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13 10:17:04

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2011年3月,辽宁省总工会组织了全省范围的千户企业、万名职工劳动关系大调查(简称万名职工大调查)。同年4月,辽宁省总工会在沈阳和铁岭两个城市分别进行了企业典型抽样调查,抽样的企业类型分别为国有、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所属的行业分别为工业和商业,发出和收回有效问卷均为200份(简称200份现场问卷)。本项分析报告,主要是依据对这两次调研结果。

一、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基本状况

(一)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分析

1.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总体分析

(1)多数企业职工已经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辽宁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的比重分别为92.76%、90.50%和82.81%,有3.17%的职工没有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3种社会保险。见图1。

(2)企业职工累计缴费年限普遍较短

数据显示,40-49岁的企业职工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以上的比重为48.28%,30-39岁的企业职工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以上的比重为32.76%,29岁以下的企业职工累计缴费年限主要集中在1-3年,比重为59.42%。

(3)10%以上的企业职工下岗后没有领过失业保险金

辽宁省接近30%的企业职工下过岗,这个比例很大。有14.69%的职工下岗失业后领过失业保险金;有12.8%的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后没有领过失业保险金,说明失业保障很不充分。见图2。

(4)27.72%的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力不从心

27.72%的企业职工家庭负担较重,缴纳社会保险费心有余而力不足。26.36%的企业职工认为家里存在有病治不起的问题;1.36%的在职职工认为自己家庭负担非常重,应该纳入“低保”范围;55.91%的企业在职职工认为家庭负担情况一般;只有16.36%认为自己家庭负担较轻。如图3。

(5)企业职工需要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比重不同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辽宁省企业职工最需要3种社会保障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而且各占比重不同,分别为88.69%、86.43%和83.71%。说明职工对自己的医疗、养老问题最为重视和担忧。见图4。

2.辽宁省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地区差异分析

(1)辽宁省各地区失业保险覆盖面

2009年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总人数占全省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百分比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朝阳和盘锦。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后没有领取过失业保险金。见图5。

(2)辽宁省各地区在职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差别较小

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9年末辽宁省各地区在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辽宁省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的百分比。从图6可以看出,2009年末,辽宁省在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其所在地区参保总人数的比重,大连和盘锦最高,鞍山最低。见图6。

(3)不同城市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重差异很大

调查发现,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比重最高的城市为盘锦市,达84.8%;最低的为朝阳市,为55.6%。企业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比重最高的城市为大连市,比重为83.6%,最低的为朝阳市,比重为45.6%。企业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比重最高的城市为大连市,比重为71.7%,最低的为朝阳市,比重为32.7%。企业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比重最高的城市为大连市,比重为85.3%,最低的是阜新市,所占比重为45.9%。企业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费比重最高的城市为大连市,比重为70.6%,最低的是朝阳市,所占比重为20.9% 。

盘锦市、大连市社会保险较好。朝阳市社会保险状况令人堪忧。

3、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企业经济类型差异分析

截止到2009年底,辽宁省国有企业总人数达281.7万人,民营企业达499.9万人。国有企业职工参保总人数为207.3万人,占国有企业总人数的73.6%;民营企业参保人数为112.5人,占民营企业总人数的22.5% ,从相差51.1个百分点,相差巨大,说明民营企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有潜力可挖,应该成为扩面的重点。

当企业职工新换工作时,国有企业有76.4%的员工仍继续上交养老保险,民营企业有接近50%的职工养老保险出现过中断。72.2%的国有企业为职工缴纳了失业保险,民营企业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占49.1%,外商投资企业达77%。仅有49.3%的国有企业为职工缴纳了生育保险,外商投资企业则有77.9%为职工缴纳了生育保险。而且,从上一份工作到目前的工作,养老保险缴纳正常的职工所在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各不相同。76.4%的国有企业职工从上一份工作到现在的工作正常缴纳养老保险费,59.1%的民营和个体企业职工存在养老保险缴费正常的现象,72.5%的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有正常的养老保险接续。

4、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职工差异分析

(1)职工学历水平不同导致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平衡

根据万名职工大调查,50.7%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职工享受了企业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86.9%的大专或高职学历享受了企业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则有91.1%享受了此种待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失业保险都有类似的现象出现,这表明企业职工的学历越高,越能得到较好的社会保障。

(2)不同类型的户籍导致职工对保险类型的需求存在差异

从200份现场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属于辽宁城市户籍的职工认为目前最需要的保险类型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各占比重为90.91%和66.67%。属于辽宁农村户籍的职工目前急需的保险类型是医疗保险,所占比重为33.33%。属于外省户籍的职工最需要的保险类型是养老保险,所占比重为9.09%。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户籍导致职工对保险类型的需求存在差异。

(3)不同年龄的职工对社会保险类型的需求不同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不同年龄段的企业职工对社会保险类型的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借助对企业职工不同年龄段与社会保险类型的需求程度的双因素的交差分析发现,企业职工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保险类型的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体情况如下:29岁以下职工急需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所占的比重均为37.5%。30-39岁的职工最需要医疗保险,所占比重为37.5%,40-55岁的职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险是养老保险,所占比重为55.55%。

(4)行业的不同导致职工的社会保险缴纳程度和中断不同

通过对行业类型和保险类型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职工所需的社会保险类型比重不同。数据显示服务业职工需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比重为42.61%,工业职工需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比重为57.39%。在万名职工总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行业的不同导致职工的社会保险缴纳程度不同。在千户企业万名职工中,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比重最多的企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察业和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例为100%;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比重最低的企业为采矿业,比重为60%。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比重最多的企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察业和金融业,所占比例为98.3%和98.6%;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比重最低的企业为住宿及餐饮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所占比重为55.5%和59.4%。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比重最多的企业是金融业,所占比例为100%;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比重最低的企业为农、林、牧和渔业,比重为33.3%。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比重最多的企业是金融业,所占比例为97.1%;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比重最低的企业为教育,比重为17.2%。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费比重最多的企业是金融业,所占比例为91.4%;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比重最低的企业为教育,比重为10.3%。

(5)婚姻状况严重影响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重

万名职工大调查问卷得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缴纳程度与职工的婚姻状况息息相关。此次万名职工大调查将职工的婚姻情况分为四个层次: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其中,企业为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的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比重分别为:75.4%,74.1%,72.7%和59.4%。企业为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的职工缴纳医保的比重分别为:72.7%,67%,35.9%和36.8%。企业为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的职工缴纳失业保险的比重分别为:60.9%,54.7%,46.1%和44%。企业为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的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的比重分别为:69.6%,64.1%,54.2%和59.3%。企业为未婚、已婚有配偶、离异和丧偶的职工缴纳生育保险的比重分别为:52.5%,42.2%,30%和40.4%。

(二)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果

1、辽宁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明显增加

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5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为1193.6万人,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为832.8万人,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为360.8万人。2009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为1457.4万人,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为1008万人,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为449.4万人。数据表明2005年末至2009年末,辽宁省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增加263.8万人,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增加175.2万人,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增加88.6万人。

2、辽宁省企业职工参加医保的人数显著增加

2005年辽宁省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为864.2万人,在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84.2万人,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0万人。2009年辽宁省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为1347万人,在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902.6万人,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44.4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末到2009年末,辽宁省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医保的总人数增加482.8万人,在职职工参加医保的人数增加318.4万人,退休人员参加医保的总人数增加164.4万人。

3、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上升但领取失业保险金比重下降

2005年辽宁省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为607.7万人,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46.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职工占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的比重为7.65%。2009年末辽宁省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为625.3万人,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职工占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的比重为2.14%。调查结果说明2005年末到2009年末,辽宁省参加失业保险总人数增加17.6万人。但是,职工下岗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比重明显下降。

4、社会保险的实行有很大进步但仍需加大执行力度

通过200份现场问卷调查发现,30.91%的职工认为社会保险政策的实行效果很好,52.73%的员工认为社会保险政策的实行效果一般,16.36%的企业职工则认为社会保险的实行效果较差。3000份问卷调查表明,47.94%的工会领导表示当前最关心的社会难点是社会保障问题,说明社会保障的实行效果较差,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力度仍存在欠缺,应该加大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力度。见图7。

5.社会保险监督检查取得很大成果,但仍需加大监察力度

200份现场问卷调查表明,政府对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仍存在很大欠缺。问卷调查中,24.09%的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险政策的监督检查效果很好,44.55%的企业员工认为对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效果一般,23.18%的企业职工则认为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需要政府加大监察力度。见图8。

6.企业执行政府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已显示效果,但仍存在欠缺

统计结果和200份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45%的员工认为企业在执行政府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方面表现较好,55.96%的企业职工认为企业执行政府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一般,尚需一定的改进。4.59%的员工认为企业在执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下一步应该加大企业对政府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详见图9。

7.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职工对社会保险的满意程度不同

200份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25.58%的国有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险政策很好,5.63%的国有职工认为社会保障政策较差。55.81%的民营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险政策很好,22.22%的民营职工认为社会保障较差。外商投资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障政策很好和较差的比重为18.6%和33.33%。而且,21.05%国有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较轻,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职工认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较轻,完全可以参加的比重分别为68.42%和10.53%。

二、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主要问题及成因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末,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1269元,全国l300元。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十分艰巨。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缺口越来越大,基金支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省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省级统筹困难。灵活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和农村进城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基本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全部困难企业在职职工;绝大多数地区实行县区级统筹,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为了应急和追求稳定,社会保障“输血”和“造血”功能颠倒,偏重于“输血”和把人养起来,“造血”功能缺乏,积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失业保险仅覆盖公务员以外的城镇各类职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窄,待遇低,结余过多,促进就业作用发挥不够。各种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实行城乡统筹,待遇差别大,城乡和异地转移接续问题突出。“五险”整合为“一卡通”困难重重,基层社会保障台建设严重滞后。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覆盖范围扩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辽宁省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少、分布不均等。以养老保险为例,总体上讲,辽宁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较小,2009年12月底,就业人数仅占辽宁省总人口的23.72%,高于19.14%的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主要以正规单位就业人员为主,自由职业者覆盖率较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更是大部分没有参保;另一方面,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分布很不均衡,截止到2009年底,民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2.5%,远远低于国有企业73.6%参保率。不同类型的职工参保率差异较大,不同学历,不同户籍,不同年龄层次都是导致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平衡的因素之一。另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作进展较慢,辽宁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比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上升空间不大,所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职工参保比重仍然较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比重不大,截至2008年底扩面资源仅为68.8万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全省社保扩面工作难度仍然较大。

(二)社会保障监管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及政策执行不力

1.企业缴费额度大与政府和社会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社会保障监管缺乏效力

辽宁省社会保障监管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社会保障监管方面,由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额度较大,加上社会保障监管力度不足,造成个别企业少交甚至不为职工交纳社保费用,从而影响职工的福利水平 ,企业社会保障缴费额度与政府和社会监管力度不相适应,导致社会保障监管缺乏效力。

2.协调各部门有力的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缺乏促使保障服务整体效果差

社会保障服务体制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各地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五花八门,不同社会保险业务的管理较为混乱,像失业、医疗保险业务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社会保障业务中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主管等,社会保障服务体制整体效果没有得到体现。社会保障服务体制整体效果没有得到实现,是因为政府没有一个能够围绕着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制约全局的机构和人员,与社会保障服务相关的社会监督机制相关的机构人员也缺乏。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协调各社会保障服务部门的政府机构及社会监督机制,使社会保障服务体制整体效果难以实现。

3.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口

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口,社保费用高于失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低收入群体社保缴费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基本游离在社保体系之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三)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1.辽宁省社会保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社会保障水平一般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辽宁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表3-1是1998年至2010年辽宁与全国人均GDP、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情况。2005年之前,辽宁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05年以后,辽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之后落实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同时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出对辽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从表2显示来看,辽宁社会保障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社会保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末,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1269元,全国人均1300元。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十分艰巨。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缺口越来越大,基金支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省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省级统筹困难。见表1、表2 。

(四)社会保障立法较为落后

社会保障法制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是,社会保障相关制度与规章落后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我省部分地区社保规章仅为内部规定,社会保障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个别社保当事人或者利益相关方不了解、不清楚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从而不利于我省社会保障意识与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缺乏强制性,目前来讲,对于漏交社保费用,抢占、欺诈失业保险金等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即便存在相关制裁措施,其惩处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对违反社保法律法规的足够威慑力。

(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待遇取决于就业单位,就业单位的情况已在其他部分分析,这里不再涉及。农民工看病主要还是依靠原籍农村医疗保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进程则较为缓慢。以农村医疗保险为例,我省自2004年开始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9年底新农合覆盖全省97个县市、1968万农村人口,农村参合比重达到93.7%,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截止到2009年,全省农村实际住院补偿比重平均为42.6%,远低于城镇职工医保70%的报销比重,个别较为贫困地区农村医疗筹资困难,农民医疗保险得不到保障,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变得力不从心。

(六)厂办大集体职工缺乏社会保障

厂办大集体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企业形态,其主要为主办国企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及社会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员多,机构臃肿的厂办大集体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成为阻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5年,辽宁省承担起厂办大集体改革的试点工作,但进展并不顺利。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障碍。截至2010年底,抚顺矿区集体企业局职工总数约6.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仅3300多人,下岗3.3万人,已退休3万多人。抚矿集体企业累计欠缴社会保险费逾17亿元,抚矿集体企业改革总成本需四五十亿元,而抚顺市每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才六七十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不断制约着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速度,但因改革不力造成如职工补偿金等问题的时间成本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加大厂办大集体的改革力度。

三、解决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1.重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体社会保障的监管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引导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连续参保。一是继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重点将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逐步将城镇居民中原“五七工”、“家属工”、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等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障范围。二是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增强制度吸引力,巩固困难群体参保成果,将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居民、学前儿童和在校学生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三是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对应参加失业保险而未参保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抓好事业单位及非公有制单位、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参保工作,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四是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各类企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五是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到“十二五”末期覆盖70%的涉农县(市、区),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对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基本养老保障。

解决我省职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各种问题,应从提高城镇社保覆盖率、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保比重以及推进农民工基本社保制度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城镇社保覆盖率,重点加强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覆盖,争取做到城镇社会保障全覆盖;针对不同类型的职工参保率差异较大的问题,应重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体社会保障的监管,强制其完成内部职工社保工作,从而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参保率,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基本保障;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社保制度,如专门为农民工加设医疗保险窗口,加强农民工失业保险工作以及完善农民工工伤、生育保险等措施。

2.多种途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以有效化解资金缺口

辽宁省大中型国有企业比较多,大部分企业建厂时间早、离退休人员多,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产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支撑,但目前试点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不完善,如覆盖面小,资金短缺,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等,其中资金短缺问题是困扰社会保障改革的难点,如不能找到有效措施化解,将导致东北地区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增加社会负担和不安定因素。因此,必须逐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有效化解资金缺口。

(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调剂型省级统筹向全面省级统筹过渡,做好全国统筹预期工作;巩固个人账户成果,继续做实个人账户,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外转移接续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年金;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退休制度向养老保险制度转变;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市级统筹、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医疗保险保障能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解决参保人员异地流动的医保关系转移与衔接和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优质服务。三是修订《辽宁省失业保险条例》,加大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探索进城务工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参保政策,扎实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四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工伤保险制度,将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工伤保险,完善和落实工伤政策和标准,强化工伤保险预防工伤和促进职业康复功能。五是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弱势群体纳入生育保险办法。

(三)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根据经济发展、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上升等情况,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建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医疗保险费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和居民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6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逐步缩小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待遇差距。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强化基金监管力度,提升工伤保险的保障能力和待遇水平,适当提高生育保险支付标准。

(四)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

失业保险由被动保障为主向促进就业为主转变,强化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大幅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支持就业的比例。强化工伤保险制度预防工伤和促进职业康复的功能。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

加强基金征缴,实施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支付,建立基金年度报告制度,全面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和专款专用。拓展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范围。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是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保障金管理的缺失将严重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运行。在社保资金的收缴方面,应组织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征收,并制定一套完备的资金管理系统,对于各种基本的财务数据,如职工人数、总额、缴费比例等做到准确无误;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及时根据相关的数据变动进行更新,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加强监管措施,建立严格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存在违规操作或者挪用社保资金的情况,立刻按照监督机制进行严惩,以保障社保资金的健康运行。

(六)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增强政策执行力度

1.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针对目前出现的城乡社保水平的差距,在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如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农村养老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同时,加强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的衔接,统一各种社会保险的相关指标,从而建立一个同时覆盖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2.转变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目前为止,辽宁省社会保障主要以社区保障为主,但行政性质较浓,政府是社区的主体,介入并领导社区内部的大小事务,社保运作多半是行政任务操作,难以发挥社区本身的社会功能,居民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居民参与程度较低,因此,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应转变社会保障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社区管理方法,实行以社区自主管理为主,政府辅助的管理模式,强化社区的协调与社会机能;同时建立社区监督协调机构,做到定期上门问询和接待上访、咨询的社区居民,充分发挥起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桥梁的作用。

3.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以完善的政策相配套,在制定政策与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如定期汇报制度,即相关劳动社保机构向上级、地方社保部门向省一级做定期汇报,及时向上一级反映社保中存在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在汇报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供上级政府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变动适时的做相应调整,从而保证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真正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

4.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人才的合理利用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到社区工作,提高社保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工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工作,提高其职业素养,增强责任心;另外,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保工作环境的硬件指标,确保人才机制的健康运行。

(七)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建立辽宁省社会保障体制,立法是基础,健全的立法为社会保障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与后盾。目前,辽宁省现阶段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半都与立法不健全有关。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努力完善社保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如建立一套社会保障法,该法统一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同时,根据各地区呈交社保材料,依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不同地区的规章与规定,以确保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推进日常社保工作的法制性、合理性,科学性;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群众社会保障法律的宣传力度,使群众更加了解相关社保法律法规,在自己权利遭受损害时,运用起法律的武器,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

(八)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工作,农村社会保障是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投入,加强农村社保建设。目前来看,由于我省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村社保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保资金困难,报销比重较低,贫困地区农民医疗、养老依然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民加强社保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农村社保基础设施较差,农民投保不便,因此,解决农村社保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农村的社保体系。具体措施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建立农村社保村、乡、县三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分别出资,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保基金,解决农村社保资金的来源问题;其二,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保机构,组织专门的人才为农民进行相关社保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社保意识;其三,各个金融机构开设专门的农村社保储蓄账户,降低农民投保门槛,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其四,针对进城务工这一特殊群体,制定出更加灵活的政策与规定,如采用多种社保缴费方式,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医疗的专用通道,以及对农民工社保情况做定期抽查,对于不为农民工投保的企业严厉惩处,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利。

(九)解决厂办大集体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以重点解决厂办大集体“三险”资金问题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是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政府应加大力度,建立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主办企业三级资金筹集、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拖欠社会保障费用,特别是职工补偿及养老、医疗等问题。

2.建立厂办大集体改革办公室以推进厂办大集体与企业的彻底脱离

组织专门人员建立厂办大集体改革办公室(简称厂改办),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如对于资产较好,能正常经营的企业,厂改办应努力实现产权明晰,加快企业的脱离速度,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而对于净资产不足的企业,厂改办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解决职工补偿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兼并与重组,增强企业竞争力。

上一篇: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灭火救援 下一篇:破除企业一线职工低工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