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托摩萤火虫洞

时间:2022-08-13 05:35:38

在罗托鲁瓦,导游告诉我们要去看萤火虫洞。我有些失望,也有些好奇。说是失望吧,小时候在家里的前廊经常看到小小的萤火虫.尾巴上总是带着点点的光;说是好奇吧,有几十年没看见那东西了。随着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这个小精灵早就在城市里销声匿迹了。现在又有机会与它相逢,谁说不是好事呢?可是,在山洞里看萤火虫,还真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维托摩萤火虫洞离罗托鲁瓦不远,离奥克兰也不算远。我们是从罗托鲁瓦去的,更近一些。汽车一直开到洞口。虽然是在山里,但是没有山的感觉。洞口照例是传统的毛利人的红色雕刻。人不多,洞口很安静,有一两个人坐在洞口外的椅子上看杂志。有些奇怪,怎么会找这样的地方看书?走进大门(洞口是一个大门),上了几磴台阶,走进了等候处。还是很安静。在国外,这种安静就是一种素质的表现,不像我们中国人,到了哪里都大声地说话,大声地叫人,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是一个石灰岩溶洞,与我们国内的许多溶洞没有什么两样:地上长着石笋,头上吊着钟乳石,有水滴从上面慢慢地向下滴落。与国内溶洞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彩色灯光的照耀,一切都是自然的本来面貌――当然也有一些人工造的台阶,便于游人上下。导游小声对我们说,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萤火虫,不过有时多,有时少。他找了一会儿,还是没找着。我有些失望:这黑咕隆咚的地方,再找不见萤火虫,岂不是太扫兴了吗?突然听到导游小声说了一句:“这里有!”我们随他手指的方向,先看到的是从高处垂下来的细丝。这些细丝也是发光的,它不是一条光线,而是在光线上面均匀地布着一颗颗小“珠子”,像是一条用发亮的珠子串起来的“珠线”。不过因为丝太细,所以仔细看才能看得出来它微弱的光。导游说:“看到细丝,就能找到萤火虫了。”果然,在上面不远处有一两只萤火虫爬在石壁上。这次我才知道,这里的萤火虫与我小时候看到的萤火虫并不相同。基本看不清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只看到光。这光还不是暖色调的。我们那里的萤火虫发的是黄色的光,是类似“白炽灯泡”的那种暖色光。而这里的萤火虫发㈩的是清冷的光,有点像日光灯的光。找到了一只,很快就看到了更多的。但是这些虫子很分散,光也不集中,令人提不起多少兴趣来。导游大概明白我们的心思,说:“这只是让你们先看一看这里的萤火虫是什么样子,一会儿你们就会看到很壮观的萤火虫阵。”说着就带我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支队伍的后面站定。

原来,想要看更多的萤火虫,必须得排队上船。前面的人并不多,一只船上十来个人的话,我们大约要等到第三四船。导游告诉我们不要说话,有话说的时候必须用极小的声音。我们遵守着这里的规定,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等候。由于没有杂声,能听见洞里的滴水之声。又因为只有滴水之声,所以洞内更加显得静谧非常(正如“鸟鸣山更幽”)。洞里一点光也没有――这里不许吸烟,不许拍照,更不许捕捉萤火虫。规定很是严格。给游人的说明书里告诉你这些规定,并且注明:蓄意破坏,入狱最高刑期两个月,罚款1000新元(1新元约合人民币6元)。也正因为管理严格,才保证了这个天然奇洞的自然环境一百多年来依然完好如初。

大约等了半个多小时,该我们上船了。我们从容地上了船,船就开动了。这时不再听见滴水声,进到耳朵里的声音是船轻轻拨水的声音。

这里的划船也与我们国内的不同。这里划船不用桨,更没有汽艇那类的噪音――我在国内的溶洞里是乘过船的,比如张家界的黄龙洞。那里有一条很宽的地下河,船也很大。维托摩洞里的河道很窄,船也不大。船工用手拽着上面的绳索,一点点挪动船只。黑、暗、静、幽深、神秘。当船拐过一个弯后,奇观出现了:我们抬头向上看时,只见如同满天星斗般的萤火虫,铺成了一大片。那神秘的光闪动着,或明或暗――严格地说,没有暗到哪里去,因为它太多了,成团成阵。虽然光的照度不强,起不到照明的作用,但是说是点缀又似乎太轻。诗意一点说,就像是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黑色天鹅绒上面,华贵典雅。又像小时候听的那首民谣: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看来导游说的“壮观”真是一点都不假。此时船停了,让我们看个够。安静的虫子,安静的我们,安静的溶洞,似乎一下子进入了时空隧道,没有了空间的感觉,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只有顶上一片清冷的光和黑乎乎洞里的一群看傻了的人们。

据介绍,这种萤火虫的生活周期是这样的:成虫把卵产下后大约三个星期,幼虫就会孵化出来。幼虫慢慢地由几毫米长长到像火柴棍一样大小。6到9个月后,幼虫开始结蛹。幼虫阶段乃是昆虫惟一能捕食的时候,而也只有这个时段幼虫能发出光亮。蛹就像蛾的茧子一样。幼虫用蛹壳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幼虫转变成成虫。当成虫破蛹而出时,雄虫找雌虫。后,雌虫会产下大约120个卵。由于成虫没有嘴,因此不能进食的,只有几天的寿命。而幼虫捕食是用光亮来吸引食物。它们用细丝(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串珠细丝)在洞顶盖上一个个管状的巢,利用大约20-30条线加上一层粘粘的粘液编成像钓鱼线一样垂钓在管子下面。一些小飞行昆虫被光吸引飞了过来,很快就会被粘住,萤火虫便开始“收网”,把“钓鱼线”收回来享受美味。

所谓新西兰的萤火虫,乃是一种真菌蚋(Araehnoeampaluminosa)的幼虫,它们利用自身发出的光来吸引食物。它们在洞内倍受瞩目,是因为这里黑暗,光很惹眼,显得蔚为大观。其实在任何潮湿的地方,只要有丰富的食物及有悬垂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据说,在晚上路过矮树林时,也会看到萤火虫的光。

这个洞是一处非常难得的活性岩石洞穴,形成于一万五千年前。洞穴所在的山上原有一个小湖泊被冰封着,后来气候改变,冰雪融化,流入下面的石灰岩层的裂缝里,逐渐把岩石融成一个洞穴。因为生成年代仍属比较年轻,洞内还有流水,而且洞穴还在不断扩大,故称之为“活性岩洞”。它是1887年被发现的。当时,一位毛利人族长塔雷・帝努劳及一位英国测量师兰德・梅施首次进洞。他们用亚麻杆造了一只竹筏,以蜡烛为惟一照明的工具,随小溪往地底进发。当时他们进去的地方,正是现在我们出去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无数的光点反射在水面上,抬头仰望,发现有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趴在洞顶。以后他们多次进洞继续他们的发现。在一次探险过程中,塔雷发现石洞的上层出入更方便。他们向当局报告了他们的发现后,当局立即派了政府测量师测量绘制石洞的地图。1888年,塔雷・帝努劳把石洞开放给游人参观。1906年,政府接收石洞,1989年,政府又把石洞及其土地交还原主的子孙,这样塔雷的子孙们不仅可以得到石洞收入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参与石洞的管理及发展工作。

看萤火虫的河道很短,看完之后,船继续向前划行不远,便看到了外面射进来的阳光――出口到了(就是当年发现者的人口)。下了船,我们走在洒满阳光的山路上,一片光明。

上一篇:涉外婚姻的文化冲突 下一篇:魅力名镇――南召县云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