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焦点点击

时间:2022-08-13 08:15:37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焦点点击

柏拉图在他的长篇对话集《理想国》里认为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需接受两种教育:一为体操,二是音乐。朱光潜先生评价说:“他(柏拉图)的教育主张,在现代人看来,像很奇怪。可是如果你丢开成见,细心去想一想,你也许会佩服希腊人的思想,和他们的艺术一样,简单虽然简单,深刻却是深刻。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身心两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愁有什么学不好或是做不好?”①自古以来,音乐在培养人格、陶冶心灵等方面的作用就被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重视和强调,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赫胥黎也强调:“无从领略艺术世界美的科学家,就好比先天的盲人,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个人’。”②可见,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需要通过音乐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高尚性情的人。也正是因为认识到音乐于人的重要性,1987年,国家教委专门召开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先后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文件,随后,许多高等学校纷纷开设音乐课,掀起了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热潮。近来,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晚,经历的时间短,自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一刀切。可以说,这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现在,各学校的公共音乐课大都定位为选修课或限选课,能选到这门课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不论是哪一个年级,设置的课程几乎都一样,大多为《音乐欣赏》或《美术鉴赏》。这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年级以及心理特点等问题,而且课程的量往往也难以保证。殊不知,一方面,每个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一样,一部分是有一点基础的,从小学习过音乐方面的技能与知识,而绝大部分学生是从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的,有的可能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知道;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心态也不一样,从初出茅庐到即将步入社会,每个阶段的转变都需要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这样一来,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就显得不太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在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中,绝大部分都是经典的高雅音乐,而很难见到其他音乐的身影。让基础不高的普通院校学生只接触这些相对“高深”的音乐,一方面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略显单调。而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常把流行音乐归于“下里巴人”这一类中,认为流行音乐没有音乐价值,是粗俗的音乐,难登大雅之堂。这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优秀的流行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创造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③一味地抵制流行音乐无疑是违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而且容易引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抵触情绪,至于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更是变为了空谈。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在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就是开设课程。而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一般都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即使参与进来,在课堂上所受的局限性也很大。而普通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不一样的,专业音乐教育需要学生打下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扎实基础,因此分门别类地在课堂上集中传授和学习显得非常有必要;普通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则是要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与审美修养,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呈现音乐艺术的各种形式和风格,满足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好奇心,甚至让他们获得音乐表演和实践的机会,就是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了。显然,单单采取开设课程这一种形式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得以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提倡多样化与实践性。正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多样化是指公共音乐课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征的学生开设难易程度不一的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比如刚刚从压力颇大的高中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就不一定会喜欢例如《西方名曲欣赏》、《交响乐》等较为专业和严肃的课程;而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熏陶,有了更高的音乐需求,他们则会渴求走入更高深的音乐殿堂。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开设多门音乐课程,这些课程之间要有难易程度及类型的区别。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比如可以设置《电影音乐赏析》、《音乐基础知识》、《中外名作欣赏》、《通俗音乐》等相对易懂的课程,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激发初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设置《交响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戏曲》等相对来说难度稍大的课程,主要供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

“实践性”指的是课程的开设除了有音乐鉴赏之类的音乐理论课程之外,还可开设一些难度不大,便于普及的音乐技法课程,让学生“技艺兼备”。如开设声乐课、舞蹈课、器乐课。开设这些课程并不是要求他们演唱演奏得多么精湛,而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巩固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一些学校的音乐骨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另外,在这些实践性课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基本的音乐创作元素,如简单的作曲,即兴的舞蹈、合唱等。这些创作性环节能让学生们更加近距离地接触音乐,更加深入地体验音乐,更能鼓励他们去创作,不管创作得好不好,只要有这个过程就能受益。而这些音乐实践课程相对理论课程来说要随意、放松一些,便于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些实践环节还可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音乐实践中体验、享受到音乐之美。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鼓励经典与流行并存。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在经典音乐方面,除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我们还可以加入颇具特色的地方性音乐素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民间剪纸音乐、泥塑音乐、年画音乐,特有的地方小戏、说唱音乐等。这样,把教材上倡导的较主流、较严肃的音乐内容,与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音乐,就能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学生也更有亲切感。特别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现代作曲家加以改编和丰富后,有了新的韵味,使歌曲具有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魅力。例如歌手斯琴格日勒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一首嘹亮缠绵的山歌,被歌手用高亢明亮、略带摇滚的唱腔演绎,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配器编曲之后,变得更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可以将现代版与古典版做对比,让学生从兴趣更大的现代版入手,深入到更加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歌世界中去,让他们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洗礼。

第三,流行音乐也有很多积极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娱乐功能。由于流行音乐表达通俗明了,旋律朗朗上口,情感表露直接明白,使它成为学生最喜爱的音乐类型之一。学生们通过欣赏流行音乐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调节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达到舒展身心、愉悦自我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利于保持学生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此外,流行音乐还有很强的参与性,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它,还可以参与其中。在校园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走边哼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或三五成群一起交流体验,或相聚在KTV更好地表现自己、演绎音乐。可以说,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音乐教育要想回避它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流行音乐中选取积极向上,利于学生成长的题材来教学是必要的。比如选取表现勇于面对挫折、屡败屡战的励志型歌曲,像《真心英雄》、《执着》、《海阔天空》等;或选择表现人类最真挚的亲情、友情的歌曲,像《天亮了》、《懂你》、《朋友》等等。这些有益的题材对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上一篇:行走于中西之间 下一篇:新时代的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