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保“四十不惑”

时间:2022-08-13 01:19:32

世界环保“四十不惑”

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届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次敲响了人类关注共同家园的警钟。这一天从此作为“环境日”而留存于世。40年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了解日益深入,环境保护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运动,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40年,环保事业走向“不惑”。

走向大众

当40年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时,假如一名中国读者正在阅读《人民日报》或《参考消息》,恐怕不会把地球远端的这次会议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40年后的今天,低碳生活、PM2.5、绿色食品等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40年前,环境问题似乎只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环保还是一个陌生词,对“环境污染”的最直观感受可能就是少量的生活垃圾。即使是在城市,烟囱的黑烟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依然不会引起人们的焦虑。

40年后的今天,保护环境早已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关怀或民间组织的口号,而成为人们的共识。倡导低碳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经济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始得到推广。

2012年世界环境日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1.7万名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有70%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在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高效;68%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将会为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6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可改善生活水平;另有6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32%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将比传统经济创造出更多高回报的工作;3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经济甚至能刺激经济实现短期增长。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对此评价说,这项调查表明了公众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态度。

跨越国界

40年前,环境问题的影响往往还限于局部国家或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展。如今,全球化的经贸联系和全球气候变暖深刻改变了环保事业的格局。越是欠发达国家,越容易在全球越发脆弱的环境系统中遭受影响。

发达国家越发关注保护自身的环境,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于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如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所说,环保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转移污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把一个地方的污染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全球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最早提出的明确目标,从此,各国开始共同推动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

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年年举行,与会各方对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几乎没有异议,但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气候变化谈判时却缺乏政治诚意。保护环境的会场成为国与国政治、经济博弈的战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旁观者,哪怕是太平洋上的小岛国。

环境问题超越国界。40年来环保事业的发展证明,只有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地球能够支撑人类的未来。

正本清源

40年来,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一步步嬗变、升华。发展绿色经济,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共识。

很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为此付出“学费”。曾经的“雾都”伦敦,是在空气污染引起大量疾病与死亡后,才想到推行《洁净空气法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多起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被写入各国环境污染的黑暗历史。历史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高昂,保护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

这为人类发展与保护环境指明了方向:应该寻求更“干净”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绿色经济作为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的社会包容型经济,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科研和产业的重要方向,人类在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单位能耗、碳排放、污染排放已成为衡量工业效率的重要指标;衣食住行,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把更美好的地球“还给”子孙后代,已成为环境保护事业的核心理念。

背景资料

世界环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绿色经济定义为:绿色经济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减少生态稀缺的经济。今年的主题旨在动员人们思考绿色经济如何深入日常生活,并以此带来关于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良性改变,进而让人们不断适应地球上70亿人共同生活的现状。

《科技日报》

上一篇:Bentley提出中国为先的业务方针 下一篇: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