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装新酒的典范

时间:2022-08-13 01:40:01

[摘 要]鲁迅的为数不多的旧诗,利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律诗、绝句等形式,抒写了自己曲折幽深的内心世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嬉笑怒骂皆成诗”,是“旧瓶装新酒”的典范,在旧诗的古老形式和崭新的思想内容的结合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对于人们认识一个血肉丰满、至情至性的鲁迅具有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旧诗;形式;内容;统一

“文学史上的拓荒者,往往有筚路蓝缕之功,却难以建造华屋。鲁迅则不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他在每一涉足的领域都建造了巍峨的大厦。小说、杂文、散文诗、回忆散文,还有小说史研究。都是巅峰之作,就连他偶尔涉笔的诗歌创作,也成一代之杰作。”①后人是这样评价鲁迅的诗歌包括旧体诗的,可是鲁迅自己却一再声明:“旧诗并非所长,不得已而做。”②“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③难道这只是鲁迅单纯的自谦之辞吗?为什么在鲁迅眼里这些旧诗(即旧体诗,下文“旧诗”和“旧体诗”指同一概念)的份量会如此之轻,而后人却很看重他的这些作品?我认为,鲁迅的旧诗自有其独特价值和永葆青春的各种理由,它既不应该得到像鲁迅本人那样低的评价,也不应该被竭力地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大事记”粘接在一起而获得“诗史”之名。它就是鲁迅运用古老的旧诗形式而对自己曲折幽深含混隐秘的心灵世界的一种艺术表达,是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创作潮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朵晶莹剔透的浪花,同时也是鲁迅那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的一员。它在旧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思想内容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方面,在当时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使得时人和后人在认识一个血肉丰满、至情至性的人间鲁迅,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各种尖锐复杂的斗争之时,除去他的其它作品之外,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资源。

鲁迅的旧诗,共51题67首。其大致创作情况是:从作者就读南京矿路学堂的1900年起到“五四”前后,陆续创作了18首;“五四”至20年代中期,鲁迅主要沉浸于小说和散文诗的创作当中,旧诗仅是偶尔为之;从20年代末直至他去世的1936年,当“横站着”的鲁迅为了应付“公理”、“流言”、“暗箭”而不得不全力于社会批评时,旧体诗又绵绵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笔下。

鲁迅虽不珍视自己的旧诗创作,但也为之付出过心血。他以中国现代文学(新文学)的奠基人的身份,在经历了文学界反对封建复古的潮流的运动以后,又投入极易遭人非议而被目为封建的古典文学的形式中去创作,其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点: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青少年时期正值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的末路,几乎是不自觉地接受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虽然对封建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有所反叛,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精髓的传统的积淀却潜移默化地浸入了他的灵魂,旧诗的创作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其次是旧体诗的艺术诱惑力及其可操作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唐朝,诗的成就更是达到了高峰。此后虽然它的影响虽然小了,但仍是绵绵不绝,历久弥新。它几乎是读书人的必备功课。它形式短小精悍而又凝练固定,便于人们抒发自己的各种感情。不难想象,当鲁迅在和形形的敌人做长期的韧性的战斗的同时,难免有疲惫、孤独、失落、失意、彷徨、郁闷等等消极心绪,这时利用其它的文学样式又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这些感情,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旧诗。最后是联接上述两者的当时的中国国情。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白色恐怖,黑暗统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无法不呐喊,但是文网森严,于是借助旧诗的形式来抒愤来揭露来抨击来战斗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精于此道的。

萧军说:“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诗是为自己写的。”④这不仅是他自己的感悟,更是对鲁迅旧诗创作的原因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于是,我们看到,在那“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代,鲁迅的旧诗是不随时公开发表的,“写给自己看”是他一以贯之的心境,所以当时没有像杂文等其它文体那样结集出版。鲁迅旧诗的大量结集出版,主要是建国以后的事。惟其如此,这些旧诗在鲁迅生前并没有很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实事求是的结论。

从内容上看,鲁迅的旧诗,重点在于遣怀,即表达某种思绪、情怀、感受等等,反映的多是个人感情世界的一个侧面,一个角落。事实上,他并不想让旧体诗来担负更广大的社会功用。倘为了这一点,他完全可以诉诸于新文学的样式,这也与他的新文学观相吻合。但是,鲁迅的旧诗当中还是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批判、文明批判的意识,这是毋庸否认的。

他的旧诗,在手法技巧与风格流派诸方面,学界一般都认为颇得屈原、李商隐、龚自珍和汉魏文章魏晋风度的影响、但他的这种宗法师从只是艺术旨趣的一种天然的选择,与某些通常的旧诗家直接师承前辈诗人的情况完全不同。他明确表示不满宋诗(尤其是黄山谷),他曾经说过:“黄山谷,我不喜欢。他是成了派的,一直到今天还有遗老遗少们在捧他。”⑤事实上,他的风格犹近晚唐诸家,如皮日休、陆龟蒙之类。

鲁迅的旧诗,传统意味和色彩相当强,尤以七律、七绝见长。他利用这些古老的诗歌形式,以《无题》为名,写了1首七律,1首五律,7首七绝,2首五绝。《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可谓他最深情、最有艺术韵味的诗作,郭沫若于1937年这样评价该诗:“原诗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许寿裳评:“全首真切哀痛,为人们所传诵。”柳亚子说:“郁怒情深,兼而有之。”它被当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嵌在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当中,诗文合璧,相映成趣。诗中对反动派的卑劣、凶残、反动,鞭笞至厉,对革命烈士的追悼、哀伤、悲恸,感人至深。《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作于他晚年的1933年:“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诗中意境高远,感情浓烈,用典比况,皆笔锋婉转,对反动派的军事、文化“围剿”予以有力的控诉,反映受苦人民悲苦无告的辛酸悲恸,同时表露作者对“吟不得”、“失离骚”的无比愤慨。

他的悼亡诗,虽然仍然使用律诗、绝句等旧体,但仍然表现了他不同于古人悼亡之作的特点:他借助悼亡而抒愤,而表达前仆后继的战斗意志,而表示对人民公敌的无比愤慨和极度轻蔑,而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的生存意识,而不是如古人那般一味伤感。这类作品有《哀范君三章》、《吊卢骚》、《悼杨铨》、《悼丁君》四首。例如,1912年7月,鲁迅曾经的同学和同事范爱农溺水而亡。这个噩耗给正失望于辛亥革命的鲁迅以巨大的冲击。笃实孤傲之人终于不能见容于世,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鲁迅分明从此事当中照见了自身的境遇。范爱农之死导致了鲁迅独自踏上人生道路以来的第一次寂寞、孤独期。于是他挥泪写下《哀范君三章》,既哭范爱农,也是对自我人生追求的反顾与前瞻。其一曰:“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他在对范爱农人生际遇的咏叹中,饱含着自己的几多酸甜苦辣。其二曰:“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显而易见,这就是范爱农与鲁迅共同栖身的生存环境――“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然而,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一死就能解决问题,获得安宁和超脱吗?鲁迅显然有所怀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在第三首诗里边,鲁迅从范爱农之死揣想自我的人生前程,沉痛地思索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的源头所在,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尖锐的问题。再如他为纪念惨遭特务暗杀的战友杨杏佛(杨铨)而写的《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该诗发自肺腑,沉痛愤慨,先抑后扬,悲凉感人。战友的牺牲,使鲁迅感到不胜悲恸;然而反动派的暗杀政策并没有吓倒他,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战斗情绪。

他的旧诗当中,还刻划了劳动人民的形象,比如歌女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就频频出现。如《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中的娇女、《无题(皓齿吴娃唱柳枝)》二首中的吴娃、《赠人(明眸越女罢晨妆、秦女端容理玉筝)》二首中的越女和秦女。这充分地说明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非常关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苦难,他将目光投向普通人,从这个侧面反映了那个大变动时代的重大主题――人们要反抗,社会要变革。他的这几首旧诗,截取生活的横断面,立此存照,犹如唐人的“杂事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综上所述,鲁迅娴熟地利用旧体诗的相对较为固定和凝练的形式,而往其中填充了完全是自己的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感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期和赞美、对反动派的愤怒声讨和斥责、对故交新友的殷切期望和沉痛悼念、对自己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和作为独立的人的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思索……总之,他的旧诗是“旧瓶装新酒”的典范,达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较为完美的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

注释:

①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②鲁迅.书信・致杨霁云(34,12,09)【A】.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鲁迅.书信・致杨霁云(34,12,20)【A】.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④朱文华.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82.

⑤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N】.北京:文艺报,1956,第19期.

参考文献:

[1]王吉鹏,李萍,臧文静.编著.注目伟大的时空――鲁迅杂文、诗歌研究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

[3]郑心伶.鲁迅诗浅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车向东,男,1974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供职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 710100)

上一篇:浅议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 下一篇:加强心理教育 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