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精进 墨韵流觞

时间:2022-08-13 10:40:32

2016年9月8日,重庆书法家胡正好的书艺作品亮相第五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9月17日,央视书画频道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作品中包括行、草、楷等书体,风格各异、刚柔并济,令人赏心悦目。其中《晨起坐望璧山思友人》这首诗作行书“清风满树日出山,雾色初消尚有岚。不访禅宗不问道,观音塘上可划船”(著名诗人段晴描写璧山人文景观湿地公园),笔走龙蛇、气韵流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书家胡正好,字适甫,号巴山石、梅影堂,重庆璧山人,生于1968年,研究生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年创作部主任、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重庆师范大学书法客座研究员,重庆市书法艺术研究院、重庆两江诗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胡正好的书法根植于二王、米芾,并从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徐渭等唐宋元明诸家汲取营养,正草隶篆皆能,尤以行草见长。他认为:“羲之书法兼具众美,是绚烂与平正的最佳组合,乃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没有极佳的心性难以进入羲之书法殿堂,更难企及其境界。”“米芾深得右军精髓而有创新,其‘八面出锋’的用笔和‘痛快淋漓’‘风樯阵马’的书风,让多少后来者为之痴迷!”

一直被胡正好视为步入学书正途重要转折的是在2000年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八届全国中青展”看稿培训班。他时经周永健、李文岗等诸师指点,同时遍临王羲之、米芾诸帖,砚耕不辍,书艺日进,渐入佳境,居然在大半年后以一手较为纯正的米字获得“重庆市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从此他上溯魏晋、下探宋明,开始了书法正途的行进。其后,更在全国专业书法展中屡次获奖。2000年以来,他的作品19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第三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等国展;荣获《书法》杂志《首届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提名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艺术节・手卷书法大展》最佳作品奖(最高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展览》书法金奖(最高奖),《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青年组书法一等奖(最高奖),《书法》杂志“第五届中国书坛百强榜”十强,第四届、第五届重庆市艺术成果政府奖――“重庆市艺术奖”(书法类)。

胡正好的书法之路,其成功的背后充满艰辛,他只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事自己的爱好。由于职业原因,他曾先后担任县共青团书记、党校常务副校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待人全无半点官僚习气,始终保持着一颗透明与赤诚之心。在繁重的本职工作外,他还牵头组织开展了诸多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和整理工作。近期完成的18万多字的清代同治《璧山县志》点校即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对此,他感触良深:“古籍整理一方面可以保护古典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对整理者个人修养的提升,其过程也足以改变一个人。”

他的书法训练完全来自工作之余,每到夜深人静时才是属于他的书艺世界。因此,不得不承认他的艺术潜质和对书法的敏锐洞察力以及非常的技法获取能力。2014年5月,在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行草班上,他是少有的几个获全优作业的学员。在现场临帖比赛上,他又因一举夺冠被誉为“首届西部兰亭奖”获得者而成为美谈;同年被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授予“重庆市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其后的2015年,他又入展中国书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并获提名奖;在同年初《书法》杂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百名书家争霸赛”中,又荣获三等奖而榜列“十强”,他在当今书坛的雄厚实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胡正好行草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字里行间摇曳着王羲之的影子,散发着米元章的逸情,一股文人之气扑面而来,如荷之亭亭玉立,远离喧嚣市井之声、浮华烦躁之气,其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既怡然恬淡又动人心弦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本于优美、兼以劲健,本于明快俏丽、兼以肃穆沉稳,本于精气内敛、兼以自我表现。他的书法作品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表象的宁静与涌动着的走进传统深处的信念所带来的内心的热烈。书家通过扎实的技法修炼,用笔沉稳厚重、结字潇散天真、章法随势布局,不屑于雕饰做作而高妙自在,以书卷之气打动人心,一如他的为人,低调朴实而淳厚、率真而敏锐、谦谦君子的儒雅风流萦绕于举手投足间。

谈及书法创作,胡正好认为,书法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的刻苦练习,更离不开对生活中点滴感悟的追求,创作需要灵感,而这灵感却源于对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炼。作为一个执着坚持自己艺术理念而不为时尚所动的书家,他迄今为止最大的驱动力是要进一步走向传统深处的信念。在追寻传统的过程中,使他对艺术历史与古典情怀有了自己的解释与理解,因此他的行草作品孕育和蕴藏了较为丰富的文化感悟和人生体验,呈现出心灵的逍遥和精神的自由而别具一格。从其作品中可发现,他在艺术选择上是向传统深处挺进,其行草艺术也就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古典韵致的延续者的创作。

在潜心研习书艺的同时,胡正好还醉心于文史哲,并将对世界的观察、内心的体悟凝结于诗文,成果亦为可观,这可体现在他10多万字的专著《梅影堂絮语》中。一部浩瀚的书法史表明,书法的成就者历来分为专业书者和业余书者,而其中的里程碑以及高峰多不是日日纠缠于书法本体的人物。书法艺术需要表达的是书者外对世界、内对生命的综合观照,阅历越丰富,内涵越深刻。书法与其说是书写,不如说是书家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胡正好正是通过对笔法及其表现潜能的参透,对线条和分布的把握,实现与自身生命状态的有机契合,从而打通书写技巧的通道,将细致的生命情感和微妙的感觉意象,流畅无碍地融入书法作品的点画和形式结构,最终以独特的形式美自然呈现出书写主体的神气、灵性。

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显示的是一种品格。叩开艺术的门扉,书家脚下的路正长远而宽广。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胡正好在书法上勤中生悟,悟中生道,期待他在这条路上踏出的足音定会更铿锵。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阅读如何引领学生的作文写作 下一篇:新速度创造新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