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超对接”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8-12 11:53:40

关于“农超对接”模式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农超对接”模式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通道,得到迅速推广。与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相比,“农超对接”具有减少流通环节,保障农产品的长期供应,价格稳定等优点。但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它与传统农产品交易习惯明显不同,对农产品质量的高要求,标准化包装,冷藏运输等特点,许多农产品无法满足这种“高”标准,使得“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农超对接”;流通成本;交易习惯

从20世纪90年代起,超市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目前,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已经比较普遍。基本上各家超市都有生鲜农产品的专用摊位,逐渐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渠道,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进行终端销售的模式被称为“农超对接”。一些专家认为,从农产品基地迅速增加和超市快速发展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大型城市,已经具备鲜活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的基本条件,近年来“农超对接”模式也得到了迅速推广。

与农产品传统批发市场相比,“农超对接”具有减少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费用,解决小农户产品销售难问题等优势。传统农产品的生产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菜农、果农等自家种植的产品,每天采摘一定量,拿到集市上卖,从田地到市场,这种属于自产自销形式;另一种是,大部分生产者直接把农产品卖给批发商,一级批发商再零批给二三级批发商和在农贸市场租赁摊位零售的个体经营者。城市居民食用的农产品大多数是通过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购得的。“农超对接”直接将农产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减少了中间的批发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积极推进“农超对接”模式,实行农产品直采、直供联盟,能降低10%-15%的成本。同时,传统农产品由于个体经营,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现象,某种农产品去年价格高了,大家今年纷纷生产,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之后减少生产,继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通过“农超对接”形式,将农产品日交易延长为长期供应,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农产品价格。

但“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限制条件。“农超对接”大部分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大型连锁超市对接,对农业生产要求一定的规模,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现状难以支撑“农超对接”的发展。农产品始终存在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阻碍着“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和普及,长期来看,“农超对接”只是农产品销售的一种模式,而且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只能是农产品批发销售模式的补充。目前来看,即使在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鲜活的存在着。

“农超对接”与传统农产品的交易习惯不同。超市与大型农产品基地合作才能降低交易成本。不论是传统的自产自销,还是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农民的交易习惯都是售卖农产品后按日现金结算,现货交易。而“农超对接”一般是在现货交易一周或一个月前与合作社签订协议,订单式采购,按照先销货后结算,资金周转时间长,一般采取银行支付,通常按月支付,这样当超市采购价格高于当地农产品价格时农民乐于交付农产品,但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很难保证个体农户不违约。这也是“农超对接”中,超市主要与农业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合作,而不能与分散小农户合作的原因之一。

“农超对接”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超市商品的采购对产品的分类、包装、储存、运输等都有标准化规定,超市的商品采购也多是由批发商主动联系,交纳进场费,联系物流配送,直到将商品运抵超市门口,但个体农户、小型农业合作社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农超对接”模式只适用于部分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多以冷藏方式处理,农产品种类繁多,有些菜并不适合冷藏,单一超市并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全部的农产品供应。另外,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价格,超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租金高,采购、运营实行标准化管理,使得一般农产品的价格较批发市场高,因此在与批发市场竞争时并不具备价格优势。

从“农超对接”与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超对接”在城市地区中具有特殊优势,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农村、城镇、城乡结合部等地区优势并不明显。

上一篇: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建筑结构钢焊接施工质量控制