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会计鉴定风险防范

时间:2022-08-13 09:52:08

司法会计鉴定风险防范

一、司法会计鉴定风险的概念

司法会计鉴定业务是专项性的财务审计,它受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从事有关经济案件的查证,对有关账册、凭证等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核对,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确凿的证据和数额并出具审计鉴证、鉴定报告,为司法机关的侦查和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佐证。

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是指送检的财务会计资料存在重大错误、缺失,或者因被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导致送检的财务会计资料无法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司法会计经一般审查能够发现,但没有审查或因自身水平的不高审查也没有发现,据以发表不恰当结论,给利用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司法会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

司法会计鉴定与其他社会审计不尽相同,它是按照特定目的、特定范围和特定时间,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业务收支或者个人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特定事项所进行的审计查证。其结果会对案情的审理及案件的判决产生重大影响,稍有不慎而产生的不当结论,将会对被鉴定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将影响到鉴定人员所在单位的形象,同时对其执业前程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防范并减少司法会计鉴定风险,提高司法会计鉴定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司法会计鉴定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鉴定依据的片面性和不中立性。鉴定依据取得的渠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相关机关提供的鉴定资料往往有缺漏,且由于原、被告在提供证据时,往往对己方有利的就提供,不利的就不提供,有的甚至提供伪证,如果鉴定人员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取证,极易造成失误,加大了鉴定风险。

(二)鉴定程序不完善。在做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之前,鉴定人员应制定详尽的鉴定计划,这样才能确保鉴定过程的完整、鉴定结论的正确,但目前在做司法鉴定时鉴定计划的缺失或者计划制定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鉴于司法会计鉴定与其他审计的区别,鉴定人员应在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后,按专业要求,撰写鉴定报告,而不应简单套用《审计准则》的报告模式,这样也无疑增大了风险。质证环节在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准确性方面至关重要,但目前鉴定工作中存在的简化或者省略庭前质证环节的现象,加大了司法会计鉴定的风险。

(三)鉴定人诉讼地位的局限性。鉴定人诉讼地位的限制,对其表达意见存在制约作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鉴定人处于中立地位,但他的意见必须通过应对法院审查、当事人质证来表达。在鉴定过程中对资料的取舍,却全由鉴定人员独立判断。诉讼地位的限制,使鉴定人员在表达鉴定意见时既不能以鉴定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也不能以鉴定判断任意否定其他相反证据资料,存在不能完整反映鉴定真实意思表示的风险。

(四)鉴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薄弱。鉴定人不是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律上对其参与诉讼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鉴定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始终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做出结论。而部分鉴定人认为只要自己出具的报告满足了司法人员的要求,就可以确保收入实现,也可以保证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一味迎合委托人的需要,这是对法律的曲解,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丧失。

(五)鉴定人员职业谨慎缺失。部分鉴定人员缺乏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把出具鉴定结论当作是普通咨询业务,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出具报告的证据效力,具体操作时简单审阅司法机关提交的资料,放弃了对资料的真实性、相关性的专业判断,只做简单描述,甚至只对有关数据进行加减运算后就出报告,不考虑实际经济活动的资金运作,失去了鉴定应有的公正。

三、司法会计鉴定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审计的固有风险是随时存在的,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学好法律知识,明确自己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理解存在的风险。风险防范要从业务角度进行,不能依赖外部环境的狭隘保护。要从实际出发,学好准则并吃透其精神实质;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确定参照哪项具体准则;制定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计划,作为审计程序的必要补充。严格按照审计准则通用程序和事前制定的防范补充程序不折不扣地执行。根据谨慎性原则,能够详查就不抽查,能够复印就少用摘录,能够取证就少用推理。这样,一旦出现问题,有关部门查处调卷皆有依据,使鉴定人员在查处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确有必要抽查,应在抽查前与委托人和法院协商,确定鉴定风险水平,严格执行风险管理办法,准确确定样本容量,认真做好抽查工作。同时,在报告中声明,该鉴定结论是基于惯例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平和鉴定人员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得出的,不排除鉴定结论的错误,提请报告使用人给予关注。

(二)加强专业鉴定人员素质。独立、客观、公正在司法会计鉴定审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有失公允的鉴定审计结论,影响到仲裁和审判结论。这无论对国家还是被查方,都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要求参加鉴定工作的人员应该做到:(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很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清正廉洁,工作认真细致;(2)树立正确的风险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计划,作为审计程序的必要补充;(3)在履行鉴定人职责的时候,应该保持职业谨慎并客观看待鉴定业务;(4)在业务上,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本行业中有较高的威望。在鉴定人员专业组成上,由于司法会计鉴定种类多,涉及的专业技术范围广,案件千差万别,因而要根据各个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参加的鉴定人员,以保证鉴定的科学、公正。

(三)恰当运用引用技术标准。引用技术标准是指标准本身是为了规范其他技术事项而制定的,但在司法会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引用以作为依据的司法会计技术标准。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引用技术标准通常作为鉴别和判定财务会计事项的标准。实践中常出现对同一经济案件的同一会计问题的司法鉴定,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的情形,这与技术标准运用不当不无关系。

鉴定人应特别注意排除以自己的认识或习惯代替技术标准,在运用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应当选用与鉴定内容相关的最具体的引用技术标准。(2)有效性原则,指当存在不同时期标准内容不一致的情形时,应当选用鉴定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形成时或鉴定材料所反映的财务业务出现时仍然有效的引用技术标准。(3)合法性原则,指当存在标准冲突的情形时,应当选用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引用技术标准。在选用非国家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对该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设定的有关标准制定原则、其具体内容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行识别。(4)合理性原则,指当同一标准文件中规定了多个可供选择标准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合理的标准。(5)前提适用原则,指在使用引用技术标准时,应当判明标准的适用前提,选择与鉴定事项具有同一前提的标准。

(四)强化对司法会计审查过程的督导。无论是中介服务机构还是司法机关,在承接业务并实施司法会计审查过程中,都必须由管理层和上级司法机关进行质量控制、业务督导。虽然说技术鉴定之间不存在下级服从上级的规定,但根据全国人大于2005年2月28日做出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今后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而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这就使得上级机关可以做到对下级机关的司法会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业务督导。可以通过业务培训、业务交流、职级评定、后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对司法会计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可以规定下级机关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做出后,应在多长时间内上报到上一级机关进行一般性复核,发现问题后,立即告知下级机关,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司法会计工作。

(五)与委托人和被鉴定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司法会计鉴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除了鉴定人员自身问题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委托人提供的检材是否真实、完整、连续相关。无论是接受委托之初还是审查过程中和做出鉴定结论之前,与委托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委托人的委托要求明确、合理。通过与委托人沟通,充分了解检材的有关会计政策和财务策略,对检材有缺漏的,可让委托人积极根据鉴定人员的需要及时去补充。在鉴定结论作出之前和委托人之间的沟通,有助于鉴定结论的完善。这里要特别强调在鉴定结论做出之前与被鉴定人员之间的沟通。实践表明,因为被鉴定人对被鉴定的内容特别熟悉,所以在沟通时,鉴定人员与被鉴定人之间往往有激烈的交锋。对于被鉴定人的辩解,大都可以运用事实进行驳斥,但也有是出乎鉴定人员预料的合理之处,而这可及时地使鉴定人员对鉴定结论进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2007年度青年科研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司法会计建设问题研究》(批准号:ACKYQ0715ZD)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从国际比较优势看我国会计服务贸易发展 下一篇:谈企业会计委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