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重视审题之后的表达提升

时间:2022-08-13 08:29:48

北京卷高考真题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

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解析

今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受到普遍好评,我想用四个词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即时尚、生活、灵动、开放。

从选材上看,今年的作文题非常时尚,选择手机这一十分现代的通讯工具,紧跟时代的脉搏,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其次是非常贴近生活,手机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也在学生中被广泛使用,所以话题很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和时代切入,设计拟题点,也体现了命题引领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展、立足当下思考的良苦用心。

从命题设计看,一是非常开放,精心设计了丰富的可发散的思维点,有利于考生在考场上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发散,引导思维向广阔的空间延伸,使所有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二是非常灵动,既实又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手机是个非常实用的通讯工具,如果只是讨论学生该不该用手机的问题,则会显得过实而限制了考生思维。这个命题则为考生设置了对话情境,并将其上升到科学与文学的高度,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尤其能引领有认识的考生向更深处去思考。命题要求中还提到“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这更为有想象力的考生提供了可以发挥的空间,体现了命题的开放和对想象思维的鼓励。

在阅卷现场,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认识、有想象力的优秀作文较往年明显增加,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但在大多数作文都能够合题、切题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作文才能脱颖而出呢?当然是有思想、认识深、内容新鲜充实、表达别致生动的文章比较容易获得高分。认识的深浅取决于思想深度,内容的新旧厚薄取决于平日的积淀和对生活的观察,这些都容易被重视,高三一年比较多的工夫可能花在对审题立意的训练和素材积累上。这里特别想说说常常被忽略的“表达”。我们的学生常常在审题上耗费太多精力,而在关乎写作的本质素养、最该被关注的表达能力上用功不够。所以当下开放的命题方向以及写作的本质要求都在呼唤:要回归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要重视表达能力的真正提升。

何为表达?有人说当然是指语言了。表达首先是指语言,但在我看来又不止于语言,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考纲和课标中对中学生表达能力的阐述。《北京卷考试说明》中说:提倡写思想深刻、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讲: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综合以上的解说,我认为“表达”首先应是遣词斟句的基本功,在这之上还应该包括句式的选用、形式的选择(比如文章体式、人称变换)、谋篇布局的匠心、顺序安排的巧思等。所以,我觉得表达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是有层次、境界之分的。我将表达分为三种境界:一曰清晰、明确,二曰真实、自然,三曰别致、形象。

清晰、明确者。表达之初境也。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说清楚、写明白、表述准确,是能够让人读懂的第一步。这一点对考场作文又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清晰、明确是使得阅卷老师能迅速把握你的文思、最快弄懂你的文意的保证。首先题目就应该明了、清晰。比如《谈谈手机的利与弊》《手机是把双刃剑》《放下手机,抬头生活》《放下手机,拾起温情》《让科技与文化并肩而行》《手机以便捷之名行阻隔之实》《让文明走在科技之前》等等,这些题目都能清晰地显示作者的观点或文章主要内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其次,结构安排的清晰、富有逻辑的表达更为重要。比如一篇《手机三错》的考场文,指出了手机的三大罪状:一是手机不该把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二是手机不该把文学和网络联系起来,三是手机不该把情感和问候联系起来。以这样清晰的逻辑层次结构全文,体现出构思的匠心。

真实、自然者。表达之中境也。真实、自然本为写作最基础的要求,当为初境。可由于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盛行,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现象有流行之势”,以致有人将其归纳为一种新文体――高考体。北大中文系漆永祥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曾疾声呼吁“高考体文风亟待扭转”。所以现在呼唤真实、自然的表达很有现实意义。从今年的考场作文情况看,这种假、空、套的现象有很大扭转,这跟命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关,考生确实有话可说。另外,经过多方呼吁和沟通,教学上的改进也不小。比如我们来看一篇题为《手机惊梦》的作文开头:

这几天常有年级大会,早早儿坐在报告厅里等候,无事可做。我想和周围的同学、朋友聊聊趣事,轻声讲了起来。

然而我的声情并茂仿佛成了一场呆板的自言自语,没有人应和而笑,没有人接话。这时候,我才尴尬地发现,整个报告厅鸦雀无声,而昏暗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被不自然地映亮。循着光的源头,哦,原来是一块块手机屏幕。

该文从身边习见的生活取材,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真实、自然,逐步引出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因而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受到触动。

真实、自然其实不难做到,生活是什么样,自己对此怎么看,就该怎么写,应该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质朴自然的文风。为文亦是做人,文风亦是人格。

别致、形象,表达之上境也。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因语塞文辞薄。看到美景,或欲一吐块垒,普通人常常会有表达的困扰。但在阅读时,每每读到别人那种精妙、传神的讲述,我们便会惊叹,就是这个意思,他说得真好,我却说不出。这种精妙的表达,给阅读者带来的是心的共鸣,从而获得心领神会、妙处难与君说的阅读愉悦感,此为表达的上境。考场文是否能达到此境界呢?又如何能够达到此境界呢?这里想以今年的考场佳构为例重点谈谈。

别致者,特别也。要想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非要特别一点儿、与众不同一点儿不可,也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是形式上的,比如选用不同的文章体式(如书信体),变换一下人称等,也可以是构思上的巧安排。

比如有一篇《手机的自白》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描机的感受,写“自己”被主人过度使用的痛苦,从而让人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人对手机过度依赖、整日沉湎其中造成的身心伤害,增强了文章的信服度。

还有像《与手机的对话》《手机的哭泣》《手机的苦恼》《关机,而后开心》等,都能让人从题目就体会出构思的不俗与表达的别致。

还有一篇题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手机》的文章,通篇构筑在一个假想之上,通过别致的角度,展开一种别样的表达。设想没有手机的一个个白天和夜晚,一个个场景,自自然然地叙写,娓娓道来,将手机之弊一一展现,题旨自明。

当然,表达的提升特别需要平日的阅读积淀和备考中的有意识训练。这样的准备与训练是有意义的,可谓巧思出佳构,篇篇各不同。

形象者,生动、传神,有文采、有意蕴也。这样的表达接近文学的境界,是指语言形象、灵动,有文学的味道与意蕴。此境也并非中学生作文不能达到。

请看以下作文题目:《别让手机绑架了你》《手机――移动的定时炸弹》《掌上明珠》《掌中听》《掌间的交响》《心中日月,掌上昆仑》《不羡短息,只羡鱼雁》《无法发送的杏花春雨》《是新青鸟还是催魂铃》《随身携带的温情》……

“绑架”运用拟人的修辞,于是有了强迫的意味,有了警示之意;“定时炸弹”的比喻太精妙,让人意识到当前还觉察不出的手机隐患,令人警醒;“掌上明珠”“掌中听”“掌间的交响”“掌上昆仑”则表达出对可盈握一掌的手机的钦佩与赞赏;“鱼雁”“杏花春雨”等生动可感的意象选用直接将人带回到过往的时代,让人在重温诗意中体会遗失的怅然;“是新青鸟还是催魂铃”远比“谈手机的利与弊”更能惹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共鸣;“温情”也可“随身携带”,这样的文字本身就带着温度,这样的表达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吗?

有人说这样一个太过实际的话题,文采好的同学无法发挥,实则不然。表达永远为文学留有空间。

再来看题为《无法发送的杏花春雨》的文章开篇:

手机侵入了我们的交往,让人们几近忘记了那“只把青梅嗅”的羞涩、那“满江风浪夜如何”的高歌、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可奈何。真如网上所言,21世纪的写作形式是短信?那唐诗宋词元曲、琴棋书画的香魂都不复存在?可遗憾的是,任手机再法力无边也无法发送那杏花春雨的情怀啊!这该如何是好……

该文感叹手机等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人们古典情怀、悠闲情致的消逝,诗词的恰当引用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让读者深藏内心的某种情怀于不知不觉中被唤醒,让感动直抵内心。

综上所述,理想的表达应该在语体上、语言形式或构思上有特色,有不同;应该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形式,使表达更具体形象可感一些;应该有点儿味道,有点儿意蕴。上佳的表达应该能准确形象地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写出情感的温度、文字的热度,尽显文字的美感与丰富。当然表达的佳境不唯感性与形象,有些极富逻辑、思维缜密的理性逻辑亦是表达的佳境。(比如第二篇例文《警惕现代生活》)。

要至表达的上境,须有阅读量的保障,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不同的谋篇架构,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需要我们在重视审题立意、素材积累之外,重视自己表达能力的提升,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助你在内容符合题意的前提下,扩展自己作文的发挥空间,在表达上更胜一筹,从而实现考场超越。具备了较强的表达能力,也会使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受益,是真正着眼于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

考场例文

掌中听 北京一考生

让我为你奉上一杯新茶,听我摊开手掌,与你细诉时代的声音。

我摊开手掌,你便看见,我手心银色的魔盒。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叫它手机。

你露出疑惑的眼神。我知你必疑它有何作用。我知你记起千年前奔马飞箭传信,流星烽火急报,飞鸽鸿雁寄书;我知你记起车马辘辘远听,溪流潺潺挂柱,流沙汩汩计时;我知你记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烽火连天时“家书抵万金”,织布机上“回文绣锦织丝飞”。我知你记得更多、更美的故事。

那么请让我告诉你,在我的手心,它是破空而去的羽箭,是疾于流星的飞鸽,更超越了云雁的千载荡悠悠。无线电波连接着信息时代的每一颗心,我在叫作手机的魔盒这一端拉紧无形的线,那一端的你便瞬间有了惊喜。

短信,顾名思义,发送时间接收时间相差极短的信息。我不用千里死十马的方式来告诉你我的思念,你也不用站在兰舟之上等我迟来三月的锦笺。我看见你的惊讶与喜悦,你的新奇,你的由衷微笑。可是我还有话要说。

现代有一个词――娱乐。我掌中的魔盒会告诉你它在“娱乐”上的骄傲与自豪。这下苏轼所言“何不于君指上听”可真算实现了,指尖微动,一曲《十面埋伏》便响起,铮然铁骑出,刀枪鸣。当然还有数不清的“电子游戏”。你又露出困惑的眼神。我知你只会斗草玩双陆打秋千,你或许也有投壶麻将签牌,但自从有了“互联网”,这一切衍生出的何止万万之数。

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甚至自从法拉第发现“电”与“磁”,那古代以为乐趣的清幽则必荡然无存。

你问我网是什么,我答是一件无缝天衣。它将地球网在一起,将人类的智慧凝聚成网上闪烁的珠光。魔盒的诞生绝对与网不无关系。

在这信息时代,电代替了燃烧的煤油,世界为之明亮,而这叫作手机的魔盒改变了世界上人类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为信人们不再苦等,为活人们不再繁琐地准备,为乐人们无须求人,为生人们视之如宝。

我看见你露出明亮的微笑。掌中听,你说。

是啊,掌中听,有多少被拿到掌中来听!又有多少我说也说不全,道也道不尽……

既是这般快速发展,人们哪得当日自在清幽,无拘无束,情感真挚?你又长叹,惆怅若失。

我笑,发展不好吗?进步不好吗?终有一日,问题会不再,何况发展本便曲折。

你也笑了。说得对。

合上茶盏,你起身。清茶仍留香……

范文点评

文章从肯定的态度,写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人与人距离的拉近、沟通的便利、情感交流的畅达。化用诗词,营造意境,语言表达极有特色。以细腻的描述代替理性的分析,以形象的比喻和真实的场景,将有了手机之后的便利表现得真切形象,很有文学的色彩与意蕴。读了此文,谁还会说现代科技的东西不适用于文学的表达呢?(王艳)

警惕现代生活 北京一考生

法国社会学家爱尔维修曾说过一句让我深感恐慌的话――人是环境的产物。

――题记

有人曾经不屑地对我说:“如果嵇康那个时代有手机,三千太学生在刑场给他录段像,《广陵散》就不会失传了。”这看似一句玩笑话,实则暴露了现代人对物质产品的依赖以及对心灵美学的轻视。想想看,身着囚衣的嵇康淡然走向刑台,戴着镣锁的双手温柔地捧着他的琴,他芝兰秀发,在凛冽的风中奏一曲《广陵散》,这时,台下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一边录像一边发微博,然后欢呼“再来一个”。

这样的场景堪称焚琴煮鹤,实在扫兴!然而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你发现聚会时玩手机的人比交流的人多了,明明你我近在咫尺,你却一定要透过手机与我互动。科技本应是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可我却觉得科技在每一个人的身边筑起了一堵墙。

有人说:“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他一定会对手机感到不可思议。”我想,他不仅会觉得不可思议,还会感到震惊――为什么现代人愿意通过虚幻的社交网络来交流,而不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倾听对方呢?

机器大生产带来速度和重复,人们不再愿意用心灵去交流。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如是说,他用一整屋一模一样的汤罐来表现布罗茨基的名言――现代人的生活就是让心灵住进监狱。

信息时代来临,而我们忽视心灵已经很久了。如今中原大地上或许还生长着象征品行高洁的兰草,而道路上却已不见荷道奔行的志士,有的不过是超载的货车罢了。同时,信息的快速传播使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年前的聚会或许只有一人在玩儿手机,而一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自顾自地玩儿手机。“人是环境的产物”,爱尔维修的这句话仿佛具有不可抗力,让我深感恐慌。

《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是一个反信息、反现代性的艺术工作者,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对于信息时代的忧思与惶惑。他认为物质膨胀会戕害人类心灵。当我们举起手机对准嵇康时,心里想的一定不是《广陵散》的美妙,而是微博后有多少转发或是增加多少粉丝数。手机,看似在摭拾与分享生活美好的记忆,实质上却是在丢失,丢失了心灵的触动,丢失了宇宙和土地,最终丢失了本该发自内心的欢欣愉悦的表情。

诗人张枣厌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他扔掉了手机,追求缓慢和浪费。或许我们不必像张枣那样极端,但我们的确应该警醒物质世界造成的心灵丢失。我们应用言行去影响环境、去对抗环境,提倡用心灵去感应信息而非粗鄙简单地记录信息。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不要等“梅花都落了下来”,“才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范文点评

不同于第一篇的立意,本文是从批评角度,反思手机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与上一篇的感性表达比起来,本文极具理性色彩,思考深入,引用精当,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入思考和相关的阅读,以及由阅读带来的认识的深度。开篇即呈现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嵇康那个时代有手机,三千太学生在刑场给他录段像,《广陵散》就不会失传了。”紧接着说这“实则暴露了现代人对物质产品的依赖以及对心灵美学的轻视”,手机这一现代科技产品的出现伤害的恰恰是人的心灵。“手机,看似在摭拾与分享生活美好的记忆,实质上却是在丢失,丢失了心灵的触动,丢失了宇宙和土地,最终丢失了本该发自内心的欢欣愉悦的表情”,这样的认识,何其深刻!最后作者呼吁人们“警醒物质世界造成的心灵丢失”,这是在向人们指出科技进步之殇、时展之殇。人类须警惕!(王艳)

上一篇:材料作文“规则与人情”导写及例文 下一篇:沙溢用6年时光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