、生态城镇群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安徽品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进一步均衡发展,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的利用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决策、管理、科技支撑五大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并逐步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提高,社会福利和公益设施基本完善。

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年):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实现。全面形成以生态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强省形象,五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生态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普遍较高,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全面形成小康社会。

生态省建设规划为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山地生态区、江淮平原生态区、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五大区域。主要任务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保障支撑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大体系,发展生态工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水系工程、清洁能源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生态家园工程、生态文化工程、能力保障十大工程,实施措施。

4、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户建设的内涵

生态示范村是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建立的村级范围内的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是以治理“脏、乱、差”,建设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农业模式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生态示范户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庭院经济、就是推进农民增户经济,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提高农户经济效益。当前生态示范户建设内容是:“一池三改”,即以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为一基本项目单元进行同步建设,有条件地方还可以引导农户与改水,发展太阳能结合起来。

5、生态经济的主要模式

农村生态经济是以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态物的效率和氮资源转化为高蛋白的效率,加强能源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从而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生和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效果。总结各地发展生态经济的经验,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有以下模式。

⑴生态规模化模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如粮食基地、油料基地,林果基地、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品基地,规模经营,形成批量。

⑵生态整治模式。对低产田,低洼地丘岗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形成路渠配套,灌溉方便,旱涝保收。

⑶生态改善模式。开展退耕还林,四旁植树,在田地、路边、渠堤、沟坡合理栽植树木,做到林水田结合,乔灌草结合,落叶与常青结合,用材林、经济林、薪碳林结合,建成农林成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阴化,村庄园林化,多树种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小气候,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⑷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业。形成饲草、饲料喂家畜家禽,畜禽粪便制作沼气,沼液养鱼,沼渣还田的生态良性循环。

⑸生态种植模式。一是实行林、果、粮、药、菜的立体种植模式,在纵向空间阳光的最大程度利用,提高效益。二是实行套种复种,充分利用作物的季节性差异达到能源和土地使用最大化。

⑹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在农村规划建设上推广一庭两院生态结构住宅,前院饲养家禽、家禽,发展沼气,后院住宅种花种草,栽植果树,充分利用宅院的光、热、水、气、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仅净化、美化、香化环境,而且增加经济收入。

⑺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在农村一家一户可以操作的循环经济模式“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池鱼”和“饲料(粮食)畜禽沼气果(粮食)”模式。

四、执行环保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任何新上建设项目和规划,都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项目建设分级管理的规定报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方能建设。2、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正式生产前必须经过验收合格方可生产。

3、按时缴纳排污费。排污费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强制排污单位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环境污染损失或危害承担的经济责任,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向排污单位强制收取的费用。排污费是按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确定的,因此是补偿性收,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4、严禁新上国家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国家明令禁止新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落后生产工艺的项目不予审批。

上一篇:湛江一中初一新生军训征文一等奖作品选:军训... 下一篇:论医学图书馆的角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