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管理浅思

时间:2022-08-13 06:28:59

“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管理浅思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意味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全面关怀学生的身体、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使教育表现出理解、尊重、关爱人文关怀的精神特质;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因时而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人本化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管理要富有情感性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非常在意老师的语言和态度。这时的老师,如果还高高在上,忽视学生情感,学生就会敬而远之,甚至会做出许多违背意愿的事情,难于管理。他们渴望老师俯下身子,面对面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包容他们的一言一行。为此,对他们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情感的铺垫。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老师所说,“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主动、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他们,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靠近老师,融入老师的教育。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学生,对待事情的出发点和看待角度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性的选择教育方式以应对不同的学生。

1.相互探讨式。谈话前,老师切入点要自然亲切,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毫无拘束,自由畅谈。话题以假设此类事情发生在别的同学身上,让该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可不时引入一些最近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正面的话题,问几个为什么,来征求对方的看法,缩小师生观点的不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避重就轻式。违纪的学生,心理上是非常矛盾和胆怯的,总害怕老师会严厉处置,而那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常会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任凭老师惩处。这时的老师则需要一分冷静,想一想严厉带来的后果。避开事件本身,谈一些集体建设、家长期待、考试成绩方面的问题,绕开重点话题,有意制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行为,冷静检查自己的言行,通过反省,主动坦诚地承认错误。

3.情感抚慰式。初中生情感丰富但脆弱,大事小情都会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波动。遇有挫折、失落常会闷闷不乐,遇有外界刺激就把握不了自己。因此,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情感和负责的态度关怀体贴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情感低迷时,送去一份鼓励和关爱,使学生振奋精神,积极投身于学习中去。

二、管理要注重灵活性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处事的方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让他们真正发挥各自的长处。

1.分层对待学生。同一班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却表现出来不同的结果。那么,采取什么方法使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即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使后进生堂堂课学有所得,提高学习的兴趣,优生堂堂都能吃得饱,增强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

2.在管理中放开手。可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带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管理要突出全面性

初中年龄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品质、兴趣乃至习惯,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1.品质的发展。初中阶段是意志品质趋于定型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期。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主题班会,就班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开展讨论会、辩论会、表演会、情景剧等,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悟明辨是非的能力,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良好的品质得到培养。

2.兴趣的发展。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迈向成功。为此,在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每天组织学生参加1小时有专业老师辅导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一些特长小组等,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3.习惯的养成。“习惯决定人生”,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此,可制订一些行为条例,定期开展检查、评比,以要求促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初中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个性趋向成熟稳定,他们能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比较深刻的评价,开始学会从各种角度比较全面地评价他人和自己,不公正的评价,会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的评价要体现出全面、公正。

1.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评价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突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2.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重视动态评价。学生原有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不同,发展也不平衡,应该以动态、发展的观点,通过评价来真实地反映学生行为表现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点进步都应积极肯定,不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来界定每一个学生,不能只看到其行为与规范的距离而忽视这种距离的日益缩短,要使评价信而有度。

3.评价以相关成长记录材料和书面材料为依据,以备接受学生及家长的质询。教师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详细地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平时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全面、全程、客观且富有人性化地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的足迹”,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衡量,温馨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总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只要以学生为本,多一些管理的人性化,学生就会在人生的轨迹上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再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教学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