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

时间:2022-08-13 01:05:32

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

阜南县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是阜南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阜南柳编工艺品是全县乃至安徽省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阜南县地处沿淮行蓄洪区,水灾频繁,充分利用沿淮河、洪河、陶孜河低洼地,大力发展柳编产业是规避水灾的有效途径。建国后,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阜南柳编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目前,全县杞柳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有14个乡镇10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现有振华、腾祥、华宇等规模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企业24家。柳编工艺品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艺术观赏等方面。而且柳编工艺品外向度大,90%以上产品出口,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阜南柳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

一、阜南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

阜南县沿淮河、洪河、陶孜河河滩低洼地,水资源丰富,自古盛产杞柳,早在西周时期的民歌(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可谓杞柳种植历史之久远。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蒙盛产荆(注:所指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阜南县志》记载:“阜南生产柳编产品已有500年历史”。当地群众世代相传,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均会操作,能工巧匠,代有新人,其主要生产笆斗、簸箕、箩筐、箱包等生活用品。

建国前,每逢农历3月28日,以黄岗为主,就由地方上一些商界的知名人士出面组织召开庙会的习俗,主要是扩大柳编原材料和柳编产品的交易。建国后,在柳编集中产地更名为“黄岗柳编物质交流会”。进入21世纪又更名为“黄岗柳编文化艺术节”。黄岗镇因此成了全国闻名的柳编产品集散地,镇内专门设立了“柳编一条街”,作为固定的柳编交易市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岗作为全县杞柳的主要产地,率先成立了柳编生产合作社,开始适应人民生活需要对柳编产品进行了简单创新,增加了花篮、洗衣篮、面包篮等几十种新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地。1972年出口380件一万多只柳编产品,1980年出口量增加到6100件18.3万只。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阜南柳编工艺厂建设快速发展,柳编产品花样不断增加,无污染、无公害的柳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日趋走俏,逐步形成了特色规模产业。仅黄岗镇柳编企业就发展到36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6家。近年来,阜南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柳编产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使柳编产业得以长足发展。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黄岗”、“阜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阜南柳编产业集群被安徽省列为重点产业集群。2008年阜南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批准为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柳编产业作为重点示范产业。阜南柳编技术先后被列入阜阳市、安徽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2005年阜南柳编协会蝉联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黄岗镇被省政府认定为“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华宇(安徽)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合肥海关授予A类管理资格单位,“振华”柳编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阜南柳编工艺的发展

阜南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优越,所产杞柳品质好,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心实节少、精细均匀、着色力强等特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柳条,适合编织各种精巧的柳编工艺品,用其制作的柳编工艺品,色泽靓丽、美观大方、古朴自然。2001年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具有“中国杞柳在安徽,安徽杞柳在阜南”之称。

阜南柳编艺人以东方人的睿智和匠心独运的技艺编出了形态各异、争奇斗艳的工艺品,既可观赏,又十分实用。借助多年的经济积累和技术进步,柳编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编织技法全国一流。伴随着柳编产业的发展,阜南柳编工艺不断创新,既传承了传统编织技法,又融入了现代技术,造就了一批技法娴熟的民间艺人,推出了一批创意新颖的现代工艺美术技师。在工艺创新能力上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具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上世纪70―90年代以笆斗、簸箕、箩筐等为主,现在以花篮、工艺饰品为主);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以传统柳条为主向柳条、藤条、草绳、柳铁、木片等多样化原料转变;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混合编、别花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创造出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绘画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品+植绒工艺”等编织工艺,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使产品立体感增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制品工艺水平,把绘画与编织技术相融合,实现了多种工艺创新。

阜南的“经编”、“立编”、“拧编”、“野生红藤编”技术为全国一流。其中“经编”属传统技法,特点是柳线结合,产品质密耐用;“立编”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创新技法,主要突出纬少经多,编织出的产品立体感强;“拧编”讲究产品的造型和曲线,其工艺产品堪称一绝,有巧夺天工之妙。特别是用大别山野生红藤编织的藤编产品,有极强的适用性和艺术性,给人以回归自然的视觉效果,深受世界各地人士青睐。同时,阜南柳编制品采用无污染、纯天然的原料编织,具有朴素、大方的自然韵味,是集欣赏、实用于一体的绿色环保用品。

(作者单位:华宇(安徽)工艺品有限公司)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试论传统目录学在明代的发展 下一篇:对国有企业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