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高校“人本体系”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3 07:50:45

关于强化高校“人本体系”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环节中两个重要的人力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既辩证统一又相辅相存的密切关联。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意识的习惯性影响,以“师尊生卑”“霸教弱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管理体制始终雄据着优势地位。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逐步地深入人心,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弱性特点有了喷发式暴露,并承受来自内外力量的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以民主平等、和谐互动为本质的新型教育理念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强劲之势,迅速赢得了疾风火燎般的青睐和推崇,人本化管理体系也就自然地应运而生并呼之欲出。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人本化体系 社会发展理念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49-01

在古典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科学、行政还是一般管理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却存在着一种共性特征,就是把管理对象当作“机器型”对待,忽视了“人”的本能性因素及其各种需要。随着社会开放的不断加快,这种铜墙铁壁式的管理理念和形式体制在各自领域里逐步得以不同程度地弛禁,“人本化趋势”的管理体系日益有所体现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解禁和变化呈现出非常特别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了急转直下甚而迥然不同的差异,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不对称,人本化管理体系“与众不同”“几近另类”。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诚然到了非规范不可的程度。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规范的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现行高校教学工作存在“观念模式滞后、方法手段老套、运行水平较低、管理质效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过程性监控若有若无、形同虚设,以分数考评学业的标准逐步被异化为“控制教学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可怕性魔杖”。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三化”(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趋势严重,几乎形成了“章不对人、人不见章”的现象。三是采取大班授课制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定期考试”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灌输轻综合实践、重继承轻创造”的问题。四是许多教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学生缺乏联系交流,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严重不对称。五是刚从“鸟笼囚禁”中解放出来,又在“无人组织、少人监管”的环境里“天高鸟飞、海阔鱼跃”,除了应对各类考试外,谁还愿意把更多精力投放到自主“空学”上?几年高校生活就这样地在“舒适新鲜、随波逐流、盲从迷惘、充满焦虑”中渐渐流逝,难怪有人称为“步入社会前的美妙休整”。以上种种表明,实施高校教学的“人本化”管理既有必要性又有战略性。

二、对高校教学“人本化”规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人是矛盾统一体,有灵性有劣性,有惰性有弹性,有个性有共性。管理应战略战术并重,把指导性与针对性、强制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1.与时俱进,努力创建人本化管理体系

如果把社会人看成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管理体系及其形式制度对应的就是生产关系,而后者往往滞后于前者。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相对集中在高校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活跃、接受力超强的青年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相当地敏感,没有一套人本化和科学化兼具、时代性和灵活性并行的管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实践主体,他们要么在管理中慢慢沉沦,要么在管理中获得重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时代进步和师生发展需要等情况,一方面创建一套既具指导性又有实践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与积极完善,以确保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科学实效地快速运营起来。

2.以教促管,充分体现人本化管理实质

无论哪个领域何种行业,教育管理只是一种必要性手段,促进发展才是根本性目标。人本化理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而非管理,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着力通过“以教促管、以教代管”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作为教学管理的责任方及其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院校教师在责任意识、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注重进行常态化的教育、督查和评价,促使他们为振兴教育事业、追求强国之梦和培养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能够尽职尽责,自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日常教学渗透和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不断拓展他们以学强身、面向未来的进取意识和动力源泉。

3.有效激励,不断丰富人本化管理内涵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来自外界肯定、认可和尊重的内在欲望,这些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寻找注脚和支撑。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对热情参与者尤其是取得实效的一线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业绩和学业考评工作,在一定层面上给予相应的鼓励、认可和奖励,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积极推行以赏识性为核心的人本化教育,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院校和老师的重视、关注与温暖,对于其显现出来的长处和亮点要给予认真及时地褒扬,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意识和成功信念,为有效发展管理内涵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

总之,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实践者也是“人”,只有坚持“人本化”理念,才能激发活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发展性。

上一篇:构建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小学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措施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