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国别经验比较分析

时间:2022-08-13 04:33:12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国别经验比较分析

【摘要】产能过剩问题向来关系到国家各个行业的宏观经济运作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处理产能过剩问题也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处置合理,不仅可以使过剩产能逐渐化解,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还可以促进国家行业呈现阶梯型上升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若处理不当,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不仅本国经济发展会出现严重问题,还会根据行业规模的不同蔓延到其他国家引起全球产能过剩危机,因此产能过剩问题成为我们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

我们国家也毫无例外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部分重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成为我国需要面对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重点集中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我国重化工业实现产业转型,而且长期持续下去更会造成我国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更加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资源能否合理配置以及宏观经济是否可以良好运行的问题。

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四个国家在20世纪以来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时机、处理方式及应对策略进行梳理、对比和总结来找出我国在处理产能过剩过程中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国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产能过剩 商业模式 政策 国别经验

一、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特征及其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资本构成变化的不断增速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度发展,经济市场化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强。产品市场结束了短缺供给的态势,开始不断遭遇有效需求不足约束,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现实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光伏、多晶硅、风能设备、碳纤维产业等。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货币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例如M1和M2的缺口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居民对于货币短期流动性风险的担忧,货币信用宽松化趋势增强,充分显示了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效率下滑与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二、日本处理产能过剩方式

日本政府在意识到仅靠汽车和家电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同时为了解决汽车和家电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把支柱产业从家电和汽车扩展到燃料电池、信息化家电、机器人和文化产品等更广泛的领域,并基于日本人口基数较小国内购买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了把产能过剩放到“世界中解决”的概念,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并衍生称为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也随之陷入衰退,暴露出日本政府扩大斟酌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合理性解释和施政空间,日本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汽车、家电行业中的过剩产能转移到新一代环境能源产业,文化产业,医疗等社会服务产业,尖端科技领域,打破了单独以来汽车等特定出口产业的单支柱结构,实现多支柱战略,改变凭借商品的高品质获得附加价值的方式,实现利用销售系统和文化附加值商品而获利的方式,突破环境、能源及老龄化对经增长的制约,变不利为有利,通过对制约性问题的解决培育优势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通过促进特定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增加对特定领域的需求,利用基数进步的推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来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由仅仅以依赖“出口”的单引擎型经济向“内需”和“出口”并举的新的双引擎型经济的转型,并提升了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英国处理产能过剩的方法是通过进行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等措施,把产能过剩行业中一些程度比较严重、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会同时减少和停止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

由此看来,各国采取处理产能过剩问题的方式要依据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业特点和国家本身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而定,而一般来讲,大部分国家所采取的方式都是一方面国内通过政策性引导来刺激总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正常出口或企业外包的形式进行处理。

三、对我国的启示

从去产能方式来看,大部分产能过剩国家在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时采取的方法都大同小异,包括政府政策性的导向,将过剩产能转移至国外,刺激国内需求,将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业中的企业进行兼并和债务重组等方式,美国在处理三次产能过剩危机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多以提供政策支持为主,即一方面在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现金流和经营潜力等评估之后以政策为支持进行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或转型,期间银行会适度放宽信贷要求,使得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等活动来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政府会对银行施加压力使银行尽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使得整个经济体处于较为宽松的借贷环境之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的总需求;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两次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日本第一次产能过剩危机中,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以轻工业和制造业为主,日本此时的主要方式以刺激企业兼并重组来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而日本第二次集中于电子和科技行业的产能过剩日本则选择了通过向国外转移生产企业或者外包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的优质和低成本的资源,一方面方便本国开辟国外市场,从而起到转移过剩产能的作用,而日本这样做之所以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日本在科技和电子行业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制造出的产品也大都属于尖端科技产品,由于这样的类似于垄断的地位使得日本这类产品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市场和较大的生存空间,否则,即使不考虑汇率问题,对国外市场进行侵占所面临的困难也会很大。

上一篇: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及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