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3 03:01:37

【摘 要】  目的:探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溶栓后ST段回落情况及冠脉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ST段回落程度超过50%发生率及冠脉再通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用药安全,值得借鉴。。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或者冠脉发生持续性痉挛导致冠脉血流阻断,缺血处心肌坏死,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静脉溶栓操作简单容易实施被广泛应用。本文观察两种不同溶栓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无溶栓治疗禁忌症[1]。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74岁,平均年龄为61.8±6.7岁;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平均为4.3±1.3小时;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为47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2.7±5.9岁;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平均为4.1±1.5小时;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快速监测心肌酶谱、急查患者凝血情况,排除溶栓治疗禁忌情况。同时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患者给予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开始给予8mg静脉推注,在2分钟内完成,而后给予42mg静脉持续泵入,泵入时间为90分钟。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注完毕。观察组在给予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前皮下给予依诺肝素钠4000AxalU,溶栓后继续给予同剂量,每天2次。对照组在溶蚀治疗后6小时给予依诺肝素钠剂量同观察组,每天2次,连续应用5天。

1.3 观察指标

采用叶任高和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中提出的溶栓成功指标对两组溶栓成功情况进行评定[2]。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胸痛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患者皮肤、粘膜等处出血情况,观察低血压情况。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程度、冠脉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ST段回落程度超过50%发生率及冠脉再通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出血情况

两组患者均无重度出血及颅内出血,主要为轻度出血,观察组轻度出血2例,对照组轻度出血3例,观察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只有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就是在心肌梗死早期使冠脉再通,恢复缺血区域供血,减少梗死面积,提高缺血区心肌细胞存活。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停止供氧数小时后,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在对狗冠脉结扎后发现,结扎20分钟时,缺血区域心肌细胞开始坏死,并逐渐向外扩展,结扎6小时后心外膜下心肌开始坏死,但是如果此时恢复血流,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溶蚀治疗可使冠脉再通,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主要是因为冠脉阻塞后心肌细胞仍能够存活长达4小时,而血栓形成的早期稳定性较差,如果溶栓,冠脉容易再通。所以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3]。但有临床研究认为,如果发病超过3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在本文中,所选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均在6小时内,由于患者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均同意在本院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超过50%发生率和冠脉再通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溶栓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优,而两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所以,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用药安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05-20.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 -305.

[3]瑞替普酶Ⅱ期临床试验协作组.注射用瑞替普酶(派通欣)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件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3):171-174.

上一篇:宫腔镜手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针刺联和耳穴治疗轻中度抑郁症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