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90后的青年价值观问题

时间:2022-08-13 02:31:27

浅议90后的青年价值观问题

[摘 要]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理念在当代与90后的青年价值观产生明显对比。今天,很多青年个体的发展已经与社会的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问题,亟待教育、道德、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制约与规范。

[关键词] 90后;青年;价值观

在中国,除了古代对于儿童教育的论证很全面外,对于青年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应该启自于近代。

一、中国近代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视

首先,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中国的近代,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意识到社会发展与个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他们认为若想国家富强就需要改造全民的素质,在全民中当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其次,在确定向青年传输何种内容时,在西方利己主义和群体主义多方思潮影响下,近代教育家结合了中国国情,认为应当使公德与私德相结合。例如梁启超虽然偏重于公德修养,但他认为只有具备公德的人,才能为本国公共事业尽力。再次,破除旧道德中的好伪、懒惰、奴颜、为我、愚昧、软弱等落后阻碍国家和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的权利、义务、自由、进步、独立、爱国、善群等有利于与他国一争上下的新道德,即破旧立新、有破有立。

二、当代青年的“未成年人”现状

当代社会在青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负面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人口的减少带给当代青年优越感但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经济生活的优越使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却不能带给他们成就感,反倒是家庭继承人的责任和经济社会对人自身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压抑,这使他们成为一个矛盾综合体;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帮助青年完成了向知识型转化但却使他们与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产生冲突和不对等。对于个体青年来说,由于不愿意接受生活的痛苦历练而拒绝优化人格结构、拒绝心理成长。多重矛盾使个体存在的精神与外界环境产生落差,个体体会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没有历史感也没有家园感,很多人面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逃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拒绝成长,同时就是在逃避社会给予个人的自由,他们希望回到童年期而逃避这种意味着生存价值的自由和责任。于是社会上出现许多已经成年的“未成年人”。

这些已经成年的“未成年人”接受了科学知识的熏陶却践履着童年期的不知有他、有群体、有国家、有社会的生活,只知有权利不知有义务、只知有自由不知有纪律的生活,他们把这种只知“有己”不知“有他”的生活美其名曰为“原生态”和“单纯”,但这并不能真正抹杀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他们只是自我麻痹,是一种假想中“无知无觉”的状态 ,因此当代大龄的“未成年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既是梁启超在学术思想中所厌弃的,也是当代社会所批判的。他们不懂得人类社会如自然社会一样拥有秩序和规则,不知有秩序则不知有伦理,无伦理,人与人之间不能和谐共处,社会便不能平稳发展。而伦理秩序的真正价值和涵义则需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

三、青年自我发展的途径

其实,彰显个体价值、无规则自由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反倒是自由成长的障碍,因为一个不懂规则的人是会被淘汰出局的,而不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不会因为他的死缠烂打而原谅其不断地犯规。不懂得必然和僭越自由界限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只能是自取灭亡,这不是当代对个体青年的培养方向。当代提倡继承和汲取传统优秀伦理道德以及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树立主流价值观,明荣辱,掌握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个体与群体等各种辩证关系,对国热爱、对人友善、对职业敬畏、对科学敬奉、对己鞭策,既具有科学知识也具有人文精神等等,如此才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才会适应自然的“天之道”和社会的“人之道”,达到“游刃有余”、“从心所欲”的境界。而能够顺应“人之道”的行为,又暗含着适度的思维方式,既不能偏离轨道,也不能走极端,还要懂得自由的界限,这既要求人能够理解自由对于个体完整的必要性,又要求人懂得自由是个体对于全人类的责任。

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但是当前的精神文化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传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框架,民众深层心理中只是接受了一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证主义倾向。这便导致个体体现自由与自我的方式过多,集体与国家的观念被“自我”所覆盖,因此亟须改变个体价值观方面的现状,才会促进整体文化价值理念的自觉整合。这存在一个如何打通私德与公德、个人修养与公共生活的隔阂问题。私德表现于人际交往中,公德却表现于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德的形成需落实于制度建设,这需要从制度上把公民道德建设与私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并且在文化创造过程中需认识到主体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文化对主体的制约作用及文化变迁的特殊性等,才能够真正推动文化的普遍发展和探寻到人的社会本质生成规律,显示出当代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觉程度和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1]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锡勤.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信君(1991―),女,汉族,海南屯昌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上一篇:试析《檀香刑》中的刑罚文化 下一篇:浅析并列式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