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事 11期

时间:2022-08-13 09:10:18

国际关爱组织副主席龚庭玉女士和史蒂文・洛克菲勒Ⅱ(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有着多年笃厚的私交,史蒂文先生和他的几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因而龚主席在这个话题上和他们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探讨与交流。

作为一个一百多年来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的庞大家族的代表,史蒂文先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做些事情,让西方人更真实、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艺术。当他和龚主席说起这个愿望的时候,她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有责无旁贷的使命,于是就有了中国艺术国际行这个项目。他们要利用各自的国际影响力,以史蒂文先生为主导,龚主席紧密配合,共同在西方主流社会推广中国艺术。

艺术是真正没有国界的。人类所有的隔阂,在艺术面前都可以得到化解和消弭。未来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发展,人民真正的幸福,离开彼此间艺术的融合,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艺术要走进西方主流艺术界,展览也罢,学术交流也罢,应该更多地使用西方人能够读得懂的语言。关于中国艺术的活动,由外国人为外国人办,和由中国人办给外国人看,大有不同。中国艺术国际行项目的特点,不是主动的施加,而是选择国际知名人物的视角,去策划、组织、推动优秀中国艺术的世界性传播。活动将持续在不同的国家、地区间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交流。

2014年10月1日,中国艺术国际行的揭幕展选定在纽约上州哈德逊河边的杰曼敦(Germantown)。这个小镇上诞生过的人物,比如罗伯特・利文斯顿、约翰・D・洛克菲勒等等,他们曾经创造了美国的历史,甚至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与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在这里举办画展,这样的场合和机会,对于各行各业的世界级精英来说,依然充满某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曼哈顿,小雨

策展商代表Ms.瑞切尔(Rachel)一早就来到我入住的时代广场酒店附近,相约在她认为早餐做得最好的一家咖啡馆。我在踱步前往这家咖啡馆的路上,看到天空还保留些许红蓝色的朝霞。

首次会谈的主题是共同确定展会期间所有的流程安排。在瑞切尔的描述中,能感觉到其事无巨细一一排布得妥善有序,这对于一个策展公司来说,应该是分内之事,何况展会开始前,这些都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最后的成功要靠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除了对此礼节性地表示认可之外,并不值得给予过早的夸赞。

倒是她提到的另外两件事情令我惊讶:一是这半年多以来,不只是他们策展公司在积极筹备,而且整个杰曼敦所有居民都知道10月上旬要迎来一场盛会,是由他们的老乡邻洛克菲勒家族牵头举办的中国当代绘画展览。杰曼敦有很多人都为此出力,几乎每一个人都期待受邀参观。计划中活动的前三天是针对专业团体和人士的预约展,中间是庆祝酒会,后三天才是公众开放日。我问瑞切尔,在西方世界并不普及的中国绘画,那么多当地人都想来参观,他们是真的喜欢,还是仅仅因为冲着老洛家的面子?

瑞切尔接下来的叙述,是带给我的第二个惊讶。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七十年代间,中美两国间的官方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往几乎全部中断。1956年,我们现在所用的展馆的女主人曾经到过中国,跟中国的一些艺术家有过接触。1958年她回到杰曼敦,想举办了一次中国画展,推广她认为应该让美国人接触到的中国艺术。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处于僵硬状态,她就把画展的名称确定为“哈德逊河亚洲艺术展(Asian Art on the River Hudson)”,邀请了日本等国的几位画家一同参展,其中包括一位姓高的中国画家。这是那个时期中国艺术家在美国参与的第一次画展。55年之后,在同一所展馆里,当杰曼敦再次为中国艺术家举办画展的时候,他们决定画展的名称仍然使用当时的旧称,不同的是,这次的作品全部出自当代中国画家之手。

我们离开咖啡馆时,天空已经开始飘雨。我惊讶于时间让这两件事情在同一个地点如此毫无征兆的相遇,在中国艺术世界性传播的历程中,注定将书写一段奇妙的篇章。

下午和威廉姆(William)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杰曼敦。当地负责展会的马丁先生(Mr.Martin)早早在他的酒店等候,随即带我们入住一英里外的一个别墅。小镇的夜晚和白天差不多,大路上没什么行人。其实在美国的乡村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人们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在车上。

杰曼敦,晴

我度过了在北美乡村的第一个夜晚,清晨醒来走上天台,似乎闻到某种浓郁精油的味道。这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房子在一个台地上,四周是茂密高大的树冠。整个杰曼敦似乎除了一块块围栏圈起来的马场,就是这种大片大片几乎是原始状态的森林。公路清一色细长蜿蜒,应该是保留着几十、上百年前的面貌,挨家挨户的别墅都散落在道路两侧。当地的居民就呼吸着这种令一个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人极度羡慕的空气,而他们在这里,安静生活,繁衍生息。

威廉姆是一个在香港出生的小伙,十几岁时就来洛杉矶读书,随后与家人定居在那里。他及他的美国小伙伴们承担了中方全部的平面设计工作,以及在纽约和杰曼敦期间的摄影、翻译任务。

威廉姆在摄影方面颇具天分,曾经参加可口可乐公司举办的摄影比赛,在上千人中拔得头魁。纽约站展会相关平面设计中采用的照片都是他亲手拍摄,其中一部分被制作成明信片以及放大为杰曼敦的风光画片,作为礼品以及商品来出售。奇怪的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对于中国绘画几乎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虽然会说中文,但对于中国的了解几乎都来自网络。也难怪,年轻一代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多半已经被美国文化彻底征服,他们遵从美式的民主与文明规则,崇尚并依赖美式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且不能自拔,比如离开导航手机可能都找不到一英里以外回家的道路。共处的几天里,他对中国绘画产生兴趣,源于听说即将展出的这批作品价值近亿。于是我开始向他讲述中国绘画的前世今生,以及对每幅参展作品的个人理解。我相信那些作品所代表的故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东方美学思想,打动了这个童心未泯的华裔年轻人,逐渐激发起他作为一个设计师对中国画特殊的构图、水墨色彩那种本能的兴趣。是的,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首先应该能够唤醒这些龙子龙孙,他们一脉相承的中华基因里蕴涵着的无尽宝藏,不应该因为身居异国而逐渐隐息。

下午航运公司的货车按时把8大件作品木箱从新泽西海关运到展馆,负责接应、布展、管理作品的团队由五、六位50多岁的意大利裔员工组成,业务和服务水准几乎无可挑剔。

杰曼敦,晴

今天是美国的家庭日,不适合找人来陪伴,更不合适找人来干活,因而在整个紧张忙碌的展会过程中,给我们留出了相对空闲的时间,可以与这座史蒂文・洛克菲勒先生精挑细选的美国历史名宅零距离接触。威廉姆带着摄影器材沉醉在他的镜头里,我在檐廊上安坐,撰写每个展厅的作品和艺术家介绍。大半天里,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清空大脑里拥挤的存储,让自己像那棵百年橡树一样种在河岸上,与哈德逊河两岸的天空、草地、森林、河流融为一体,而所谓的工作几乎在一瞬间就完成了,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灵感喷涌乍现,文字从键盘倾泄而过,如面前奔腾流淌的河水。

关于这座展馆,无疑值得大书特书,主要是因为它最初的主人,开创美国历史的人物之一,罗伯特・利文斯顿(Robert・ R・ Livingston)。

纽约是欧洲殖民者逐步发展起来的北美商业中心,从十六、十七世纪起直到今天,逐步成为北美乃至世界的经济与政治中心,是1891年联邦政府成立之前的美国首都。1776年6月,大陆会议决定成立由马萨诸塞州的约翰・亚当斯、宾夕法尼亚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维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纽约州的罗伯特・利文斯顿、康乃迪克州的罗杰・谢尔曼组成的五人小组聚集起草《独立宣言》,并于7月4日宣告其通过,自此正式宣告美国独立。罗伯特・利文斯顿后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和法官,而这座名为“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的建筑,也就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象征。

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对小镇杰曼敦来说,意义非凡。杰曼敦城的历史始于安妮女王时代,在1710年10月,有1200个来自德国的帕拉丁人不远万里,长途跋涉,从德国西南部途经安妮的英格兰来到哈德逊河东岸建立“东营”。这是在殖民时代最大的迁移。要想在此地落脚,帕拉丁人需要与女王签订协议,为皇家海军生产沥青松焦油,再由庄园的主人罗伯特・利文斯顿卖给皇宫贵族。现在很多杰曼敦的居民追溯其祖先于这些原帕拉丁定居者,当然,还包括洛克菲勒家族。

提及近现代乃至当代美国史,人们难以避开洛克菲勒这个家族的姓氏: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大通银行、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还有令美利坚合众国悲伤的在“9・11”中倾倒的双塔。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D・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1910年,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他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还在世,他当时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3053亿――根据2008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的身价为460亿美元。时至今日,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已经难以估量。

约翰・D・洛克菲勒的后代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洛克菲勒家族曾经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赞助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医学事业。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21世纪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杰曼敦小镇人杰地灵,200多年来,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诸领域都涌现了众多杰出人才。小镇和整个哈德逊河岸名宅遍布,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多次见到隐居于此的各界名宿高人。

杰曼敦,晴

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Steven Rockefeller Jr.)先生,我们都喊他老洛。一周前他就说好,作品布展上墙的时候,他一定要到现场亲自指挥。早晨8点,龚主席催我们赶紧到展馆,说是警卫打电话来告知,老洛7点半就到了。我们到达时,他正和庄园主人哈特先生一起坐在面对河岸的檐廊上悠闲地喝茶聊天。我们当然知道他不会是起大早,开一个半小时车就是为了赶这顿早茶,他是不想吵醒一帮正在对抗时差的中国伙伴,虽然兴冲冲赶来后发现没法开始工作,索性就放下来去享受这宁静又绚丽的晨曦。我相信这种优雅、体贴的绅士风度对他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种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则表现出了更高的为人境界。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意境,所宣扬和追求的终极目的,包括画家本人的人生态度也就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西方人为何如此隆重地选择杰曼敦这样一个他认为能够真正代表美国历史、文化的小城来举办这次画展(这里诞生过世界著名的风景绘画流派――哈德逊河画派)。老洛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研习、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与其原本熟悉的美学原理大相径庭的东方艺术,他是西方上流社会里面不多见的那种人。

将所有作品一一检视之后,老洛对原先的布展计划做了大的调整。入口两侧主要布置张肇达先生的现代水墨作品,他认为这些会令西方观众比较喜爱和容易接受,再在通往二楼的楼梯侧壁悬挂黄月先生的三幅着色花鸟条幅,这样就有了一个视觉过度,对观众的赏读心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一楼的主展厅布置张肇达先生的水墨罗汉系列,这次带来他的人物作品一共19幅,限于展位数量原因,老洛精心挑选了其中的13幅出展。布展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两个小插曲,其一是老洛对其中一幅有狐疑,横看竖看觉得画中人物不是罗汉,我致电肇达先生求证后得知,那是以泰山孔庙的孔子雕像为原型的造像。他于是心中释然,并且把孔圣人的这幅画像摆到东墙正中,以示恭敬。其二是两幅面貌相似的作品中的人物看着像爱因斯坦,他奇怪这怎么能算是罗汉呢?我给他解释,在中国佛教传统里面,罗汉并无定相,凡是得道开悟的修行者,人人都可以成为罗汉,这些作品表现的都是画家对佛法修行境界的理解。最后他把这两幅作品并排布置在该展厅正对入口墙面的壁炉上方。

作品在各个展厅的定位工作持续到中午,所有人都停手去吃午餐。老洛在墙角的沙发安坐了好一会儿,就那样若有所思地看着工人们摆放到墙下待装的一幅幅画作,无人能察觉到他的心满意足。

杰曼敦,晴

昨晚入住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里面的一栋小屋。根据与策展商的合同约定,作品到达展馆,和他们交接之后,各项具体的工作都由他们负责,所以,我们应该是可以清闲一些的。

时差依然让大家早早醒来。赶到原来住宿的别墅,老妈妈龚教授的荷包蛋已经煎到第五个,稀饭已经煮好,小菜也拌好了,还有各种面包和各种派,我们品尝了一顿中西合璧的美味早餐。

北美乡间的清晨总是人迹稀少,不在主干道上,半天也看不到一辆汽车开过。而对于我们这些外国外乡的老外来说,每一个差异都能够构成饶有兴趣的关注点,无处不景致。

9点半到达布展现场,才发现老洛又早早的过来了。这次老洛还带来他的朋友容恩・布瑞恩特,不过他喜欢别人叫他尤基,接下来的几天里,尤基先生每天都陪着我们。尤基先生对宗教很有研究,包括佛教,他对张肇达的罗汉系列作品很有感觉,经常一个人静静地与那些画像对视。

老洛对布展方案再次做了调整,减掉了三楼的两个展厅,改做他和一些重要私人朋友的会谈室。对于这种高质量、高品位、精英化的贵族展会,的确没有必要把每面展墙都布置得很满,也不合适让每位参观者都去攀登三层窄窄的楼梯。殊不知,留白,也是中国画一大特色,老洛用在布展上,应该算是恰到好处。

明天是中国的国庆节,也是本次展览的首个媒体预约采访日。下午,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10月4日,是一个隆重的美式Party,天气预报说有暴风雨。整个展览期间只有这两天天气不好,按常理这应属于撞日不利,老洛却为此非常得意,因为他知道,那些接到邀请的人都会十分重视这次展会,每一位都会如约出席,从纽约或其它地方,甚至要开上几个小时的车,他们将风雨无阻。

杰曼敦,小雨

纽约站的正式展期是10月1日至7日,今天正式启动。没有开幕式,直接进入4天的专业预约展期,然后是三天的公众开放日,所有参访者都将依约在规定的时间前来观赏交流。外方工作团队为了表示专业,以及对尊贵客人的敬意,自即日起,所有警卫全部佩枪上岗。

第一批客人自然是老洛带队,几乎与工作人员同时到达展馆。看他们全程都由老洛和龚主席亲自陪同和担任解说,就估计来头都不小。事后查阅签名簿得知,这批客人都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世界级大佬,西方人为主,也有印度和中东面孔。客人里面唯一的一位华裔曾担任过美国百人会会长,但他基本不会说中文。我们需要遵守的纪律是不对这几位人士进行公开的媒体报道,但我们深知,正是他们这几位能在各自领域呼风唤雨的所谓大鳄、寡头,将带领中国艺术国际行项目在全球举办持续性的巡展,把优秀的中华艺术推广到世界各地。在他们眼里,艺术真的超越了国界,而所谓名利根本不值得一提。在此,我谨以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份,借此文一角的寥寥数字,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次由外国人主办,也是办给外国人看的中国艺术展,本次展会除了参展艺术家和中方工作人员之外,并没有邀请其他来自中国的嘉宾,但是今天还是有了一次例外。

本次送展的81幅作品中,有19幅已成型的画片需要在纽约装框。按照事先与纽约几个画廊的联系,最快也要两周时间才能完成,无法按时出展。纽约唐人街的一位艺术学院院长罗芊桦小姐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请唐人街侨领、著名实业家岑灼槐先生联系安排,最终只用了3天时间突击完成。岑灼槐先生同时也是纽约诗画琴棋会的董事长。这个成立已经20多年的艺术团体,其会员包括许多旅居纽约文艺界的精英,包括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家、歌唱家等各界人士。逢此良机,岑先生和罗院长表达了组团出席观赏画展的愿望,经主办方同意,正式受邀于10月1日下午1点来访,一行五人中还包括著名画家李同欣先生、华人商埠管理机构的关淑媚女士、台湾籍电影导演杜先生。

晚上和当地工作团队成员聚餐,此时在国内已是重阳节的清晨,我不失时机的宣讲了一通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中的文化意义,以助酒兴。席间大家轮流发表工作感言,一边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杰曼敦,晴

人勤春来早,这一点在中美两国的乡村都一样。在杰曼敦很少有那种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的懒汉,而我们展馆、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的主人哈特・佩里(Hart・Perry),更是一个勤快人。

哈特先生管理着他家这座占地80英亩的利文斯顿庄园,里面共有四套别墅、一个菜园,剩下的是大片草坪和原始森林,还有几英里的道路。林子不太需要打理,而其它伙计几乎没有一样是轻松的,在决定举办画展之前,哈特先生此前请了三四位工人来打理庄园,确定办展以后,又增加到七八个。展馆这套房子他一家三口自住,其它都用来出租,整个庄园所有管理和服务,大到水电气暖、房屋维修,小到锅碗瓢盆、厕纸肥皂,每套房、每间屋子都操持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令我们入住第一晚就有宾至如归之感。

作品的展馆,也就是他的利文斯顿大屋,住了他和他的夫人、女儿。哈特夫人气质很好,优雅,和善,年轻时一定非常漂亮。不过她白天很少出现,可能在外有其它工作。他们的宝贝女儿在二楼有一间工作室,也见她常常坐在楼下檐廊的沙发上看书,檐廊面对着哈德逊河。作为一个居家好男人,很多家务哈特先生都亲力亲为,整天里里外外、楼上楼下跑个不停。他有一大间装着满满的各种机械、工具的小屋子。他的每套房子都有那种老式的取暖壁炉,冬天还没到,他的柴房已经堆满了过冬的木柴。他的居家成员还包括一条叫约翰的蓝灰色贵宾犬,一只少一条后腿的三脚猫,另一只猫只有半只耳朵。他养了一群羊,羊圈是一辆拖车,哈特先生经常把拖车拉到草地的某处,把羊群围在一个栅栏里,让它们啃食草皮,或许这样可以省去请园丁的花费。

一百年前,哈特先生的曾祖父买下了这座闻名遐迩的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五十年前,哈特先生的母亲从中国回来,依据桂林山水带来的灵感,创作了一组钢铁焊接的喀斯特山形雕塑,放置在庄园各处,和哈德逊河一起,重组了她的实景版印象桂林。哈特先生特意把中方团队集合到她母亲创作的一组雕塑边,给大家讲述了这个故事。他用平缓的语调娓娓道来,我们时而有惊讶声发出,更多的时候陷入集体的沉静,因为每个人都似乎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之下接受了这样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实在太厚重了!我想,我们可以请哈德逊河见证,我们将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作为答谢。

哈特先生起初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个靠祖产过活的农场主,天生的劳碌命,没见过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超过5分钟,整天疲惫不堪。但是当尤基先生拿来他的个人简介,读过之后,几乎惊掉了每个人的下巴。

哈特・佩里,在他以往五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里,凭借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事纪实电影行业,迄今为止有几十部成功的作品问世,分别在1969年、1977年、1991年三次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大奖,以及多个重量级电影节、音乐节的大奖或提名。他有自己的电影公司,发明的全息电影设备得到过美国最高奖赏。他从1971年开始,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纽约大学担任兼职教授……

大音常希声,大象必无形。人生与艺术一样,最美好的境界总是归趋于平凡、平和、平淡。

杰曼敦,晴

三天的预约展吸引的多是专业人士,从纽约附近各大学的教授到普通艺术家,以及其它方面的艺术工作者。大家按照预约时的规定,某日几点钟到,几点钟离开,准时得很。参观人数流量控制得很好,不会超过五组人同时出现在展馆,在参观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打扰,很多人即使在一个展厅、一张画前停留很久,也不会有人打扰。

一大帮中国人这个季节来到这里,面对平生难得一见甚至从未见过的异国美景,那种感觉,真是恍入梦境,加上2号、3号这两天又是秋高气爽的大晴天,实在按捺不住了,一干人倾巢而出,只留我值守。在整个北美,秋天的哈德逊河及沿岸杰曼敦这样的小镇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到周末,从纽约市区往北的公路上满是拖挂游艇、卡丁车、越野摩托、房车,抬头随时可以看到北飞的直升机和螺旋桨小飞机,哈德逊河里数分钟就会有一两艘划浪而过的游艇。

而所谓值守,就是坐在面对草坪与大河的檐廊的玻璃桌后面,在桌上摆放红酒、啤酒、果汁、汽水、水果、点心,打开电脑,上上网,发发呆。

语言的障碍让我很难和诸位来访人士频繁对话,好在绘画这种视觉艺术,对语言和文字并无太多要求。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绘画往往表达如唐诗一般的意境,而唐诗历来有不可达诂一说,因此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尤其是像这次展出的这些写意作品,在专业人士面前,就没必要主动去做解说了。

但是有限的几次对话中,我还是发现,西方人里面,即便是专业人士,对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还是知之甚少。

来自著名的巴德学院的一位年轻教授说,他一直在学院里负责举办世界各地的画展,上半年还举办过一次的作品展,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唐卡。他们通过这样的展览去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及艺术所表现的地区的宗教和历史文化。但是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对中国艺术的印象就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因为他们很少接触过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我问他难道在纽约或者美国其它地方很少有中国的艺术展吗?他的回答很令人深思,他说他所见到的多是中国人用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去表现关于中国的内容,更多的是在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不能令他们真正感兴趣。

此外,如何去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原理和背景,也是西方人学习中国艺术的一个关键点。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与其它类型的中国艺术一起,根植于中国五千年、乃至更远久的中华文明。西方艺术家往往习惯依据个体主观的思想感受来进行创作,而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影响,成为用艺术形式记述、学习、推动社会文明传承、演变的重要手段。我着重向他介绍张肇达先生《水墨罗汉系列》中关于罗汉的宗教背景,也告诉他为什么像黄月先生这样的中国文人喜欢画荷花,又讲到中国特有的文人画传统。这些才是他真正喜欢的东西,他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形式的中国艺术作品在这里展出。我想,他的情况,代表了美国艺术界和西方社会在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真实状况,这也是中国艺术走向世界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

杰曼敦,中雨

今天是画展的大日子,老洛要举办一个盛大的酒会,招待他邀请的100位客人。酒会地点在展馆大屋的南草坪,工人们在这里花了好几天才把酒会帐篷搭好。这个地点是老洛跟哈特先生费劲商量才争取到的,想想辛勤的老哈特和他的羊群园丁,我们都觉得很难为他了。

计划中的酒会要求每个人盛装出席,其中女性要穿拖地长裙,后来大家提意见,因为天气不好,实在不方便,老洛他们几位大佬同意修改,但是必至少是普通礼服。

这个酒会实际上是一个隆重的艺术庆典,在杰曼敦这个小镇,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因为这个娴静了两百多年的美国小镇庄园,平常很少有这么热闹的艺术嘉年华。酒会的邀请函只有100张,这不是老洛替大家省钱,是洛克菲勒家族在其故乡举办Party的邀请函,历来在整个美国都很珍贵,某总统望穿秋水,至今都没讨到过一张。我们提出既然是你们外国人为外国人办的活动,我们这边的中国人少去几个,代表一下就可以了,把名额留给更多的当地人。不过,不知是否老洛也懂得远来是客的道理,我们最后接到的通知是,中国客人全部列席。

雨水和风如期而至,不过都不是很大,远达不到预报中的“暴风雨”级别,让老洛无法用恶劣的环境条件去考验嘉宾们的诚心。出现这样的乌龙,不知道是美国的天气预报不够精准,还是我们的翻译出了问题。

酒会的开始时间是下午三点钟,一早上大部分中方人员依然是集体出动,去领略风雨中别有韵味的美国自然与人文。这次的目标是一个小时车程之外传说中的西点军校,还有邻近的哈德逊古董街。

从上午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赶来。尽管展馆的接待人员很少,也并未为客人预备午餐,甚至茶水都供应不足,但是展馆整个上午秩序井然,到下午一点钟左右七八十位客人基本上都已到齐,整个展区和酒会区开始呈现出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上流社交场面:漂亮的白色帐篷,帐篷内整齐漂亮的餐桌和酒杯、餐具,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的美少女,停在草坪上装满鲜花的古董老爷车,带着白手套托着餐盘在客人间来回穿梭的侍者,以及更多三五成群手端酒杯侃侃而谈的绅士与淑女。

晚宴从入暮时分开始。宴会帐篷的餐位朝向河岸设置,此时的哈德逊河上腾起长长的白雾,映衬在河对岸的远山下,呈现出绝美的中国山水画意境。

西式的晚宴上,仪式可能比食物更重要。晚宴由一家本地著名餐厅承办,这家餐厅以制作地道的哈德逊河谷风格的食物著称,餐后还赠送每位中国客人厚厚的一本菜谱,宣传他们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用餐流程倒是跟一般西式宴会程序差不多,不过食物的味道的确不错!

杰曼敦的英文为Germantown,意思是德国城,源于这里居民的祖先都是来自德国,几百年来他们一直延续了德国人的严谨,宴会的致辞流程也不例外,一共安排了10位主持人和嘉宾发言,其中老洛特地在其中列入了3位中方代表。画展的地方负责人马丁致欢迎词,他说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美国小城,和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来共同举办这样的艺术交流,他感到无比荣幸。

马丁还感谢中国的朋友们给小镇带来了就业机会。我们都奇怪他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一点小活也值得在这个场合大肆宣扬?后来得知,杰曼敦和附近地区历来都没有专业的修建工程队,主要是因为居民不多,没那么多生意可做,平常如修房子这样的事情,也都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其后多以馈赠食品为回报,很少有金钱来往。但现在不一样了,由于画展的名声已经家喻户晓、远近皆知,很多人,包括附近城镇的人都来请为画展服务的人员去帮他们干活,一下子累积了很多客户,自然就可以正儿八经的开店经营了。中国艺术国际行在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治下的杰曼敦开打第一炮,居然还为当地开创了一门生意,倒是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老洛的感言里面关于中国团队的部分表述得很客气,但是很真诚。他说这是杰曼敦和哈德逊河谷地区第一次举办这么高规格的艺术活动,他感谢我们把这么优秀的中国绘画作品带到他的故乡,奉献给他的家人、乡亲和朋友们。他认为中美之间进行这样的文化交流,更直接,没有太多障碍,彼此都可以清晰地表达意愿,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作品很震撼,他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朋友们也非常喜欢,希望以后克莉丝汀能够组织更多类似这样的艺术活动,他一定全力支持……

活动的更多焦点,集中到另一位中国艺术国际行的组织者身上,她就是国际关爱组织副主席、杰出的华人女性、公益活动家龚庭玉女士,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克莉丝汀。

龚庭玉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美国,历经求学、就业,其后从事全球性的公益工作。多年来她坚持奔走于世界各地,为儿童、妇女、生态环境、人居建设、文化和经济事业奉献崇高的爱心。她的公益事迹得到诸多全球政要、知名人士的认可与赞扬,并于2013年2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获得由国际关爱组织颁发的“先锋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女性。也正是在多年的公益工作中,她与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史蒂文・洛克菲勒结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从而成就了今天圆满的艺术展活动。

相比之下,龚庭玉女士的致辞显得低调而奢华。她感谢史蒂文把国际行活动的第一站放在他们家族的故乡,这个孕育和创建美国历史的地方,这让中国艺术国际行这个活动从起步时就意义非凡。她同时感谢史蒂文邀请了自己的众多私人朋友来参加这个活动,她能够真实的感觉到大家对展出作品的喜爱,她请每一位朋友把对这些艺术品的喜爱传递给他们身边的人,为传播中国文化尽力。杰曼敦的首展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将会为美国和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艺术国粹。

事后我曾经给她的女儿龚圣雅(Sophia)、一位身兼三职并长期在联合国担任义工的在读大学生写过一段文字:无疑今晚会令很多人动容。我与你一样满怀感激之心,感谢Christine给了我一个此生难忘的记忆,并且在筹备这个活动的半年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艺术、爱、奉献,这些东西真的能够洁净人的灵魂,并且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无所畏惧。今晚的Christine华彩照人,给了你,也包括每个人上了生动一课:从一个凡人到非凡,并非遥不可及。她走过的路,可以照亮你的一生。

我给Sophia写这段文字,是因为她深知她的母亲在这半年里经历了漫长的坎坷路途,才把活动带到这个舞台上,并完美绽放。我曾经在一群大男人面前评价她:这是一个外表坚强的女人。他们都在等我的下半句,以为有什么猛料可以抖出来,而我的下半句是:她的内心更坚强!我是在告诉每一个人,如果简简单单就能做好的事情,是不需要坚强的。龚庭玉女士有一句口头禅是whatever。是啊,管它呢!在体味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之际,所有的艰辛都已烟消云散。

杰曼敦,晴

从今天开始,画展开始进入开放日阶段。天气预报这次很准,不但天空放晴,而且经过昨天一整天的风雨,这会儿美得令人陶醉。

哈德逊河对岸的森林在晨光映照下展现出清晰的色彩层次,树冠之上出现的霞光由白到黄,再到红,然后到最上层深邃幽蓝的天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一阙《苏幕遮》,用到千年之后他脚下地球的另一端,同样是应景切题、恰到好处。如果说哈德逊河在昨日傍晚是一幅清丽的中国山水,那么在今天早晨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学院派油画,就像是托马斯・柯尔那些被历届美国官方用来做形象宣传的风景画代表作。

受邀访问洛克菲勒家族庄园,则是一干中国客人此番美国之行共同的心愿,它普遍超过想去西点军校看美国将军摇篮,和去奥特莱斯大卖场血拼。

庄园规定由家族成员接待的参观人数不能超过14人,这显然令大家无法取舍,后来经过老洛和夫人的申请,同意增加到25人。原本约定的一个小时参观时间,也被大家悄悄延长了一倍以上,一直到下午一点钟才离开。

洛克菲勒庄园的主楼英文名为Kykuit,荷兰语的含义是“望”,是因为它建在一座名为Pocantico的小山丘上,这个山丘是附近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哈德逊河并远眺纽约市的天际线。从纽约往北,整个哈德逊河谷地区都是纽约的后花园,而Kykuit所处的威切斯特地区,则是这个花园的入口。上届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的助手佩林女士曾经来这里拉票,她公开宣称“美国在乡村”,因为美国的中产阶层的确在守护着美国精神、影响美国的发展方向,而他们就住在乡村,全在这里。按照佩林的观点,这里是美国的心脏,决定美国脉搏的不是华盛顿。

整个庄园曾达到3500英亩,不仅包括75栋建筑、70条私人公路、雕塑花园、地下艺术馆、儿童专用游乐场Play House、一个9洞高尔夫球场、农场,还包括大面积野生森林公园和数个湖泊,以及一个最初老洛克菲勒送给妻子的人工天鹅湖。至今,绝大部分领土已经捐赠给了国家,但该庄园的领地内,仍然有10个洛克菲勒后代家庭居住其内。1946年, 小洛克菲勒曾经提议把庄园部分领土捐赠给联合国建筑总部,以便让纽约市打败旧金山和费城成为联合国所在地。但是之后小洛克菲勒觉得庄园离纽约市还是太遥远了,所以命令其儿子去纽约市东河边购置下17英亩(7公顷)的土地赠送给了联合国,建立了今天的联合国总部。

约翰・D・洛克菲勒和他唯一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一起监督兴建了整个庄园。1906年之后,园林景观设计师William・Welles・Bosworth加入大量的喷泉、亭子和古典雕塑,这些法式新古典主义(Beaux-Arts)的设计被誉为该设计师最成功的作品。

价值连城的艺术收藏品则是庄园的最大特色。现在庄园内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包括汉以来的各色瓷器、雕塑和国画,主要是由家族第三代、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尔森・A・洛克菲勒,也就是老洛的祖父收藏。他把原本空荡的地下通道改成了艺术精品收藏馆,里面挂满了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大饱眼福之后,中国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的工作任务正式结束,驱车前往纽约市区,去那里感受自由发达的最前沿的资本主义世界。

杰曼敦,晴

今天是开放日的第二天。已经是周一了,会展依然和昨天一样,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哈特先生担心太多的车辆压坏展馆周边更多的草坪,早早就把“NO PARK”(禁止停车)的牌子插满房前屋后。在美国,人们对类似的警示牌通常无条件予以尊重,更何况是在观赏艺术品这种高大上的场合,所以尽管这两天来客的车子停在没有人管理的二、三百米开外,仍然全都排得整整齐齐。

每天都有新来的参观者,也有连续几天都过来的。无一例外的是,每当他们看到和他们不一样的东方人面孔,都会主动过来打招呼,哪怕是走在路上,也会停下来说一声“Hello”,温暖又亲切。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往往不在物理空间上,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几个月前在策展阶段,我们就拟订了这种由外国人办画展给外国人看的思路,中方只负责征集、提供好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都是按照外方的要求征集而来,我们不在标题、宗旨、目的,尤其是国家意志等方面去做太多的人为修饰。看来这种做法不仅仅在艺术交流上,而且在民众的认同方面也有收获。其实不只是艺术,国与国、人与人在任何方面的交流都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无论我们给什么,外国人都愿意接受,那是不可能的用那种以灌输、说教的方式去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总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一时很难从技术或者艺术角度准确判断美国的观众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了我们带来的中国画,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此行收获满满。

Joan Davidson夫人是老洛母亲的朋友,住在展馆往北三百米远的一栋临水豪宅内,听说我们要在这里办展,一个多月前就腾空了家里的几间卧室提供给中方代表团住宿。她是一位资深作家,多位美国总统的座上客,我看老洛见到她都是恭敬有加。

还有一个故事。Sophia开车去20英里外的哈德逊火车站接人,在9号公路超速被警察拦下,阿sir一看是中国人,就问是不是在利文斯顿庄园办展的,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直接挥手放行。

世界上最远和最近的距离,都在人心,同床或许异梦,天涯亦可比邻。我们希望去做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是用中国艺术国际行这样的项目,在中美两个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而且相隔万里的民众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了解、尊重,能够共建和平与友谊的舞台。我们会把这个舞台做得更大,做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杰曼敦,晴

高庆国博士从华盛顿打来电话,感谢我邀请他参加这次盛会,还说他半个月后去北京,一定要请我吃饭。高博士旅居美国十多年,是一位投资专家。他在国内收购了几万亩的桑果林,利用桑椹酿造干型果酒,堪比葡萄酒,口感上别有风味,由于桑椹是中国的原产果品,他将其命名为“东方紫酒”。因为展会经费的问题,我们本来打算在国内找一些像他这样的大老板提供赞助,然而每每话到嘴边总是说不出口,最后这个资金赞助计划彻底破产。脸皮薄,没办法。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每个人参与活动的兴致。好朋友在异国他乡有缘相聚,金钱反而成为累赘。

高博士真是一个出色的营销专家。4号那天他请老洛、哈特品尝他的紫酒,并且从蚕桑文明描述到中华文明,又从紫酒说到同宗同源的丝绸,从丝绸之路说到中国梦,还把中国梦和美国梦做了深刻的比较和逻辑严密的分析,听得每一个人津津有味。

这次展会附带了一些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工艺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苏杭的丝绸艺术名满天下,我们把展出的作品提前印制成丝巾,作为礼品赠送给嘉宾们,黄月先生现场签名的丝巾一时成为抢手货。老洛的夫人十分喜爱张肇达的一幅现代水墨,希望用此图案订制100条丝巾。此外余小伦先生把他的国画作品烧制成瓷器参展,也收到了很多赞誉。来自浙江绣都的中国刺绣工艺大师廖春妹女士现场表演刺绣的时候,老洛亲自为她拍摄了很长一段录像。他要把整个展会的场景制作成存档视频资料,并且与他的朋友们分享。

杰曼敦,晴

安东尼和他的伙计们把撤展工作做得一丝不苟,每一幅作品都按照原先拆封时的标记装回原箱。我很奇怪他们挂画的时候用卷尺量来量去,怎么装箱的时候也要如此这般?这个问题至今没搞懂。

有14幅作品是没有拿出来展览的,和我们带去的一些宣传品一起被放进了地下的储藏室。其中有一幅著名翻译家邹涤帆夫人高思永教授的《富贵图》,因为画框玻璃破碎,也在雪藏之列。但这幅画在归置装箱的时候没见踪影。这可急坏了安东尼,一早上只见他焦急地在每一个房间翻箱倒柜,恨不得掘地三尺,一面打电话给所有人,寻找线索,约一个小时之后才找到,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安东尼先生让马丁陪他一起来表达他的歉意和谢意,感谢我没有任何怪罪他们的意思。为什么要怪罪呢?我从第一天入住杰曼敦,就没有担心过会在这儿丢失东西。记得那天到达马丁位于镇中心的酒店时,天色已晚,马丁随即带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安顿投宿,我发现他离开的时候连门都没有关,而这种乡村酒店在夜晚是没有其他人值守的。次日早晨,从马丁带我们最初入住的那套大别墅离开时,我们找马丁拿钥匙,他居然表现出很奇怪的样子,最后在威廉姆的坚持下,开车出去很久,才找到钥匙送回来。这种夜不闭户的情形,本来在我的印象里已经成为传说,然而此番却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

随着最后一颗螺丝拧紧,8只待运的木箱成为展厅里最后的展品。留守北京的惠芳妹妹,在她的子夜时分再次致电航运公司,敲定货车司机前来取货的时间。

安东尼的工作结束了,我们跟他还有他的伙计们告别。根据老洛和哈特先生的协议,因为提供了房屋的修缮费用,我们可以拥有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三年的优先使用权,我们还将在这里组织类似的艺术活动,希望尽快能再见到这帮老伙计。

杰曼敦,晴

今天是作品清运的日子,马丁带着兄弟们前来协助装车。其实,装车的工作按说该由货运司机带一个助手负责,马丁只需监督一下,最后签字交接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兄弟们一起过来,主要是为了和我们道别。

上午,航运公司的车辆到达之前,我们的作品木箱还在展厅中央摆放着,哈特先生已经带着几个工人在悬挂抽象油画,一场新的艺术展览紧接着就要举办。一向少有如此规模、级别,而且大受欢迎的艺术活动大大提升了杰曼敦在艺术领域的形象和声誉。

我邀请马丁和托马斯兄弟来中国,他们立马两眼放光,托马斯马上表示明年他有计划去澳大利亚,希望能够同时去北京找我。我跟人高马大的马丁拥抱告别,他的身材实在太高大了,我只好跳到了他身上,我告诉他,我们会很快回来,并且请他向他的瑞切尔致意。

哈特先生的年纪可能比他的相貌要大很多,告别仪式显得要迟缓一些,当然也显得更加稳重,更优雅。我本想跟他说,打扰了您这么久,总是给您添麻烦,结果却把“trouble”说成“trust”,“麻烦”变成“信任”,不过虽然牛头不对马嘴,老哈特听起来照样很受用。感谢哈特先生!他不仅提供了这么有品位的展馆,而且与所有人分享了他的母亲和中国的故事,分享了他的淡泊与从容。

我们跟所有人道别,包括两个只顾闷头干活的小伙子,我们的佩枪侍卫曼尼,还有此刻跟过来的那条名叫约翰的蓝色贵宾犬。

这是一场完全非官方、非商业性的中国艺术国际推广活动,所有的组委会成员在历经了半年的激动和忐忑之后,最终收获了一场盛宴。

老洛在写给龚庭玉女士的邮件里说,纽约站活动举办得很成功,超过了他的期望。这几天一直不断有朋友向他表示祝贺,以及感谢受邀。这件事还得到小镇所有居民的一致赞美,这让他们这个从杰曼敦走出去的家族倍儿有面子。

龚庭玉女士收获到老洛更多的友谊和信任。人们从喜欢这些艺术品,到喜欢、尊重每一个中国人,这让克莉丝汀和她身后的中国团队,收获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

杰曼敦和周边城镇的人们则饱览了一顿激情四射的视觉大餐,这场来自中国的艺术展会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收获最大的,当然是以这种点对点方式走进西方世界的中国艺术。一定程度上,高端的艺术都只是小众的产物。想想隐居在哈德逊河岸的那些博学大家、政商巨头,以及这里浑然一体的天空、河流、草地、森林,还有能够代表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内涵,就知道杰曼敦的高端不是曼哈顿可比,而真正能够走得进来的观众、作家、作品,屈指可数。这里拥有无穷的张力,可以瞬间令每一个人迸发激情。

老洛和龚庭玉女士带着我们,选择了一个绝妙的地方,以绝妙的方式,做了一件绝妙的事情。临近正午时分,中方工作团队最后站岗的三人,威廉姆、张玉和我,带着心满意足的疲倦,踏上了归乡的路程。

上一篇:把物联网“牵”进蔬菜大棚让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下一篇:北京市农业节水将建立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