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调查及语文教学对策

时间:2022-08-13 04:12:45

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调查及语文教学对策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剧烈冲击,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使用网络语言既给他们的学习既带来了创新的元素,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本文在调查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现状的基础上,试探寻如何在教学中面对其双刃的表现,使学生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学生使用现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80-02

0 引言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根据统计,中国网民早已于2008年就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早在2009年底,据中国互联网络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人数占总网民数早已过半,而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低龄化和学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可想而知,现在这个数字肯定又是一番惊人的增长。网络已经深入人心,而不论我们是否情愿,网络语言也已经步入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1 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各方反应

调查中,我们发现,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非常时尚的行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络语言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如果不会使用往往就会被其他同学嘲笑。调查也显示,还有不少学生已经会使用网络日记的功能,如博客,微博等,他们用如今时髦的网络语言简单的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及心情,也认为这样做非常有个性。

和学生们不同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则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网络聊天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流行,老师们表示出了担心的态度。他们强烈感知到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学生的文字表达中出现了很多错别字,其中很多都是同音字方面的错误,如“悲剧:被学生写成“杯具”,“凭什么”则被写成“苹什么”;另一方面语法错误也较普遍,病句非常多,比如搭配不当:“严重支持”;中英文相杂:“这个JJ(姐姐)好靓呀。”

家长们也非常焦虑,大多数家长认为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孩子显然是不利的。在孩子们更多地将他们的关注放到了网络中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了。比如一位家长拿出了儿子写的一篇作文《星战传奇》表示非常担忧,通篇让人不知所云。让我们看看其中的一段:

“人类联合组织派出我去和沙克族的第二代幽灵战士PK(决斗),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超)弓虽(强)的SP(superman超人),一见到偶(我)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葵花宝典),偶(我)狂晕,kao(靠),外星人也用这种X3L(下三烂)的招数,晕死了,偶眼珠子都差点掉在了地上,WOWO(语气词),幸亏本人学到了一点BXJF(应为PXJF辟邪剑法),加上Kamehameha(气功波,源于日本动画片《七龙珠》),就挡住了他的进攻。”

当家长质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却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家长“老土”。这无疑严重影响到了亲子关系。网络语言在家庭交流中使得青少年与父辈交流上出现了层层障碍,从而激化冲突,拉大“代沟”,致使家庭教育无所适从。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与其排斥网络语言而造成更深的代沟,不如怀着一颗宽容心去接触和学习,去了解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下一代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如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就认为网络语言确实影响了汉语,但它更多是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而不是“异化”了汉语,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在于简便,几个字母和符号就能真实而传神地表达一个想法,这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专家指出,学生作文中对新词汇的运用,教育部门可以引导他们使用更好的词汇表达,而不能简单地阻止他们使用。著名的流行词汇收集者黄集伟就认为新词中有许多就是我们鲜活生活的记录,像历史上一切新事物出现的规律一样,新词汇的产生和淘汰都不是我们能够主宰的。语言不受任何人主宰,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我们没有办法限定它如何发展。

而网络专家则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 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是语言多样化的具体体现。那么,让我们从语言系统的规律来简单分析一下,在汉语中,语音、语法一直相对稳定,词汇则相对变化发展较快。词汇中基本词语是核心部分,是词汇系统中最为稳定的,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词语)以及外来词语、专业术语等同属于部分,是比较活跃、多变的。当然,相比起基本词语来,新词新语自然感觉较为轻松,更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口味,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所以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并使用。

2 如何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地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

如今,网络语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正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语言方式,不管教师们愿不愿意,它们已经悄悄地进入了课堂。网络语言的大胆和前卫可以增添文采,增加文字的表现力,使得学生们轻松愉快,而也有一些学生以故意写错别字彰显个性,扰乱传统语文教学的正常化和秩序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鱼龙混杂而又影响日益强大的网络语言对于学生教育的双刃作用,引导学生们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2.1 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顺势利导 其实,语言自产生起就一直处于规范与非规范的对立统一中。在其产生之初,语言是散乱和没有章法的,人类在摸索中不断地淘汰杂质,摒弃混乱、矛盾的因子,逐步建立了基本明晰、严密的语言规范。许嘉璐先生曾说:“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之又纯也不行。”

语言的发展和其它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有着一样的规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是不可避免,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说明我们国家在高速发展开放。它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语言是相互渗透的,这样的话才能使整个时代的语言丰富起来。因此对待网络词语,应该对它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自然地留下来,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有了这个认识,我们也许就不会被一下子被那些莫名其妙地网络语言先吓坏了。

2.2 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净化汉字使用环境 当然我们承认以上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但代表面对眼前的教学中正在积极“入侵”的网络语言,我们就可以消极地等待着语言自身“大浪淘沙”的沉淀,而是社会各界应该为规范网络语言都做出积极的努力,来争取我们的教育成果。学校、家庭当然责任重大,应该首先运用各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如运用班会、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网络语言的特征,分析流行的原因,认清利弊。只有先消除学生对网络语言神秘的认识,才可能对症下药。最后因势利导,营造学习语言文字的新空间。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在校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限制,从整个教育风气上,规范文字。例如倡导学生要规范汉字书写。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作文70分保持不变,但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却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一字扣一分,重复不计。而专家解读考纲说,除了错字,作文中用生造的网络语言也可能会被扣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各类比赛、征文)鼓励和表彰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的行为。如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据说有三分之一的参赛作文就因为滥用网络语言被大赛组委员“红牌”罚下,取消了参赛资格。

另外,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语言的使用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也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尝试。首先从互联网本身入手,建立校园绿色上网通道,引导学生在健康的网络中学习,吸收其中一些充满活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空间。其次,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及时发现小学生使用的错误的网络语言,加以清理和纠正。

2.3 向学生展示传统汉语文字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 汉语文字的形、声、义等,都有严密的逻辑性、规律性、科学性,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而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更使汉语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教师可以从汉字的构成、结构方面入手,向学生进一步展示汉语文字间架结构的美感,借助多媒体、书法等多方位向学生展露汉语文字的魅力。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新旧诗词的意境,细细品读我们的文学精华,如诗如画地境界,声情并茂的诵读,这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所无可比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本,当今的世界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文,要让学生明白,学好汉语文字更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2.4 利用契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人格基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不知道网络用语,且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学生。俗话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教师自身不熟悉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又如何引导学生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可是当今的中、小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凭借多样化的渠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获取着海量的知识信息,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这就促使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课堂也已经不再是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需学习用多种教育途径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观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而网络用语从某种方面上来讲,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学生心理的窗口,他们上网的兴趣、动机、目的。通过透视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情况和态度,我们甚至可以看出他们道德和人格的缺陷以及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迫切需要语文教师挖掘和发挥自身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完善个人人格魅力,参与他们的道德培养与长成,和他们一起分析使用网络用语的心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马向真.社会心理与社会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语言与翻译,2003.

[4]许嘉璐.容纳·分析·引导·规范.文汇报,1999-12-30.

上一篇:宁夏地区低温储粮技术优化集成探讨 下一篇:调解,其实可以如此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