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时间:2022-08-13 09:43:49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点体会。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同样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的现状是制定合理目标的前提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应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本节课既是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准确描述学习目标是制定合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规范的用语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的。《数学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学习目标时已经明确目标水平的要求,并例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常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都是较为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的,如“区分、认识、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等。

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领域制定目标时,常常采用体验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例如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历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丰富和积累对具体问题的操作探究的经验”等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⑶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与学习。

进一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着”,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只注重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得出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如何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老师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变成问题解决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思维,教师提出有思考性或启发性或探索性的问题,创设思维的场地,启发学生思维,使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及时地、充分地展示并矫正,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案例2:在讲“百分比的意义”这一节课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带%的数就是百分数,而是在引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的问题:

引例:在沙漠中要种植一种树,现有A、B、C、D四种树种的栽种棵数和成活棵数如下表所示,问哪种树种种植较好?

师: 哪种树种种植较好?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要比较上面四个分数的大小。

师:如何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大小?

生:通分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分子大的这个分数的值较大,也就是这种树种种植较好。

师:象这样的分数叫百分比,哪位同学来给百分数下个定义?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师:很好!定义:把两个数量的比值写成 的形式称为百分比,也叫百分数或百分率。

师:谁能用百分率来概括上例中计算“成活棵数与总栽种棵数的比”?

生:我们刚刚计算的是四种数种的成活率。

师:真聪明!谁能举出我们生活中用“…率”的百分比吗?

生:增长率,合格率,年利率,中奖率,得分率…….

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的回答,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百分比的意义,同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由“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参与了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参与、发现和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的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3:有理数的加法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如何回答?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问:如果把跑道看作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

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教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生:(1)回到原地。(2)在原地西面5米处。

师: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

师: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在分类讨论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的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当然,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种挑战,当然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2.加强学生合作学生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如上面的案例3,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种探究学习中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案例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四人一组,请你们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老师说,请将你们的结论派一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汇报。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本案例中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的本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改进作业训练系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要充分掌握数学知识,适当的训练时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模仿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认识方法。作业应当成为学生数学课外的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过程中体验甘苦。

1.作业训练应注重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数学作业既要注重 “双基”的落实,也要重视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的问题。初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如“百分比的应用”的作业:小明有一笔2000元的压岁钱,准备在银行里存三年,请你在了解银行存款利率利息政策的前提下,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比较三年后所得的利息,然后向小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存款、利率、利税等问题,也有助与学生关注生活、勤俭节约和依法纳税的意识。

2.适时的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如在学习“科学计数法”这一节的作业时,在完成了必要的巩固练习后,课后回家作业是:(1)通过上网或其他渠道查一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量,计算一年的数量;如果本区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用科学技数法表示出来。我们将在一周后统计结果。这个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

3.经常性的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作业是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不同,因此,作业完成的程度也不同,要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求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布置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布置作业等。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重视方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恰当利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上一篇:浅议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下一篇: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