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困境 12期

时间:2022-08-13 09:02:52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海洋世界的生存规则,在当下农村也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进行全面、前瞻的制度设计,着力扭转“大农吃小农”的趋势,是当下扶贫工作应该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农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脱农群体、亦工亦农群体、兼业群体、小农、大户。脱农群体即虽在农村生活,但以外出务工或做小生意为收入来源,不从事农业生产,这类家庭往往经济条件较好,在农村属于被羡慕的对象;亦工亦农群体在城镇化大潮中居大多数,由于外出务工机遇不稳定,种地依然是他们维持生活的途径之一;兼业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有其它方面的收入,但收入往往不高,经营规模小,经济上处于不确定状态;除了耕种自家的几亩地之外,再无其它收入者属小农群体,这类家庭因收入极为有限,往往较为贫困;大户是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者,他们以一定的费用转包了一些农户无力耕种或者放弃耕种的承包地,因经营规模较大,收入较为可观。

这五类群体中,以小农生活最为困窘,种田只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家庭开支捉襟见肘,子女的教育、老人的医疗都令他们犯愁,在经济收入、人脉资源、生活格局等诸多方面,他们与大户形成了鲜明反差。

当今大多数农村,由于集体经济“统”的功能严重弱化,虽同在一个村庄,大农也往往会对小农有意无意地形成多种形式的排挤和侵犯。

大农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强、家庭劳力充足、信息灵通、人际关系广,因此,当各类补贴进入农村后,大农更容易抢占多占。在农产品的定价权上,大农往往更主动,小农则会被动很多,有的小农甚至被迫把农产品以低价卖给大户,大户加价后再对外出售。在农业技术培训、农资发放上,大户也能争取到更多的有利条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兴修上,大户往往能通过人脉运作,让工程更多地惠及自己。在打机井时,因机井位置有利于大户灌溉而引发的冲突,在农村时有发生。

经过上述种种排挤和侵犯之后,小农和大户之间的差距愈发扩大,小农的竞争劣势愈发明显,生活进一步困,对未来的信心更加不足,心理状态也更加闭锁。

山西晋中某农村的一位外出打工者告诉记者,从前农村贫富差距不大时,乡亲间因有人情在,某家遇到难事还好解决。但最近几年,大户在村里形成了垄断地位,小农的处境就显得逼仄。有一次,他家一位亲戚生病急需去县城,而村里距县城七八十里远,公交车白天只有一趟,当时已经错过了公交车发车时间,村里又打不到正规的出租车,就只好请有车的大户帮忙,但大户的要价比出租还贵。“人穷被人欺,我们那里不再像以前那么淳朴,家户小、人穷,在农村就没地位,走路都得靠边。”他无奈地叹息道。

大农吃小农现象,在合作社中也普遍存在。据了解,我国现有合作社70万家,运作规范的不足30%。合作,顾名思义,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但农村地区的不少合作社里都存在大户垄断现象。表现为:合作社成立时,大户往往是发起人,具有支配地位,而小农居于从属地位;合作社成立后,由于大户所占股份较多,再加上管理不民主,小农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护,声音常常得不到重视。此外,合作社还会通过高价提供服务、低价收购小农产品的办法,来掠夺小农。久而久之,小农便会退出合作社,只有几家甚至一家大户支撑的合作社便会逐渐陷入尴尬境地,有的干脆解体,一些农村合作社缺乏活力,此为重要原因。

去年底,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举行的一个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论坛上,一位专门从事合作社运营辅导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国家给合作社的优惠很多,盯着这块利益的人也很多,建起来的合作社也不少,但真正规范运作、能给农民带来利益的很少。“管理一个合作社,哪有那么容易?要不就是合作社被能人操控,小农受排挤;要不就是小农们拿着身份证登记了合作社,却连账都做不了,连项目申请都不会写。”那次会议刚结束,高女士就被河北易县一家合作社邀请前去指导,她说,按照以往经验,估计她至少得驻村一个月,才能把该合作社带得规范起来。

近些年,在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化方面,龙头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只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农民,从中获利却很有限。

首先,龙头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加工和流通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中的利润往往跟农户无关,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才会返利于农户。其次,因经济地位、市场信息不对等,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的收购上具有定价权,当市场行情不好时,龙头企业便会压低价格,导致农户获利微小甚至血本无归,有的龙头企业为保利甚至不惜毁约。一些求利心切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外来工商资本,“业大欺农”现象十分严重,收购时,不仅对农产品的外观、品质百般挑剔,且定价极低。山西某地的花椒品质不错,龙头企业的收购价仅为其销售价的一半。“花椒采摘可费事啦,人家收购时,稍微带点叶儿、枝儿的不要,颜色不一样的不要,大小不匀的不要,俺是一颗一颗拿手捡出来的。人家把花椒拉走后,就雇人加个塑料包装,卖到城市里的超市,就能赚一倍。他们赚钱咋这么容易?!”一位50多岁的农民愤愤不平地对记者说。

去年9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农地制度与三农问题”论坛上直言:靠种几亩地能发财的农民,全中国有几个?就是精耕细作绣出花来也发不了财!他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一位前来参加论坛的安徽农民告诉记者,朱教授的话非常有道理。东西种得再好,农民自己也不好销;与龙头企业合作解决了销售问题,价格上又被动。这种两难状况,是很多农民尤其是小农的困境。

目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的一半,在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方面,龙头企业居功至伟。但毋庸讳言,不少龙头企业所报的助农增收数字往往被人为拔高,水分很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如何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让利、返利于农民,是龙头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否则,强了龙头企业,弱了农户,恃强凌弱的规则不改变,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很难。

今年4月,冀东某市一位扶贫干部谈到龙头企业的助农增收时对记者说:“我们主任已在扶贫战线工作了20多年,曾多次私下告诉我们,农村工作不要盲目地把招商引资当功劳,招商引资搞不好,是来坑农害农的。工商资本下乡为了啥?不就是为了从农村、农民、农业上赚钱吗?如果真有合适的产业,还是应该发动当地农民来做,要把利益留在农民手里。”

如何把利益留在农民手里?山西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已经趟出了路子。该社区涵盖了永济县的2个乡镇、43个村庄,农民在有机农业种植、农资采购、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生活服务、垃圾分类、村庄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综合合作,是新时期农民进行大联合的一个成功典范,被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并推广。其成功之道简言之,就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携手成立综合农协。谈到该社区的下一步发展,负责人郑冰心态平和:“看着我们村庄环境好,村民守信,这两年跟我们谈合作的商人很多很多,我们就是不要。我们想依着自己的心愿慢慢发展,社区需要什么事业,我们慢慢商量慢慢做。综合农协就是一棵大树,应该慢慢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她枝繁叶茂了,就能庇护农民,也不怕风霜雨雪了。”

目前,蒲韩乡村社区共拥有合作社28个,每个合作社都会给社员分红。在这些合作社里,小户的需求会得到更多关照:经济实力差的,能通过资金互助方式获取资金;决策能力差的,能得到有经验社员的指导;家庭缺乏劳力的,会有家庭农场的年轻人来帮忙。社区在扶危济困上自然形成了一套有效制度,由此促进了社区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了信任、友爱、共富的合作关系。由于事业红火,当地考出去的大学生们毕业后纷纷返乡,为了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他们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光。

如果说,蒲韩乡村社区建立综合农协、开展综合服务、实现自循环的做法,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则能更彻底地避免小农困境。改革开放之初,河南刘庄村、,江苏华西村,黑龙江兴十四村等一批村庄,因为正确坚持了统分结合的路线,使得强大的集体经济成为村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在这些村庄,不存在三六九现象(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农村),村民不出村庄就能上班,就地实现了城镇化,过上了自然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健全的生活;在这些村庄,没有贫困人口,也不存在因病、因教、因灾返贫现象,不仅不需要扶贫部门耗费人财物力去帮扶,反而能够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

最近几年,湖北、湖南一些村庄以巩固基层战斗堡垒为突破口,以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大有作为,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且有效遏制了贫富分化趋势和大农吃小农现象的发生,使得村民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也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

老子《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尊“道”、从“道”,以“道”管理农村,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综合农协,扶弱助贫,着力扭转大农吃小农趋势,促进农村的持续兴旺、农民的整体幸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要求。在这方面,典型已出现,榜样已存在,只需见贤思齐、真抓实干。

上一篇:力推新能源车,探索商业推广新模式 下一篇:近看奶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