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咸宁市降水和旱涝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13 07:44:06

近50年来咸宁市降水和旱涝特征分析

摘要 利用咸宁市6个观测站近50年来(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咸宁市年、季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50年来,咸宁市年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降水峰值期,四季中夏、冬季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尤以冬季降水日数增加显著,春、秋季降水日数呈弱减少趋势;咸宁市干旱和洪涝灾害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发生,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涝年的几率明显增多。

关键词 降水特征;旱涝特征;趋势;湖北咸宁;196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30-01

咸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球变暖与降水有关的极端气候事件,使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1]。据统计,2009年6—7月降水造成咸宁市5.4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 601 h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表明,湖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较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冯明[2]对湖北省的降水变化进行研究,指出全省降水差异大,分布不均,1980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西部地区则相反;对通山县 1957—2005 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指出年降水量以 6.039 mm/10 a的趋势增加。该文对近50年来的咸宁市降水变化和旱涝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认识咸宁市降水变化趋势和旱涝特征,为咸宁市农业结构调整、防灾减灾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咸宁、赤壁、通山、通城、嘉鱼、崇阳6个观测站196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统计时用6个站的气象要素平均值作为量值。分别统计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雨日形成气候序列,然后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年、季降水量和雨日进行线性趋势变化分析[3-5]。即y(x)为某气象要素序列,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x)=a+bx,其中b为某气象要素序列的趋势变化率,b>0呈上升趋势,b<0呈下降趋势,b值绝对值的大小可以衡量其趋势上升、下降的幅度。b值可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6]。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从咸宁市降水年际变化曲线可知,50年来咸宁市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弱上升趋势,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80年代前,降水以3~4年的短周期为主要演变特征;2000年后,振幅加大,周期变长为5~6年;2004—2009年持续6年降水为负距平,为1961年来严重降水偏少期;2010年的降水距平为1961年来的最大正距平,为1961年来最严重的涝年,这种严重的旱涝交替,体现了咸阳市近10年来气候变化的剧烈性。其中,年均降雨量为1 530.8 mm,气候倾向率为23.4 mm/10 a;年最大降雨量为2 076.9 mm,出现在2010年,较历年同期偏多546.1 mm;年最少降雨量为951.6 mm,出现在1968年,较历年同期偏少579.2 mm,二者相差1 125.3 mm,趋势系数为0.12,未通过信度为0.05的统计检验。

2.2 雨日的变化趋势分析

从近50年来咸宁市春、夏、秋、冬季各雨日变化来看, 1961—2010年春季雨日最多为58 d(1973年),雨日最少为34 d(2007年),气候倾向率为-1.61 d/10 a,趋势系数为 -0.37,通过了信度为0.05的统计检验,春季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雨日最多为54 d(1999年),雨日最少为25 d(1966年),气候倾向率为0.51 d/10 a,趋势系数为0.12,夏季雨日呈微弱增加趋势;秋季雨日最多为41 d(2000年),雨日最少为16 d(2004年),气候倾向率为-1.85 d/10 a,趋势系数为-0.39,通过了信度为0.05的统计检验,秋季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雨日最多为50 d(1969年),雨日最少为12 d(1963年),气候倾向率为0.81 d/10 a,趋势系数为0.16,冬季雨日呈弱增加趋势。

2.3 旱涝气候变化特征

采用Z指数划分旱涝等级标准,给出了咸宁市年、四季的旱涝情况。可以看出,在近50年中重涝年有2年,出现频率为4%;中涝年有10年;重旱年有1年,出现在1968年,出现频率为2%;中旱年有7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咸宁市出现涝年的几率明显增多,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涝发生。

3 结论

(1)研究表明,近50年来咸宁市年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年代际变化明显。

(2)近50年咸宁市雨日变化夏、冬季呈增加趋势,尤以冬季降水日数增加显著,春、秋季呈弱减少趋势。

(3)咸宁市20世纪90年代出现涝年的几率明显增加,呈现四季发生的特点。

4 参考文献

[1] 郑祚芳,陈家华,祁文.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2,22(3):279-286.

[2] 冯明.湖北省降水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26-231.

[3] 江新安,高明华.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z1):29-31.

[4] 刘大锋,赵俊荣,杨景辉,等.阿勒泰地区冬季降水异常的概念模型及预测模型[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z1):35-37.

[5] 康锡言,马辉杰,赵春雷.太行山农业气候区划中年降水量推算模型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4):111-113.

[6] 丁一汇,任国王,赵宗慈,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1):1-10.

上一篇:笑星姜昆的养生方略 下一篇:陈光保:轮椅上守望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