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色彩的运用

时间:2022-08-13 03:06:46

标志设计色彩的运用

1色彩的运用,使标志造型协调统一

在标志符号中,色彩与其造型密不可分。色依附于形,而色又塑造于形。因此,造型、颜色、视觉心理就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当某一造型与某一颜色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时,它们彼此为互补关系,两者相互结合符合视觉心理。当设计一个外观看似稳重的标志时,面对着成千上万种颜色,怎么搭配,便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无论是选择色彩斑斓还是平淡无奇,设计师尽可能选取与设计主题相似,短时间内能抓住受众群体的色彩,并且希望色彩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而达到色彩的使用和造型恰好相对应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全球的金融业中,拥有着颇具影响力的众多银行。就中国而言,我们拥有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许多像是浦发银行在内的国家乃至地方银行。受众群体在设计的影响下,通过造型、色彩、设计内涵对此加以区别。当我们提到某银行标志时,就会联想到这个银行。当我们看到某个色彩时,有利于区别众多银行。设计师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银行的形象是稳重的感受,色彩与造型完美的结合来加深这种冷静与沉稳。我国的中国银行,是一个多元化与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银行。它的标志设计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所设计,标志整体造型以古钱币为朱,具有中国特色。钱币中间细节刻画部分为汉字“中”,代表了中国,外圆的轮廓又表明了这是一个的中国银行,且面向全球开发的国际性银行。色彩搭配以中国红、墨色黑为主,彰显稳重与大气,但是红色的选色,不是鲜艳的大红色,设计师有意识降低色彩的饱和度,使设计出来的红色,更加沉稳。这样一个优秀的标志设计,在国际竞争中,极具特色,是一个色彩与造型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2加大色彩对比,使标志具有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色彩对比,这也是色彩表现的关键。标志的造型处理着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色彩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等对比关系,从而可有效地增强视觉冲击力。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提到,从视知觉的角度讲,人的视觉认知离不开客观世界本身的存在,视知觉主要取决于客观刺激的相互关系,只有当客观刺激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时,我们才能知觉到对象,并且从看见到知觉这个过程也同样离不开对比关系。那么当我们在标志设计中使用色彩时,就不单单只关注色彩的本身,而是将色彩与它周边的环境加以区别与联系。例如,百事可乐的标志,几经变化,最终让我们熟悉的颜色便是蓝色、红色,也是一对冷暖分明的对比色。蓝色与红色搭配在一起大胆、鲜明,具有刺激感,且相当醒目。为了使受众具有更好的视觉体验,蓝色与红色中间搭配了白色,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加强了色彩的对比,提高了色彩的辨识度。因此,熟练掌握色彩的连续对比、同时对比、色相对比、饱和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方式,可有效地加大标志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3色彩的运用,能够引起联想与象征,强化标志内涵

色彩造成的心理效应,可牵涉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在了解色彩自身特征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同时,多数人在看见色彩时会产生具象或是抽象的联想。很多时候人们喜欢下意识的进行联想,产生一种情愫。例如,看见白色联想到皑皑白雪,有时候联想受到个体的经验、文化、地域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联想向更深层次演化,这是一种从概念到思维的转换,由表及里,又形成了色彩的象征,人们主观地赋予某种色彩以特定的意义。例如,黄色是最明亮的颜色,具有光明、希望、高贵等象征。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黄色是帝王的专有色,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在西方社会,黄色一般象征着野心、狡诈、低级等。在餐饮业,标志色彩多采用红、黄、橙等暖色系来增加行业亲和力及受众的食欲,而信息技术与通信领域等产业为了营造出先进科技带来的高精尖技术,标志色彩多采用蓝色、绿色等冷色系。色彩的联系与象征都不是绝对的,因环境而异,受主观影响很大。像是按主流思维来讲,手机行业的标志,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应当使用冷色调,来表现科技的严谨。但我们熟悉的国产华为手机,其标志设计采用的是大红色,造型像是徐徐升起的太阳,为国人为世界注入了新鲜的力量。由此可见,标志设计中,色彩的联系与象征,可以指导我们的设计思路,但万不可以偏概全。这样的色彩象征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在进行标志设计时,了解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着手从设计主题出发,可增强标志的内涵。因此,色彩具有丰富的特征,构成了它们独特的表现力,与我们的情感关系密切,从而触动我们的心灵。

4结语

综上所述,标志中的色彩与单纯视觉艺术中的色彩在使用上是有所不同的,标志设计中的色彩更具有吸引力,使人印象深刻,可传达出某种信息与内容。因此,优秀的标志设计,需要我们设计师从色彩的运用出发,使其颜色与造型协调统一,加大色彩的对比,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一过程中,合理运用色彩的思维联想与象征,强化标志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孙雅婧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上一篇: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符号学对标志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