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文:延续悲鸿的艺术生命

时间:2022-08-13 07:29:58

廖静文:延续悲鸿的艺术生命

我希望我死了以后,可以和悲鸿在“地下黄泉”相见。你不知道我有多么想再看见他。再看见他的时候,我会靠在他的胸脯上,向他诉说我这几十年来是怎么度过的,是怎么样想念他的。我要把我的痛苦都告诉他。

――廖静文

2015年7月19日,是享誉国内外的杰出画家、开创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120周年诞辰。

2015年6月16日晚,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自1953年徐悲鸿先生逝世之后,先生的爱妻廖静文为继续先生的艺术生命的奋斗,整整62年。

打开廖静文女士生前赠与我的珍贵手书“秋风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细细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她对徐悲鸿先生的无限思念,我浮想联翩。

“爱妻静文”

初次探访廖静文女士,是1995年4月7日,清明节的第二天,我来到徐悲鸿纪念馆。步入大门,眼前一亮,一束淡雅的鲜花,正端放在悲鸿大师白色的大理石塑像前。花束中,一张不大的纸卡,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视线:

“你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滔滔的岁月,冲洗不去我们的悲伤。对你的思念是无止境的。廖静文率儿女敬献。”

在未见到廖静文之前,我已经从这两行小字中,开始体会到她对悲鸿大师那沉甸甸的爱。

廖静文的青春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的年月,19岁的她在桂林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录取为图书管理员。这个机缘使她和徐悲鸿结识,徐悲鸿那时无家可归已8年之久。徐悲鸿在创作之余教她练字、临帖,她为徐悲鸿研墨;二人在生病时互相照料……同甘共苦中产生的感情逐渐升华。同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因思念徐悲鸿,她请假回重庆看望徐悲鸿,这时她看到了在她去成都上大学期间徐悲鸿先生写的一首诗:“灯昏已入夜,无计息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入人心扉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她,思前想后,她决定辍学回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

徐悲鸿的前妻,弃梧桐而入荒林,使他经受了一次感情的大磨难;但终于又得到了一位贤淑的廖静文走进生活。1946年他们结婚,二人感情笃深。在徐悲鸿心中,廖静文是最能读懂他的,在他的许多画作中,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廖静文认为能陪伴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中国如此杰出一个人物”是自己“意外的幸运”。不期7年之后,1953年,正当悲鸿才华横溢之时竟病逝京华。彼时廖静文才30岁,儿子庆平刚6岁,女儿芳芳5岁。人生大悲突如其来,痛定思痛,廖静文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精力献给悲鸿。为继续悲鸿生命,哪怕燃尽自己的青春,自此孜孜不倦。

“我的性格源于悲鸿”

访问中我和廖静文一同乘车去国际艺苑,参加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在车中,她无限深情地回忆悲鸿说:“他死得太早,只要一想起他,我就不能不流泪。岁月如流,42年过去了,每个清明节我都去悲鸿墓上扫墓。我总觉得他会等着我。我好像透过墓地的石头,看见悲鸿躺在那里。他死的形象在我的脑中永远没有消失。”此时,廖静文的眼中已噙满了泪水。

“”中被囚禁,这是她揪心的痛苦。但是当刀尖指着她的面颊,让她承认悲鸿是特务,她也是特务时,她坚定地说:“不是!”

她说:“我的性格是源于悲鸿,悲鸿为了真理‘一意孤行’。”她清楚地记得悲鸿的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她果真继承悲鸿之志,坚忍不拔。

她懂得悲鸿的心,把悲鸿留给她的1200幅遗作和千余幅著名书画藏品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为了让人们一睹真迹的风貌,她坚守着徐悲鸿纪念馆,春温秋肃,风雨无阻,天天上班。

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中国画的革命家,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人艺两崇。抗日战争期间曾五下新加坡,四办展览。所得巨款,悉数捐给中国抗日;横眉凶顽,俯首学子;清风一世,桃李天下;月明辉于海外,万众仰望。廖静文弘扬徐悲鸿的精神满含激情。 终于在悲鸿逝世29周年的时候,她写出了《徐悲鸿的一生》,把它作为一束洁白素净的鲜花,敬献在悲鸿的墓前。世人评说:“廖静文画出了大艺术家的灵魂。”

为了悲鸿,她多次在海外举办徐悲鸿画展,日本、印度、加拿大……人称徐悲鸿画展是“刮起的悲鸿旋风”。

“替悲鸿做完没有做完的事情”

最轰动的是新加坡的画展。一天,在画展上,忽然来了一位中年女子。她拿来了一幅《奔马》图,廖静文一看很吃惊,竟然是悲鸿的真迹。更令她惊讶的是,这位女子要把这幅画无偿地献给徐悲鸿纪念馆。

那位女子说:“我知道这张画的价值,但我是遵从外祖父的遗嘱,把这张画献给中国。”

廖静文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这幅凝结着三代人心血和友情的画,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徐悲鸿精力最旺盛时期的画作,然更为珍贵的是新加坡朋友的友谊。

悲鸿、悲鸿,廖静文生活的动力就是延续悲鸿的生命。“替悲鸿重温旧情,替悲鸿做完没有做完的事情。”为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民族情感,她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她多方奔走联系,终于促成了在台湾举办徐悲鸿画展。1994年5月,在北京辉煌的人民大会堂,海峡两岸的代表在这里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台湾方面,是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黄宗宏先生,大陆方面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出席并讲话,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等报社的记者争相采访。

孰料,狂风折木。签字的墨迹未干,在台湾,因“千岛湖事件”,刮出了一阵袭人的寒风。台湾方面宣布,取消海峡两岸一切文化交流活动,廖静文急得彻夜不眠。

一个月后,在双方人士几经努力下,画展终于得以如期举办了。这一天,徐悲鸿的学生、朋友都来了,102岁的老友郎静山也颤巍巍地来了。参观的人,有的从台南、台中赶来,有的从新加坡赶来……开展的第一个星期天,观众多达6000人之众,创台北历史博物馆自建立以来,日参观人数量之最。

台湾报界盛赞这次展出:“廖静文让悲鸿又活了一次。”

(责编:萧茵)

上一篇:九天花雨 七彩芳菲 下一篇:齐·宝力高:用马头琴触动草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