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2-08-13 06:39:36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继承性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继承性学习 学习习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继承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化高强度训练的现状,这显然是正确的。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继承性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现就上述问题作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要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继承性学习仍应是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基础学习阶段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科的思维特点以及客观条件来确定,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断然否定继承性学习方式在基础学习阶段的重要作用,更不能认为继承性学习就是落后的学习方式,不是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

我们要知道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受动性大于能动性,依赖性大于自主性,继承性大于创造性。他们的学习必须以继承为主,

以继承为先,如果没有继承作为基础,他们的创造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性学习的最大优点就是对学习陈述性知识快速有效,为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

基础。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总是

不切合实际的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去创

新,而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很多学生欠

缺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小学就背负了过多的压力和使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感慨活着真累,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吗?有多少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还在继续。所以小学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初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

几个问题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教学实施过程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否具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精心去培育与呵护学生的好习惯,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才能对学习有兴趣。例如我所教的物理学科,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让物理走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次,注重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物理规律,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分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再次,借助于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所看到的与学习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把原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的感觉,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自信来自于成功,成功来自于细节,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地设置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和合作学

习、共同探索的习惯

为了机械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少老师不愿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学生的疑问简单应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总结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异求疑,在提问中寻

求真理,掌握知识。合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集体观念和参与激情,要使每一个学生切

身体会到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

习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发展,为此,怎样排座位是有讲究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

己结对,把自己的和喜欢的同桌的姓名写

在纸条上,我再根据纸条整体合理的安排。

3.注重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这样根本谈不上去集中注意力,也谈不上积极主动

地参与,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学生的一个欣赏的目光、一句真

心的夸奖,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

的关爱和肯定,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从而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

4.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发挥主导

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此来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每一个人都是由

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加强学法指

导,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才谈得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刻意、能乐意去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他们在高中学习中就会学得

轻松、主动,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需要尽心去做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

[3]郭永福.关于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辩证法克服片面性的几点看法.

作者单位:沭阳县建陵中学

上一篇:于细微处显神韵 下一篇: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