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税税率的探讨

时间:2022-08-13 11:48:48

我国生态税税率的探讨

【摘要】发达国家的生态税基本形成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现阶段的收费主要以排污收费为主,没有形成生态税体系。本文主要以生态税税率为切点,探讨生态税设立的税率区间,生态税既要保证政府收入,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资金,又要考虑到纳税人的税负能力。

【关键词】生态税;税率;政府收益;纳税人税负

一、生态税的理论

1.生态税产生背景

生态税被提出,是在环境问题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后。环境问题的产生因为某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的不经济性,外部性的概念最早由Marshall提出,并由Pigou将之进一步拓展到环境问题的研究。所谓外部性不经济性,又被称为外部性的负效应,就是当一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生态社会现实,实质上是私人成本社会化。也就说,生态问题在私人成本社会化支出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最早生态税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始于80年代末,有OECD成员国家发起提出的,他们希望通过税收干预将“市场失灵”条件下环境与资源的缺陷予以弥补,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税的起源是庇古税,而庇古税就是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讨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此就产生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生态税研究。

2.生态税涵义

关于生态税的含义说法各不统一,总结起来可以说有三种:一是凡与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税收;二是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及污染治理有关的税收;三是生态税即是环境污染税。本文认为生态税比环境税的范围更为广泛,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1996年曾对环境税做过的定义:针对某种被使用或释放时会对环境造成特定的负面影响的物质单位使用(或释放)量所征收的税费,即为环境税。该定义并未考虑到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也没有包含对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投资。本文对生态税的定义为,生态税是研究调解环境污染行为,并且投资于防治污染或是生态保护给予纳税人的补贴或是税收减免,以及对污染行业或是污染物的消费使用进行征缴的税收。生态税是从生态、经济、社会、未来思维的角度,研究税收入和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减少对经济发展、社会平衡的影响,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生态税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单个税种,它是有多个税种和多项税收措施组成的税收体系。

3.中国实施生态税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没有完善的生态税体制,现行的生态资源保护政策,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保护税种,对环境污染控制实施的主要是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收取不根据企业排污量的多少,只要排污就收费,而且对排放多种污染物的企业只对其污染体中浓度最高者收费,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造成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严重。据测算,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生活污水。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排污收费制度收取排污费的标准可推敲性太大,收费不是很稳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选择固定某种污染物的浓度(该污染物付出的成本最低),同时较大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是的收费标准偏离制定目标。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使得我国生态治理资金严重缺乏,生态治理成效微小。我国目前治理环境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不足1.4%,一般认为能使的环境改善的投资应当在本国GDP的2%-3%左右。排污收费主要是针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污染等五大领域的100多个项目进行收费,不包括对资源的消耗、生态的破坏。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煤,其中,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由此可见我国是个高耗能的国家,对于资源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开征生态税可以解决环保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为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减少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德国有100万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由近5000家研制环保技术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据专家估计,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以高于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共有2.01035×107人,城镇人口7.4685×106人,乡村人口1.24298×107人。就业人数7.9162×1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

二、税率区间模型的设定

1.生态税税率的研究现状

我国生态税税制设计的文献多是从整体上来探讨的,杨怡(2010)[5]指出我国现行环保有关税收的不足,虽然其中提及税率不当的观点,认为税率不宜过高,应当具有弹性,但没有对税率的确定提出有效的方法。陈梅、王波(2010)[6]认为税率问题应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税率形式,二是税率的高低。对应税排污行为,采用定额税率;对排放的污染物制定标准,按税率收取费用。指出在现阶段的文献中关于污染税税率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税率=清理污染物的全部成本/污染物的清理数量;二是税率=(排污设备折旧成本+维修成本+实施成本)/有效的污染物处理量或减少量。本文主要通过模型的建立来,探讨生态税税率的区间来研究生态税。司言武、全意波(2009)[7]以工业废水为例涉及水污染税率,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分别进行考察,用虚拟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估计水体污染值,获得税率是各省份虚拟治理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的比值。叶志辉(2009)[8]基于CGE分析确定燃油税税率,将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引入资本税、劳动税和燃油税系统的CGE模型对燃油税进行定量分析,在石油消费的生产函数基础上分析征收燃油税对均衡要素投入、居民和政府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后利用枚举法基于社会福利水平寻找既不影响生产又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最优燃油税税率。由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税税率不是简单的单一税率,生态税覆盖多种税种,不同税种由于现实使用环境和利用程度的不同,会有各自特殊性,并且税率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具体税种在整个税制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因此我们无法确立每一个税种最优的税率,而选择在宏观背景下,分析生态税税率的一般性。

2.生态税区间的设置

多数情况下,要取得显著的环境效果,税率必须确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拉弗曲线”告诉我们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的税收,提高税率无论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就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而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为过高的税率会消减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公众对政府的不满,企业的竞争力受挫等不良影响。裘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当税率达到为100%时,货币经济(与主要是为了逃税而存在的物物交换不同)中的全部生产都停止了,如果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所征收,他们就不愿意在货币经济中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端,没有什么可供征收100%税额,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吕华秀(2004)指出税率如果定得恰当,不仅可以使税收额增加,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税后利润额;如果定得不当,则会使企业的税后成本增加而导致利润额的减少,最终影响税收额。因此税率应当有个合理的上限,既能显示生态税的征收效果,又可以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考虑生态税课税的目的,主要是借助生态税的税收杠杆遏制对生态的污染破坏,筹集保护治理生态的资金。从宏观上讲,生态税税率的最低设定点,应当满足政府为消除污染行为和污染物、治理生态而耗用全部费用。

1)税率下限

考虑生态税税率下限时,我们可以从政府成本、经济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生态税设立前与生态税有关的税收总收益进行考虑。

①政治成本

为了保证社会政治稳定,要求使得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考虑政府的政治成本,就是要平衡生态税开征后生态税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为什么要考察家庭而不是企业的税负呢?这是因为生态税是依赖价格机制而不是管理命令相关规定的行政价格来增加税收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部,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利用消费品的消耗计量生态税负比“污染付费制”更能体现我国的经济现实。假设消费数量为M,消费价格为P,生态税税率为t,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生态税税额为M*P*t,家庭年收入为I,则:

②经济成本

政府的经济成本是政收生态税后对应税商品市场的影响。征收生态税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体现在商品的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将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障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业已证明:边际税率与我国的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每降低1%的边际税率,大约可使地方的人均收人增加530--546元;若提高边际税率,则会明显阻碍人均GDP的增长。本文以正常品即价格弹性是大于1的商品为考察对象,其价格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价格消费曲线(PCC)是向右下方倾斜到一定程度后,向右上方倾斜。

假定原商品价格为P,r为实际利率,d为分摊到商品中的折旧率。在完全竞争市场成本等于收益,P(r+d)=R,考虑生态税的情况下,税后的收益为R(1-t);如果考虑政府补贴,则实际的税后收入为R(1-t)/(1-z)。设税后收入等于成本,即R(1-t)/(1-z)=P(r+d),则:

③管理成本

环境税和传统的行政法规要求行政机构和执行,安排不同对应成本需要选择不同的工具(Bovenberg and Goulder,2002)。如具体的某种生态税需要以吨数为计量排放标准,需要设计管理当局确认的一种污染控制器。但是由于生态税估计成本设计到环境部门的专业知识,其专业的评估方式和评估人员的应用,所以本文就不将其列为研究的范围。这里政府生态税的管理成本主要是指税收征收的成本。1994年税制改革前,我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为3.12%,1994年税制改革和税务机构分设后,征收成本有所上升,到1996年约为4.73%。据估算,到上世纪末中国的税收成本率约为5%~8%。(2004年19期《中国经济周刊》)

本文采用的百分比率为8%,即为税收收入总额的8%。管理成本Cm=U*8%

④政府收益

生态税的开征,从政府收益的角度考虑,就是保证新税制建立后政府生态税收入大于原来相关税收的收入。生态税的开征除了保护生态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生态治理筹集资金,生态税与庇古税的区别就是包括对前人的生态破坏进行治理。根据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的税额汇总得到:∑Uk。据历史数据推算,近些年与生态税有关的税收总额约占税收总收入的10.038,占GDP的2.3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假定开征生态税后的税收额为P(1-z)(1-d)t/(1+r),则P(1-z)(1-d)t/(1+r)∑Uk,则:

该公式保证政府在开征生态税后财政收入不降低的约束条件。

2)税率上限

纳税人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开征生态水可以让政府有更多的资金进行生态治理与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据统计,投资于生态的资金达到GDP的2%以上时,生态才会有所好转,现今我国的投资比例约为1.3%。生态税开征后,可以获取生态治理资金,改善生态治理资金缺乏的现状。生态税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就业等正效益,但是这些效益很难用数学变量表示,它们也不是税制改革的限制条件,所以不作为模型的考虑因素。税率下限设计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力。学术界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衡量税收负担状况的指标。宏观角度考虑税收负担,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一般采用税收收入占社会总产出的比值作为衡量依据,微观考虑税负就如在政治成本中的表述,以家庭收入为分母考虑。如上文所述,生态税的最终支付者是消费者,真实的税负最终是分摊到单位家庭的负担力上。商品价格影响单位家庭的购买力水平,商品价格定价的最终约束条件是商品的成本,生态税会增加商品的成本,我们还应当考虑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是为了获得盈利,盈利的基本条件是收入投资。

综上所述,生态税税率设计要保证原来与生态税有关的政府收益,又要保证在纳税人的负担范围之内。则生态税税率的区间为:

三、结论

生态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财政收入、调控宏观经济,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生态税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水污染、资源保护、碳排放、大气污染等等,税率不能统一设定。税率如果定得适当,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税后利润额;如果税率设定不符合现实的需要,会使纳税人负担增加,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成长,最终导致政府税额的减少。因此在设定生态税率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和各税收实施的环境。同时应当关注周边国家的生态税率,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有时还会出现跨境污染问题,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政府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竞争优势不同。生态税依赖的是价格机制,在设定生态税率要考察商品的价格。税率设定必须考虑对各方面的影响,使生态税的开征不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很大的波动。生态税税率既要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要保证税负在纳税人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Richard Morgenstern,Environmental Taxes:Dead or Alive?October 1995,Discussion Paper96-03.

[2]Don Fullerton,Andrew Leicester and Stephen Smith,Environmental Tax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July 2008.

[3]William K.JAEGER,Optimal Environmental Taxation From Society’s Perspective.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Corvallis,Oregon97331.

[4]Juan Carlos,Environmental Taxes and First-Mover Advantage.The6thMeeting on Game Theory and Practice.Zaragoza,Spain 10-12July.

[5]杨怡.保障环保政策执行有效性的生态税设计[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4).

[6]陈梅,王波.环境税的设计[J].经济师,2010(7).

[7]司言武,全意波.我国水污染税税率设计研究:以工业废水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6).

[8]叶志辉.燃油税税率的确定――基于CGE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韩士专(1963―),男,江苏宿迁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

张静(1985―),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上一篇:基于关系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下一篇:《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