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8-13 05:07:59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行、校、企”合作办学结合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不够鲜明,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等问题。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从五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研究。一是构建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二是改革和创新培养目标,三是搭建人才培养的三个平台,四是实行双核双轨的培养模式,五是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 三平台 双核双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Explor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LI Weijin[1], LI Sanqiang[2], LIN Guanghui[1]

([1]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224;

[2] Yunnan Art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exists training model cannot better adapt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dustr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bination is not enoug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eatures are not bright enoug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are not adaptive. Ecosystem-based theory,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develops from five aspects to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operating mechanism. First is to build an open ecosyste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second i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hird, is to build three platform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fourth,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core dual track training model, the fifth, is sou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system; forestry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ree platforms; dual-core and dual track

人才培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有着10年中专办学和9年的大专办学经历,2008年被评为学院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 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参与“云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建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在云南肥沃的生态旅游土壤上进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1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云南的生态旅游、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人才培养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旅游行业职业结构变动频繁,云南旅游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专业发展需要一定时间来建设和完善才能日趋成熟。另一方面,行业与学校在人才需求信息传递上不够通畅,有时甚至存在屏障,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及时和深入地获得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准确信息。所以,专业人才培养完全处于被动发展的境地,只能不断调整和兴办新专业,这样,既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保证专业办学水平。

(2)“行、校、企”合作办学结合度不够。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寻求合作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合作不稳定、不深入,未涉及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无论在人才标准和教育过程上都流于形式,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挥“行、校、企”合作的优势。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桎梏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和评估制度等要素。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基础,但是一直忽视了政府主导下的“行业—学校—企业”所组成的高职教育环境的内涵建设,这极大地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灵活、多变的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步。在云南建设生态旅游大省,昆明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城市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繁荣的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和日渐萎缩的生态旅游专业的尴尬局面。

(4)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最终通过课程和实训环节来实现。在课程建设中,不适应性一方面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落后。另一方面则是课程处理不好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高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达成共识,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教学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而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高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滑,教育工作的枯燥乏味使教师缺少主动积极地研究课程和教学的动力。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追根溯源就是教师的问题,即是教师的培养问题。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

上述问题表明,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存在较多的不畅通,甚至是障碍,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严峻,使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微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成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对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1)构建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近年来,教育生态学以生态的视角,思考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森林生态旅游立足于云南的生态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突出的特色是生态性,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必然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是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由森林生态旅游教育环境因子构成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复杂和动态发展的统一整体。系统的教育环境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环境是指专业服务的区域。潘懋元先生说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外部条件,及时和深入掌握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为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传递,增强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内部环境是指专业微观环境,包括行业、企业和学校。内外部条件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内部环境因子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外部环境因子间接参与人才培养。研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性;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双核系统。系统的人才培养对应着两个对象,一个是显性的对象——处于主要地位的学生,另一个是隐性的对象——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其次是这个系统应具有自我调节、维护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

(2)改革和创新培养目标。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发展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符合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21世纪,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趋势。基于生态安全和创建“生态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云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再以经济目标作为唯一标准,而综合考虑对环境的损耗。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通过行业调研和对工作岗位群能力分析,对专业人才资源需求数量与标准的分析,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的人才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型人才标准。高技能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和服务技能;高素质是指较高的职业素质,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是指生态知识素养、 生态伦理素养、 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行为素养,具备对具体生态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3)搭建人才培养的三个平台。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生态型人才”目标的确定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直接对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势必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过去,企合作因为缺少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很难找到合作的有效途径。来自森林生态旅游企业、行业以及学校三方的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成了生态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天然平台。一平台是搭建学校与林业产业协会以及成员企业之间,学校与林业厅保护办、国家公园管理办的对话与协作平台,准确掌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背景及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掌握生态文化建设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二平台是完善在教学、科研、服务、培训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平台是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和就业准入制度平台,依据行业规范和国家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个平台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生态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生态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在三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吸收企业人员全程参与、指导、组织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论证,接受行业、企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梯度推进式完善和修订。

(4)实行双核双轨的培养模式。当外部环境对人才需求出现变化时,形成了对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化解这些冲击和压力的方法就是双核双轨的培养轨迹。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既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实行学生与教师双轨道培养模式。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决定的作用,教师的成长不能脱离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教师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通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自主学习、参加培训,顶岗实训、获取职业资格证等多样化的方法,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专业和社会两个生态圈中的发展都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教师的发展一方面激活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其朝向高目标发展,进而带动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深入和有效沟通,在一个层面上畅通了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并且成为系统能量流动的原动力。同时,教师将外部环境对专业人才需求在规格上的新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弱化了外界对整体系统的冲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生态系统负反馈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因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而无法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深入和持续地进行下去。为此,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将行校企合作发展常规化、制度化,进而为实现稳定的制度保障奠定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行业—学校—企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群根据专业群特色,依托生态文化与传媒系与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以顶岗实习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了“入学教育—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应是一个互惠、双赢、互动的过程。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三平台建设中着重从厘清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加强合作,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过程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和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社会功能,切实实现专业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等大力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为构建长期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3 总结与回顾

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但也正是如此,人才培养才更具有挑战和魅力。审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的19个岁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清醒地分析和认识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我们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的一扇门,这个理论将指引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使我们获得更多新的认知。

基金项目: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C2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审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20.

[2] 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6):12-15.

[3] 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9(24):7-9.

[4] 胡洁雯.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3):52-54.

上一篇:玩具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下一篇:教师视野下实践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