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不再死守秘密

时间:2022-08-13 06:31:05

瑞士银行不再死守秘密

据说除开瑞士,全世界依然还有很多“避税天堂”,都不用百度,光看美国电影和美剧就能让人知道,设在开曼群岛、库克群岛上的银行,貌似比瑞士的银行们走得更远,弄得满世界的观众都感觉,要是在开曼群岛的银行中没有个账号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杀手。

但归根到底,瑞士这次被生拉硬拽进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榜样性的——让那些群岛上的银行们看看,“及时雨”大哥已经被招安了,“铁牛们”还能撑多久。横亘在各国课税机构面前的瑞士银行保密机制,早已让各大国烦恼不已,不铲平瑞士这个“逃避税”门槛,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做到惩治逃税与避税的犯罪。

于是,在美国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强势逼迫之下,最专业也是最守密的瑞士银行系统,并非是要做出表率这么简单,而是彻底交出了自己的护院法宝,有人说,瑞士银行的传统优势将由此消耗殆尽。

保密制度由来已久

话说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设立,还真的和开曼群岛上的银行不一样。前者的立足点是公义与道义,而后者嘛,就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了。

瑞士日内瓦的银行家大部分都是新教徒。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这些新教徒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漏这批新教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

18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成为瑞士银行家的重要雇主。这位法国国王雇用日内瓦银行家内克打理自己的财政,最后,还让他担任了法国财政大臣。此后,法国人一直有雇用瑞士银行家的传统。

1933年,当时的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接下来,盖世太保回国后对储户施压,钱就从瑞士转回了德国。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就安全逃过此劫。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该法第47条明确规定:1、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漏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2、如是因为疏忽而泄漏客户和银行信息,将酌情处罚,罚金不超过3万法郎。3、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后来,瑞士各银行为加强保密,普遍采用了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这还不算各大银行内设的私人储存窗口。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

而且,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经过学徒制度的良好职业教育。因此,他们为个人利益着想,不敢以身试法,泄露秘密,否则将被绳之以法。与其他一些国际大银行如花旗集团不同,瑞士的传统私人银行主要特点在于其承担了无限责任。假如这些瑞士私人银行倒闭了,无法如数归还你的资金,你甚至可以都拿走这些私人银行拥有者的家族资产。相反,如果花旗集团倒闭了,其客户只能依据花旗银行的账面资产获得部分或全部赔偿。

保密的代价

在瑞士银行家的眼中,客户没有善恶,钱交到你手上,附带的是信任。为了这份信任,当然,也为了钱,瑞士银行家们完美执行了客户就是上帝的准则。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的祖国,有时候比客户这个上帝,更加难缠。

“9·11”袭击事件以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其追查之间的金钱往来。虽然瑞士同美国进行了积极地合作,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视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为眼中钉,认为这项制度阻碍了其进一步调查的开展。

在瑞士与欧盟进行双边谈判的过程中,欧盟曾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实现金融信息共享,以防止欧盟国家居民逃税。为了保住保密法,同时不得罪自己的贸易伙伴,2004年,在欧盟、瑞士布鲁塞尔峰会上,瑞士花了10亿瑞士法郎(合6.5亿欧元)来维持银行的保密权。这笔钱将分5年流入布鲁塞尔的聚合基金,用来支持欧盟的贫穷地区。

但瑞士做的这些,在欧美大国的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当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国家陷入财政吃紧的窘境后,欧美大国立刻下定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

美国以“协助逃税”为由,先是迫使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支付了高达7.8亿美元的巨额罚金,后又迫使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韦格林银行关门停业。今年9月,瑞士联邦议会在一片争议声中批准了瑞士和美国去年底签订的一项双边协议,允许美国税务机构向瑞士银行中的美国公民账户征收所得税;瑞士还将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向美国税务机构提供美国公民账户信息。

与此同时,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提出,在欧盟范围内也要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以确保所有欧盟公民对其全部收入公平纳税。面对欧盟大国的强大压力,卢森堡、奥地利先后作出妥协,同意提高银行透明度,放松银行保密规定。

话说到这一步,不要说是那些头戴“无冕之王”桂冠的银行家了,傻子也能看出来,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是要走向终结了。

瑞士银行已普遍预见了这一天的到来,并意识到未来不转型将难有出路。不少瑞士私人银行未雨绸缪,已经开始针对位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在岸”分行网点加大投资力度,有的还把业务重心转向了东亚和中东地区的新兴市场。有着百年底蕴的瑞士银行业相信,即使放弃银行保密传统,自己也能够以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技能吸引到有价值的新客户群,确立竞争优势。

同样,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指甲盖大小的瑞士身上是彻底奏效了,反国际逃税避税的战争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但即便如此,忧思却并未消失,再完美的法案只要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双刃的效果。有为了公义打击逃避税的公约,就有利用该公约为私利服务的野心。没有人可以保证,若干年后,没有新的盖世太保走向瑞士银行。到了那个时候,剩下的“避税天堂”们,谁又能像瑞士一样,站在人性的那一边,对枪口说不呢?(摘编自《新民周刊》) (责编:张微微)

上一篇:从“管理”到“治理” 看执政理念的深刻变革 下一篇:聚焦“十二五”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